定价:33.00 元 时代楷模·2018——张玉滚

  • 作者: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
  •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 责任编辑:张 俊
  • 出版时间:2019年04月01日
  • 技术编辑:周媛卿
  • 开本:710毫米×1000毫米 1/16
  • 版次:第1版
  • 装帧:平装
  • 印次:第1次印刷
  • 字数:117千字
  • I S B N:978-7-5147-0890-5
  • 语种:汉语

张玉滚,1980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2001年,张玉滚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高丘镇黑虎庙小学任教。从起初的代课老师干起,一干就是11 年,2012年转为正式在编的人民教师。17年来,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甘守清贫,无私奉献。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他扎根深山,时时处处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守奉献山区教育事业的信念,无怨无悔地付出青春和血汗。其间,他多次放弃优越的工作机会,毅然决然选择做一名山区教师。“从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是他作出的承诺,一直践行至今。张玉滚先后获得“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2018年9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报道视角

十八弯山路上的一轮明月

孟新生 王丙双 张同华

2001年中师毕业后,他就扎根深山,奉献教育;17年来,他不忘初心,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与梦想,为乡村教育无怨无悔地付出青春和血汗。他,就是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

情撒山乡无怨悔

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村位于伏牛大山深处,群山环绕,有镇平的“西藏”之称,山高路陡,至今还没有通往县城的客车,黑虎庙小学辐射半径达20多公里,许多教师不愿到这里任教。张玉滚中师毕业后,毅然选择了黑虎庙小学。他拿着微薄的工资,默默无闻地支撑着贫困山村教育事业,一干就是10多年。

坚守着这份淳朴与清贫,张玉滚用无私的爱浇灌乡村的教育之花。尽管尝尽了山村教学的酸甜苦辣,但学生的成绩和进步让他觉得一切都值得。家长们常说:“有了玉滚,我们的孩子就有希望了。”听闻此言,张玉滚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坚守放飞孩子们的梦想。

“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是张玉滚给自己定下的铁的纪律。由于学校条件艰苦,师资条件不足,仅有6名教师,4人都面临退休。张玉滚不得不把自己磨炼成“万金油”“全能型”教师,胜任各个学科的教学。数学课上,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等教具;语文教学中,认真钻研课标,优化教学环节,力争把每节课的讲授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美术课上,带领孩子们到校外写生,画山画水画动物。他说:“三尺讲台,给了我诠释为人师表的小舞台,也给了我传授知识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孩子们让我懂得了做个教师的伟大,也让我的人生丰富多彩。”

张玉滚在给孩子们讲解习题(郭莎莎 摄)

崎岖艰险的山路,阻挡不住那一颗献身山区教育的青春之心。学生每年的书本都是张玉滚用摩托车带回来的,少则几十斤,多则百余斤,几年下来他骑坏了3辆摩托车,轮胎更换次数数不清。2009年的一天早上,天还没亮,张玉滚骑摩托车去高丘镇中心校开会,半路上起了大雾,走到二道嘴上边拐弯时,突然刹车失灵,他被重重地摔在路边。幸好路边有一块石头,不然他会连人带车掉进悬崖。

无私奉献不图报

大山深处的小学基本都是半寄宿制,学生中午要在学校吃饭。学校办不起集体食堂,40多个寄宿生都是自己做饭,年龄小的学生往往会做出夹生饭。张玉滚见状,说服在外打工的妻子回来和他一起给学生做饭。妻子在一次轧面条时,右手3根手指被轧面机轧折,造成了终身残疾。但妻子毫无怨言,直到现在还在为学生忙碌着。

在偏远深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再加上近年来山区林子较大,时常面临野兽、洪水、山体滑坡的威胁。家长接送不及时,还有的孩子根本无人接送。2014年的一天,学前班有位留守儿童张朋,晚上10点多了还没到家。正在改作业的张玉滚挂掉家长的电话,立刻和妻子一起打着手电筒去找。最后发现张朋在回家的路上靠在大石头旁睡着了,脸上还爬着许多小蚂蚁。他们连忙蹲下身子,抖掉孩子身上的蚂蚁,背起张朋就走,经过一个多小时才把张朋送到家。张朋的爷爷感激地说:“多亏你们了,要不是你们把张朋送回来,我孙子就让野兽给吃了,我可怎么向他爸妈交代啊!”

人间大爱换真情

人的精力有限,对工作的投入过多必然会对家庭投入太少。2009年,张玉滚的母亲患脑血管畸形压迫神经、帕金森综合征,术后一直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哥哥在外打工,姐姐早逝,照料母亲的重担再次压在张玉滚的肩上。学校领导提出给张玉滚放假,可他母亲却说:“妈妈没事,工作要紧,几十个孩子等着你呢。只要你教好书,我的病就好了。”张玉滚只好含着泪回到了讲台坚持上课,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

张玉滚用辛勤的汗水和不倦的探索换来的是孩子们的优异成绩,所教学科的成绩在全镇一直名列前茅,荣誉也纷至沓来——他多次获得县镇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2013年8月,荣获“河南省师德标兵”“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5月,被评为“南阳市第三届道德模范”;2014年9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5年8月,荣获“全国师德标兵”称号;2018年3月,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8月,又被推选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17年的艰苦磨炼,练就了张玉滚“十八般武艺”:手执教鞭能上课,拿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他用17年如一日的坚守,照亮了山区农村孩子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灵之路。他用高尚的品格诠释了新时期师德的内涵,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他就像一轮明月,静静地守望着大山深处的孩子!

“只要孩子们在,学校就在”

朱佩娴

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城出发,一路向北,经高丘镇,沿山路盘旋而上,攀至海拔1600多米的山顶,再顺山路蜿蜒而下,直下到海拔600米的谷底,走进大山深处的一所乡村小学,就是黑虎庙小学。

这所学校被层层大山包围,黑虎庙村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上八里、下八里,还有一个尖顶山;羊肠道、悬崖多,一不小心见阎罗。从学校走到镇上,需要10个多小时。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学教师张玉滚坚守了17年,从21岁的小伙变成38岁的大叔。他作为一名80后,看上去却略显沧桑。

“只要孩子们在,学校就在。”刻在张玉滚心里的一句话,成为他坚守的力量。

坚守大山 “老师都走了,孩子们咋办”

一座破旧的两层教学楼,一栋两层的宿舍,3间平房,是黑虎庙小学的全部家当。

虽然条件简陋,但对于张玉滚来说,却比十几年前好得太多:“2001年刚来学校时,只有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10来个土孩子。”

当年,张玉滚之所以选择留下来,是因为前任校长吴龙奇的一句话:“玉滚,泥巴砖头垒个灶台,顶多能用个十年八载。咱们教学生认的每个字,他能用一辈子。你要不来,这个班就开不了了,孩子们就得上山放羊去。”

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心心念念的追求。作为吴校长曾经的学生,当年刚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的张玉滚深知:“要想刨除穷根,改变命运,必须从教育开始。”

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像极了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张玉滚鼻子酸了:“老师都走了,孩子们咋办?”

“啥也不说了,我不走了。”就这样,21岁的张玉滚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

面对微薄的工资、艰苦的环境,张玉滚也曾犹豫过。2009年,学校一下有3位教师面临退休,马上春季开学,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们没老师啊!张玉滚着急了。他思来想去,把主意打到了自家侄子张磊身上。

张磊2007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深圳工作。“当时,我叔几乎天天给我打电话,让我回家教书。”一开始,张磊没有答应。但是,“小时候我叔背我跋山涉水上学的情景,咋也忘不掉。”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张磊决定带着女友余超凤回老家看看。两个年轻人来到黑虎庙小学。“教室破破烂烂,窗户两面透风,孩子们冻得直哭。有个孩子连鞋都没有,脚肿得像胡萝卜。”余超凤心软了。小情侣商量后决定,余超凤留在黑虎庙小学教书,张磊到县里的石佛寺镇学玉雕手艺,挣钱养家。

后来,张玉滚转为公办教师,并接任校长。因为师资缺乏,张玉滚再次动员张磊回来代几天课,却没承想,张磊一“代”就“代”到现在。

肩负重任 “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由于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他样样“精通”。2014年,张玉滚接任校长后,又肩负起学校教研课改的工作。

“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数学课上,张玉滚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考察,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学校缺少体育设施,大课间时,他就和孩子们围成一圈玩抵羊斗鸡,活动课还经常领孩子们去爬山。

为了让山里的孩子也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张玉滚掏钱买来录音机和磁带,自己先跟着一遍一遍学。在课堂上,他一边播一边教,有时候一个发音,就让孩子们反复练上十几遍。“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全校75个孩子,40多个学生在校住宿,1/3都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还有些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张玉滚把这些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黑虎庙村党支部书记韩新焕说:“张玉滚虽然收入微薄,但在17年间教过500多名孩子,资助过300多名学生。有他在,没有一个孩子失学。”在张玉滚任教前,村里只有一名大学生,到现在已经有16名大学生。张玉滚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

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在上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新建了宿舍楼,盖起了食堂,校园里还搭起了乒乓球台。“以前是‘复式教学’,几个年级混在一起上课。现在,我们从学前班到五年级都可以分班开课,课程跟城里孩子没啥差别。”张玉滚说。

住进宽敞干净的宿舍,孩子们的住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图为张玉滚在帮学生整理床铺(郭莎莎 摄)

2018年春天,镇平县教体局还专门给黑虎庙小学拨付配套资金50多万元。随手推开一间教室的门,新装上的推拉式黑板左右打开,露出一块黑亮的液晶显示屏。“看,我们上课也用上一体机了!通过远程教学,我们的学生能和城里孩子一同上课!”张玉滚显得很兴奋。

“县里正在尽最大努力解决师资短缺问题,给深山区教师发放津贴,想方设法提高山区教师待遇。”镇平县委书记李显庆说。

舍家为校 “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

张玉滚几乎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在学校、把全部的热爱给了学生,却对自己的家人充满愧疚。他最感亏欠的,是相濡以沫的妻子。

学校原来没有食堂,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米面馒头,在教室后面一间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生火做饭。每天烟熏火燎不说,年龄小的孩子做的饭还总是半生不熟。2003年,食堂建好了。可是给的工资少,没人愿意来做饭,还是开不了张。张玉滚想到了妻子张会云。“当时她在外打工,一个月一两千块钱,收入比我高得多。”张玉滚说,架不住自己的甜言蜜语和软磨硬泡,张会云终于同意来学校给学生们做饭。

然而,2014年5月的一天,张会云在轧面条时出了意外,右手3个手指被机器轧折,等赶到县医院,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落下了残疾。但是,张会云比谁都明白丈夫的心。没休息几天,她就回到学校。只不过,炒菜、做饭,她从右手换成了左手。

张玉滚有一儿一女,因为没时间照顾,他把两个孩子全部送到县城寄宿学校,两周接一次。2017年冬天的一个下午,该接孩子了,因为学校事情多,他一直忙到天黑才赶过去。昏黄的路灯下,看着孩子的身影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鼻子一酸,眼泪滚落下来……

在家中,张玉滚在兄弟姊妹5人中排行老三,却是母亲最疼爱的那个。知道儿子工作忙,学校事情多,母亲总是默默支持他。每次家里有事,母亲总是不让他操心。2017年秋天,母亲癌症晚期,在南阳住院。家里人都知道,独独瞒了他一个。他接到弟弟的电话匆匆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闭眼了……

“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每当谈起家人,张玉滚总是充满愧疚。

记者手记 用坚持守住初心

坚持一阵子易,坚守一辈子难。对张玉滚来说,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乡亲们的希望,是他一生的坚守。“只要孩子们在,学校就在。”刻在张玉滚心里的一句话,成为他坚守的力量。

八百里伏牛山,云雾深处,大山之巅,成片成片的连翘扎根岩土,拥抱峰峦,迎着太阳默默生长。千百年来,无论雨雪风霜,历经酷暑严寒,连翘始终坚守脚下土地,为人们奉献灿烂芳华和宝贵果实。张玉滚就像这平凡而又坚韧、朴实而又厚重的连翘,用青春奉献大山,用坚持守住初心。

《人民日报》2018年9月8日

乡村教育守望者张玉滚:扎根深山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道

王 烁

“你把十八弯的山路走成了‘通天的大道’,你闪光的汗水浇出山花更艳更俏,当春风催开冰封的大地,你总是摸着我的脑袋舒心地微笑……”这首由当地教育部门谱写的歌词里说的这个“你”,就是扎根深山十七载的80后山村教师 ——张玉滚。

“都走了,山里孩子怎么办”

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出发,往西北方向走过蜿蜒近30公里的盘山路,村口一座庙宇旁,黑虎庙小学就坐落在这里。

“墙上挂着一幅我喜欢的油画,画面景色迷人,充满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春日的校园里时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朗读声,年久斑驳的墙上是孩子们的学雷锋专栏,稚嫩的笔触画出了孩子们平日生活中做好事的点点滴滴。空旷的校园里,教学楼下悬挂的一口锈迹斑斑的手动上课铃格外醒目,一张乒乓球台便是这个学校唯一的体育教学设施。

黑虎庙村是镇平县的深度贫困村,位于伏牛山深处,这里位置偏僻,直到2017年冬天才通了不定时的公共汽车。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基础差,生存条件艰苦,许多老师都不愿到这里任教。

2001年,张玉滚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作为一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优秀人才,父母希望他能到城市去发展。“外面的老师进不来,咱自己培养的学生留不下,都走了,山里的孩子怎么办……”老校长吴龙奇的一番话让张玉滚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于是,他说服了父母,留在了黑虎庙小学。

刚开始代课,张玉滚一个月的工资不过几十块钱。有时还发不及时,身边的亲人都劝他趁年轻早点走出大山,他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始终没有迈开走出大山的脚步。

“我是山里人,知道山里的苦,看着自己教的学生一个个能走出大山,我就觉得值。”17年来,这里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张玉滚一直坚守在这偏远的山区。他教的学生有许多考上了大学,还有的念了研究生。家长们提到他,总会激动地说:“玉滚在,我们的孩子就有希望。”

“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

“同学们,你们看我手里拿的就是大理石和花岗岩,你们自己也找找看。”张玉滚正带着五年级的学生在野外上科学课,这节课的主题是《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在小溪边、山坡上找不同类型的岩石,拿在手里认真比对。

由于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不得不把自己磨炼成“全能型”教师。学校现有75名学生,已是校长的张玉滚,同时还担任着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工作。

2017年,在当地政府的资助下,学校新盖了宿舍楼,有40多名学生在校住宿,张玉滚又当起了生活教师,照看学生的饮食起居。他每天清晨5点半起床,晚上等孩子们入睡后,他还要在灯下备课,直到深夜12点以后。

“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这是张玉滚给自己定下的铁纪律。数学课上,他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教具;语文课上,优化教学环节,力争把每节课讲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练习;英语课上,他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消除他们对英语的恐惧;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上课或是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多年来,张玉滚所教年级学生的成绩,在全镇名列前茅。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他还利用课余时间进修了大专,现在正在进修本科,学习初等教育专业。

做一轮照亮山村孩子的明月

黑虎庙小学辐射半径覆盖周边20多公里,大多数孩子中午都在学校自己做饭吃。当张玉滚看到有些年龄小的学生做的饭半生不熟,就又主动承担起孩子们的后勤保障工作。不仅如此,他还动员在外打工的妻子回来帮他给学生们做饭。

山里的孩子,父母大多在外打工。谁家孩子在哪儿居住,谁家孩子爷爷奶奶多大年纪,谁家孩子上学需要接送……他都一一记在心上。

2014年6月的一个晚上,学生张朋的家长打电话说孩子还没到家。正在改作业的张玉滚挂掉家长电话,立刻和妻子一起打着手电筒进山去找,最后发现张朋在回家的路上靠在大石头旁熟睡了。张玉滚二话不说,背起张朋就走,经过一个多小时才把张朋安全送到家。后来,接送学生也逐渐成了张玉滚的家常便饭。

多年来,黑虎庙小学没有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辍学,张玉滚和学生们同吃同住,和妻子一起料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并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了300余名学生,继续他们的求学之路。

受张玉滚的影响和感召,黑虎庙小学4名退休教师决定返回山里继续教书,张玉滚曾经的学生张磊在外上学毕业后也回到黑虎庙小学任教。

问及将来的打算,张玉滚的回答简单而诗意:“我愿意做一轮明月,照亮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路,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大山里的孩子们。”

新华社郑州2018年3月23日电

伏牛山里好老师张玉滚:挑起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

王 烁

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伏牛山区,有一位普通的小学校长,坚守大山深处17年,只为干好一件事——挑起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希望。他就是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80后教师张玉滚。

“都走了,孩子们咋办?”

从镇平县城出发,向西北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到达海拔1600多米的尖顶山头,向下望去,山谷里的一片平地上,一面五星红旗高高飘扬,那里就是张玉滚所在的黑虎庙小学。

一座破旧的两层教学楼,一栋两层的宿舍,3间平房,就是学校的全部家当。

作为一名80后,张玉滚显得沧桑许多。一米六多的个头,穿着一件皱巴巴的黑色西装,里面套着发黄的白衬衣和手工编织的黄色毛衣,风华正茂的年纪鬓角却已斑白。尽管眼角布满皱纹,可只要提起孩子,提起学校,他的眼中总是充满了光亮。

黑虎庙村是镇平县的深度贫困村,位置偏僻,直到2017年冬天才通了不定时的公交车,许多老师都不愿到这里任教。

张玉滚在课堂上授课(郭莎莎 摄)

“外面的老师进不来,咱自己培养的学生留不下,都走了,山里的孩子咋办?”老校长吴龙奇的一番话让张玉滚陷入了深思。于是,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说服了父母,留在了黑虎庙小学,留在了孩子们中间。

面对微薄的工资、艰苦的环境,张玉滚也曾犹豫过。“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孩子。都走了,孩子们咋办?”如今,家长们提起他,总会激动地说:“玉滚来了,我们的孩子就有希望了。”

“看着自己教的学生走出大山,我就觉得值。”

挑书本教材、学具教具,挑油盐酱醋、蔬菜大米,2001年到2006年的5年间,靠着一根从老校长手中接过的扁担,张玉滚从大山外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

有年冬天,山路湿滑难行。眼看就要开学了,孩子们的书本还在高丘镇。于是,张玉滚和另一名老师扛上扁担清晨出发,一步一滑地赶到镇上。稍做休息,他俩又赶紧挑着几十公斤重的教材、作业本往回走。到学校时,两人几乎成了“泥人”,书本却被保护得干干净净。

2006年,山里通了水泥路,孩子们的课本、生活用品便由张玉滚骑摩托车带回来,少则几十斤,多则百余斤。多年来,他骑坏了3辆摩托车,轮胎更换的次数更是数不清。

山里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者居多,张玉滚把学生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接送留守学生也成了家常便饭。“多年来,我们村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家距学校较远的学生,他就说服学生家长,让学生和他同吃同住;和妻子一起为留守学生洗衣缝补,料理日常生活。并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了300余名学生,使他们能继续求知之路。”黑虎庙村党支部书记韩新焕说。

“我是山里人,知道山里的苦。看着自己教的学生走出大山,我就觉得值。”这是支撑张玉滚坚持下来的信念,张玉滚任教前,黑虎庙村只有一个大学生,如今已有16名大学生。

“只要孩子在,学校就在。”

“同学们,我手里拿的是大理石和花岗岩。”张玉滚带着五年级学生在野外上科学课,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在小溪边、山坡上找不同类型的岩石,拿在手里认真比对着。

由于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便把自己磨炼成了“全能型”教师。学校现有75名学生,张玉滚既是校长,同时还担任着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工作。

“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这是张玉滚给自己定下的铁的纪律。数学课上,他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教具;语文教学中,优化教学环节,力争把每节课的讲课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练习;英语课上,他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他们对英语的恐惧感。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上课或是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他们好奇、探究和充满想象力的心……

“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无论再忙再累,张玉滚都不忘学习。如今,他已经完成大专课程,正在自学本科课程。

黑虎庙村小学辐射半径达20多公里,为了让中午不回家的孩子吃好饭,张玉滚又担起了孩子们的后勤保障任务,还说服在外打工的妻子回来帮忙。

17年的艰苦磨炼,练就了张玉滚“十八般武艺”:手持教鞭能上课,拿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

大山外面的世界虽然很大很精彩,然而,受张玉滚的影响和感召,4名退休教师决定返回山里继续教书,张玉滚曾经的学生张磊也在外出上学毕业后回到黑虎庙小学,并选择留了下来。

“只要孩子在,学校就在。”这是采访中,老师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在偏远的山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老师,都像星星之火。记者回程途中,在山顶俯瞰,山谷中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仿佛跳动的火焰,在风中永不熄灭……

新华社郑州2018年9月5日电

改变山里娃命运的人

王胜昔 刁良梓

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伏牛山区,有这样一位普通的小学校长,为了一句庄严的承诺,他坚守大山深处,只为干好一件事:改变山里娃命运,点燃深山孩子们的希望。

他叫张玉滚,一个80后小学校长,扎根黑虎庙小学17年,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当地人把他的事迹编成歌曲传唱,感动了无数人。

2018年8月31日下午,在教育部九楼会议室,教育部主要领导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这块金光闪闪的匾牌递到他手上,并与他亲切握手,合影留念。

“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黑虎庙小学现在变化可大了!”张玉滚在电话里兴奋极了。

9月2日,翻越尖顶山,记者来到黑虎庙小学时已近中午,远远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以及门口“树百年报国志做世纪栋梁才”12个大字。走进校门,二层教学楼是新粉刷的,教学楼西边的两间房是学生餐厅……这与之前记者看到的黑虎庙小学判若两样。

一句承诺

黑虎庙村是镇平县北部深山区的一个行政村。从地图上看,这里距离县城70多公里,不算太远。然而海拔1600多米的尖顶山仅“Z”字形的急转弯就有58个。

以前,要想走出大山,黑虎庙人得沿着山脊上的羊肠小道,翻过尖顶山,再穿过险峻难行的八里坡。黑虎庙村1300多人,下辖13个自然村,零星分布在方圆十几公里的带状山坳里。学校虽说在村中央,但住得远的学生来学校步行就得3小时。一座破旧的两层教学楼,一栋两层的宿舍,3间平房,就是这个学校的全部家当。

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而这一切必须从教育开始。

2001年8月,眼瞅着开学在即,老校长吴龙奇把手里的教师扒拉几个来回,加上返聘的,还有两个班开学没老师。学校偏僻,没人愿意来,这十里八村还有谁能救急?吴龙奇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人——自己教过的学生张玉滚,刚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这可是个正儿八经的师范生呢。”他高兴得直拍大腿。

在外上了3年学,老实巴交的张玉滚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出去闯一闯,好歹干个啥,总比窝在大山里受穷强。那时候张玉滚正准备南下。可耐不住老校长软磨硬泡,张玉滚跟着吴龙奇走进自己当年上课的教室,映入眼帘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

看着孩子们清澈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神,那不正是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吗?难道就因为没有老师,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失学吗?张玉滚鼻子一酸。

“老师,啥也不说了,我不走了。”就这样,21岁的张玉滚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

放学路上,张玉滚送孩子们回家

一根扁担

在张玉滚住的宿舍里,记者见到一根磨得溜光的扁担,两米长,黝黑发亮。黑虎庙小学的老教师说,这根扁担不寻常,老校长用它挑了几十年。后来,老校长挑不动了,张玉滚接着挑。

挑书本教材、学具教具,挑油盐酱醋、蔬菜大米。身高只有一米六多的张玉滚,肩不离担,担不离肩,风里来雨里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

有年冬天特别冷。山里潮气大,遇冷成冰,本来就难走的八里坡,更加湿滑难行。眼看就要开学了,孩子们的书本还在高丘镇。

正月初十清晨5点多,张玉滚和另一名老师陆喜安扛着扁担就出发了。揣几个凉馍,一步一滑,直到中午才赶到镇上。向路边人家讨热水吃了凉馍,他俩又赶紧挑着几十公斤重的教材、作业本往回走。

一路紧赶慢赶,晚上10点多,两人才走到尖顶山山顶。汗水在眉间结成了冰碴,肩膀早已磨肿,脚上水泡连水泡,每走一步都疼得钻心。天黑看不清路,他俩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了个山洞,用油毡把书本包起来,小心翼翼放好,背靠背取暖坐了大半夜。第二天一早就往回走,等到了学校,两人几乎成了“泥人”,书本却被裹得严严实实,打开来干干净净,连一点褶皱都没有。

从2001年到2006年,5年间,靠着一根扁担,踩着老校长的脚窝窝,张玉滚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孩子们的希望。

2006年,通往黑虎庙的公路修好了,山里人的出行方式终于有了改变。张玉滚省吃俭用置办了一辆摩托车。此后,他去镇上给学校买米买菜拉教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

老扁担谢幕,小摩托登场。老扁担上凝结的一代代山区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扁担精神”,继续在小摩托上传承发扬。

黑虎庙小学全校75个孩子,40多个学生在校住宿。这些孩子中有1/3是留守儿童。张玉滚对这些情况一清二楚:谁家孩子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要格外操心;孩子都在哪儿住,谁上学需要接送……

黑虎庙村党支部书记韩新焕说:“玉滚收入微薄,可这17年来却资助过300多名学生。有他在,没让一个孩子失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张玉滚和其他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黑虎庙小学顽强地生存着。一年又一年,孩子们从这里走出大山,有的考上重点大学,有的还读了研究生。在张玉滚任教前,黑虎庙村只有一个大学生,现在已经有了16个。

2012年7月,镇平县特批7个深山区民办教师转正名额,张玉滚转为公办教师。常年的操劳让38岁的张玉滚看起来像50多岁,去镇里开会,不熟悉的人问他:“快退休了吧?”他总是呵呵一笑。

一种坚守

由于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他样样精通。4年前,张玉滚接任校长,他又同时肩负起学校教研课改的总体工作。

“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数学课上,张玉滚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考察,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学校缺少体育设施,大课间时,他就和孩子们围成一圈玩抵羊斗鸡,活动课他还经常领孩子们去爬山。

为让山里孩子也能讲一口纯正的英语,张玉滚自己掏腰包买来录音机和磁带,先跟着一遍一遍学。在课堂上,他一边播一边教,有时候一个发音,让孩子们反复练上十几遍。

“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是张玉滚的口头禅。多年来,他在教中学、学中教,“山里本来就闭塞,老师不多学点,咋教好娃们?”

让张玉滚欣慰的是,这些年,在上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学校教学条件在不断改善,校园粉刷一新,学生宿舍和教师办公室都装上了空调,还建起了崭新的学生食堂。

为了孩子,张玉滚练就一身过硬的好本领: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拿起针线能缝纫,打开药箱能治病。课桌椅坏了他来修,校舍破了他来补。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17年来,张玉滚几乎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学校、把全部热爱都给了学生。他最感愧疚的,就是妻子张会云。

学校原来没有食堂,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米面馒头,在教室后面一间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生火做饭。每天烟熏火燎,年龄小的孩子做的饭总是半生不熟。

2003年,食堂建好了。可是给的工资少,没人愿意来做饭。万般无奈,张玉滚想到了妻子张会云。“当时她在外打工,一个月一两千块钱,收入比我高得多。”张玉滚说。

2014年5月的一天,张会云在轧面条时出了意外,右手3个手指被机器轧折,鲜血淋漓。等赶到县医院,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落下了残疾。可没过几天,张会云又出现在学校。

目前,镇平县正尽最大努力解决师资短缺问题,逐步提升山区教学质量。给深山区教师发放津贴,想方设法提高山区教师待遇。

对偏远的山村来说,每一所学校,就是一堆火;每一名老师,就像一盏灯。火焰虽微,也能温暖人心、点燃希望;灯光虽弱,却能划破夜空、照亮未来。

《光明日报》2018年9月6日

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夏先清 杨晓申 杨 杰

2018年9月3日,在第34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当选2018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我是一位平凡的山区教师,能让孩子们走出深山,我觉得值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心愿,开启了一位教师17年的“深山教学路”。

一个承诺, 撑起17年的坚守

黑虎庙村位于伏牛山深处,位置偏僻、交通闭塞,被当地人戏称为镇平县的“西藏”。许多老师不愿来这里任教,学生家长经常为找不来老师犯愁。2001年8月,刚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的张玉滚回到家乡,毅然选择了留在山村任教,成了一名每月只拿30元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

“泥巴砖头垒个灶台,顶多能用个十年八载。可咱们教给学生认的每一个字,他能用一辈子。”刚刚走出师范校门的张玉滚,和其他同学一样,想要出去闯一闯,但老校长吴龙奇的这句话,打动了张玉滚的心。跟着老校长,张玉滚来到学校,走进自己当年上课的教室,映入眼帘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玉滚,你要不来,这个班就开不了了,孩子们就得上山放羊去了。”老校长背过脸,用关节粗粝的手揉着眼窝。看着孩子们清澈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神,张玉滚鼻子陡地一酸。

“老师,啥也不说了,我不走了。”就这样,为了当初对老校长的一句承诺,为了改变山里娃的命运,21岁的张玉滚留在了这个山村小学,这一留就是17年整。

17年里,面对微薄的工资,艰苦的环境,养家糊口的窘困,张玉滚曾动摇过、犹豫过,也想要离开。但是,一想到孩子们,这个念头很快就被打消了。“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孩子。思来想去,都走了,孩子们咋办?”

“我是山里人,知道山里的苦,但不能让孩子们一直苦下去,我要像雷锋一样做一颗螺丝钉,钉在这里。”山外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但张玉滚却始终难以挪开他的脚步,因为山里娃们希冀的目光炙热如火焰,他想让更多的孩子们能够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一根扁担,挑起山里娃的求学梦

在张玉滚住的宿舍里,有一根磨得溜光的扁担,两米长,黝黑发亮。黑虎庙小学的老教师说,这根扁担不寻常,老校长吴龙奇挑了它几十年。后来,老校长挑不动了,张玉滚接着挑。可以说,这根扁担就是黑虎庙小学历史的见证。

挑书本教材、学具教具,挑油盐酱醋、蔬菜大米。靠着一根扁担,张玉滚踩着老校长的脚窝窝,风里来雨里去,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有一年正月初十清晨5点钟,张玉滚和学校里的教师陆喜安扛着扁担,拿了几个凉馍往镇里书店赶,一直走到正午才到达。没顾上休息,挑选好几十公斤重的课本、练习本、粉笔后,用扁担挑着走路往学校赶。一路紧赶慢赶,晚上10点多钟,两人才走到尖顶山山顶。汗水在眉间结成了冰碴,肩膀早已磨肿,脚底板也磨出了一片水泡,每走一步都钻心的疼。

天黑看不清路,偏偏又下起了雨,他俩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了个山洞,把书本用油毡包起来,小心翼翼放好。他们背靠背取暖,在一旁坐了大半夜。第二天一早没等天亮就往回走,到了学校,两人几乎成了“泥人”。书本却被裹得严严实实,打开一看,干干净净,连一点褶皱都没有。

2006年,通往黑虎庙的公路修好了,因为山高路险通不了客车,张玉滚省吃俭用置办了一辆摩托车。从此,老扁担谢幕,小摩托登场。老扁担身上凝结的一代代山区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扁担精神”,也继续在小摩托上传承发扬。十几年来,张玉滚骑坏了4辆摩托车,轮胎更换的次数更是数不清。

扁担、摩托虽小,却实实在在地为山里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知识的天空。17年里,张玉滚培养了500多名学生,其中300多名学生因他的资助免于辍学,更让张玉滚骄傲的是,有16名学生考上了大学,有几个还读了研究生……

一片丹心,树立新时代教师楷模

近年来,扎根山区、一心育人的张玉滚先后被授予多项国家级殊荣,多次受到表彰。“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但他从没有因为荣誉而骄傲自满。爱是最长久的润泽,张玉滚爱教育、爱学校、爱孩子。这种爱未必回肠荡气,却是长长久久、贴心贴肺的痛惜。

“全能型”的张老师,学生要学的,他啥都得教(张卡申 摄)

“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张玉滚给自己定下的信念。由于师资力量紧缺,张玉滚把自己打造成了“全能型”教师,小学5门课程,他样样精通。数学课上,他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长方体等教具;英语教学中,他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消除他们对英语的恐惧感;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上课或是自己动手做实验……

全校75个孩子中,有40多个寄宿在学校。为了更好地照顾这些孩子,张玉滚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好本领:掂起勺子能做饭,拿起针线能缝衣,打开药箱能治病,桌椅坏了他来修,校舍破了他来补……

由于工资较低,学校的食堂招不来人,张玉滚就把在外地打工的妻子张会云喊回来在食堂帮忙。2014年5月,张会云在为学生轧面条时右手3个手指不慎被机器轧折,落下了残疾。然而,没过几天张会云又重新出现在学校,炒菜、做饭都换成了左手。望着丈夫那张因自责而满是痛苦的脸,她轻轻地叹了口气。夫妻一场,她比谁都明白丈夫的心。

张玉滚在黑虎庙小学这17年里,除了寒暑假和周末学生不在校的时候,他才会回家,剩下的时候他都是和妻子住在学校照顾学生。常年的操劳,让他显得比同龄人“老相”得多。很多次去镇里开会,不熟悉的人问他:“快退休了吧?”他总是呵呵一笑。面庞已改、初心犹在:“我只是想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让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改变山区面貌。”

《经济日报》2018年9月6日

张玉滚:“全能型”教师是怎样炼成的?

盛 明

2018年9月,张玉滚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与含金量如此高的荣誉称号连在一起,让人敬佩之余,又感到有点不可思议。

但透过媒体报道,人们会发现,张玉滚除了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感染人以外,在17年的乡村教学实践中,还逐渐摸索出一套科学、务实、管用的教学方法。教书和育人,他尽可能做到了最好。

对于这位各学科都能教的“全能型”教师,我们为他点赞些什么?又能从他身上读懂些什么?

爱教育

2001年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刚从师专毕业的张玉滚走进自己当年就读的河南省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的现状,让他鼻子一酸。“出去闯一闯,比窝在大山里受穷强”的念头瞬间被现实改变。就这样,21岁的张玉滚放弃了“高大上”的个人梦想,转而成为一名民办教师。

黑虎庙小学有一些孩子失学,这是张玉滚到来之后竭力要解决的痛点,当然也是难点。孩子失学原因错综复杂:既有缺乏管教而产生的厌学,也有家庭贫困而导致的辍学……要想教好学,就必须保证孩子们有学上。

张玉滚靠着一双腿、一张嘴,摸清楚了情况:学生中有将近1/3是留守儿童,有的父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年纪大了,需要格外操心;每名学生在哪儿住,谁上学需要接送……张玉滚一一记在心上。

掌握情况后,张玉滚因人施策、因事施策:家庭贫困的,他便拿出工资倾囊相助,并与相关部门联系,实施教育扶贫,从而解决“上不起学”的问题;有的孩子全靠爷爷奶奶照顾,他就多上一份心,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格外关注,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学校原来没有食堂,孩子们在教室后面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生火做饭,他便想方设法办起了食堂。不缺办法的张玉滚,让“一个孩子都不会失学”从承诺变成了现实。

对教育的炙热情怀,化成一股强劲力量。17年间,黑虎庙村没有一个孩子失学,还陆续培养出了16名大学生。

能钻研

张玉滚的钻研劲似乎是与生俱来。

黑虎庙小学处在大山深处,教学条件艰苦。为了“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张玉滚靠着一股子钻劲,摸索出一套寓教于乐的直观教学法。

数学课上,张玉滚亲手制作钟表表盘、长方体、正方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做中玩、在玩中学、在学中乐,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使学生愿意学、学得会;科学课上,面对生硬难懂的科学原理,他不走灌输式教学的老路,而是带着学生们动手做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感悟自然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们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兴趣;语文课上,他优化教学环节,减少自己“说”的时间,留给学生“思”的空间,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体育课上,缺少体育设施,他便把乡土游戏融入课堂,自己成了“孩子王”,学生们实实在在地锻炼了身体。

正是这种“在教中学,在学中教”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张玉滚说,正因为有这个压力,才使自己不断钻研各种新型教学方法、填补知识空白。为了让学生英语发音标准,他自掏腰包买录音机和磁带,跟着录音一遍一遍学,自己学懂了、会说了,再教给学生。如此往复,孩子们的英语说得越来越好。

重育人

教书,教的是知识,育的是心灵。张玉滚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心灵的培育。

大自然一年四季的变化,蕴藏着丰富的时序体验。张玉滚创造性开展“自然教学”。春夏秋冬,他带着学生接触自然、感悟自然,同时还针对季节里特有的自然现象,讲授相关知识。这种近距离与大自然接触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

不仅如此,张玉滚还把爱心培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在他看来,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爱心。他以自己的行动作出表率:有的学生头疼脑热,他总能第一时间发现,药箱里常备着感冒发烧药;有的学生一时交不上餐费,他就悄悄掏腰包垫上……

这种教育方式,让张玉滚教出来的学生富有爱心、懂得感恩。曾经是他学生的张磊大学毕业以后,怀揣着教书育人的梦想,和女友一起回到黑虎庙村。张玉滚的付出,正以另外一种方式在大山深处延续和传承。

17年里,张玉滚获得荣誉很多——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这些荣誉背后,是张玉滚的默默付出,也是他对乡村教育探索和实践的真实写照。

《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年10月9日

用扁担挑起山里娃的未来

张利军 庞 珂

“三尺讲台,给了我诠释为人师表的小舞台,也给了我传授知识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学生们让我懂得了做一名教师的伟大,也让我的人生丰富多彩。”

——张玉滚

三尺讲台上的张玉滚,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

2018年教师节前夕,河南省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教师张玉滚格外繁忙,2018“河南最美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时代楷模”……各种颁奖活动一个接着一个。然而,这些荣誉并没有让站在记者眼前的张玉滚与往日有什么不同。这位80后教师显得有些沧桑,风华正茂的年纪鬓角却早已斑白。但每当提到学生、提到学校,他的眼中总是充满了光亮。

八百里伏牛山,层峦叠嶂,美如画屏。成片的连翘扎根岩土,拥抱峰峦,迎着太阳默默生长。历经酷暑严寒,连翘始终坚守脚下的土地,张玉滚就如同这平凡而又坚韧,朴实而又厚重的植物。为了一句庄严的承诺,他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大山深处,只为干好一件事: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大山的希望。

接下老扁担,便接下了山区教育人的传承

黑虎庙村位于镇平县北部深山区,山路盘旋蜿蜒,记者从镇平县城赶到张玉滚所在的黑虎庙小学,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车程。

一座破旧的两层教学楼、一栋两层的宿舍楼、3间平房,是黑虎庙小学的全部家当。

虽然条件简陋,但对张玉滚来说,这已比十几年前好得多。2001年8月,刚毕业的张玉滚,跟着老校长吴龙奇来到学校,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而当时最困难的是,没有老师教这些“土孩子”。

“玉滚,咱们教学生认的每个字,他们能用一辈子。你要不来,孩子们就得上山放羊去。”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睛,听着老校长的这番话,张玉滚鼻子一酸。从那以后,21岁的张玉滚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的民办教师。

过去山里交通困难,学生的课本都是老师用扁担挑进来的。接过老校长留下的老扁担,张玉滚和老师们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张玉滚还记得,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山里潮气大,湿滑难行。眼看就要开学了,学生们的书本还在高丘镇上。正月初十凌晨5点多,张玉滚和另一名老师陆喜安就扛上扁担出发了。回来路上天黑看不清路,偏偏又下起了雨,他俩挑着几十公斤重的教材、作业本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了个山洞,把书本用油毡包起来,小心翼翼放好。第二天一早再往回走,等到了学校,两人几乎成了“泥人”。书本却被裹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连一点褶皱都没有。

2006年,黑虎庙通往外面的公路修好了,山里人的出行方式终于有了改变。张玉滚省吃俭用置办了一辆摩托车。此后,他去镇上给学校买米买菜拉教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然而,一代代山区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扁担精神”,却薪火相传得以传承下来。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却始终难以挪开脚步

工作最初那几年,身边不少同事都因为待遇低、条件差,陆续离开了学校,张玉滚的父母也多次劝他找个更好的出路。

“外面的老师进不来,咱自己培养的中师生再走出去,都走了,山里的孩子怎么办?”正犹豫不决的时候,老校长诚恳的话语感动了张玉滚,他说服了父母。他不仅自己留了下来,还把在外打工的妻子动员过来,作为学校炊事员和他一起留在了山里。

2013年10月的一天,天还没亮,张玉滚骑摩托车到镇中心校开会。当时山上起了大雾,在一个急转弯处,摩托车刹车失灵,撞上一块大石头,张玉滚摔晕过去,差点掉下悬崖。在医院住了没几天,他就急着回学校,在妻子搀扶下站上讲台。

“上课!”望着讲台上头裹纱布的张老师,憨厚朴实的山里娃喊出“老师好”后,禁不住哭成一片……

受张玉滚影响和感召,黑虎庙小学4名退休教师决定返回山里继续教书,张玉滚曾经的学生张磊在外上学毕业后也回到黑虎庙小学任教。

黑虎庙小学一共有75名学生,其中1/3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还有些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谁家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需要格外操心;孩子们都在哪儿住,谁上学需要接送……张玉滚都一一记在心上。

黑虎庙村党支部书记韩新焕动情地说:“张玉滚虽然收入微薄,但他17年来资助过的学生就有300多名。有他在,黑虎庙村没有一个孩子失学。”

大山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但张玉滚却始终难以挪开他的脚步。

为了心中的信念,他把自己磨炼成“万金油”

2012年7月,张玉滚由一名代课教师转为正式在编教师,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信念也更坚定了。

由于学校条件艰苦,师资条件不足,张玉滚不得不把自己磨炼成“万金油”教师,承担各个学科的教学。

数学课上,他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学生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等教具;语文教学中,他认真钻研课标,优化教学环节,力争把每节课的讲授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美术课上,他带领学生们到校外写生,画山画水画动物;科学课上,他带领学生们去野外考察,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2014年8月,老校长吴龙奇退休后,张玉滚接任校长,当好“掌舵人”的同时,他又肩负起学校教研课改的总体工作。

“三尺讲台,给了我诠释为人师表的小舞台,也给了我传授知识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学生们让我懂得了做一名教师的伟大,也让我的人生丰富多彩。”张玉滚说。

让张玉滚和老师们欣慰的是,这些年,在上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下,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新建了宿舍楼,盖起了食堂,校园里还搭起了乒乓球台。

2018年春天,镇平县教体局给黑虎庙小学拨付配套资金50多万元,用于改善教学条件。随手推开一间教室的门,新装上的推拉式黑板左右打开,露出一块黑亮的液晶显示屏。“看,我们上课也用上一体机了!通过远程教学,我们的学生还能跟城里孩子一同上课呢。”张玉滚一脸自豪。

采访结束了,站在蜿蜒的山路上,望着张玉滚朴实的身影,记者不禁想起了当地人以他的事迹写成的歌——“你把十八弯的山路走成了‘通天的大道’,你闪光的汗水浇出山花更艳更俏……”

《中国教育报》2018年9月9日

扛起大山的希望

曹国宏

张玉滚,一个80后小学校长,17年如一日扎根镇平县伏牛山区,用他单薄的肩膀扛起大山的希望:他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

多年的乡村教学工作,练就了他一身技能:掂起勺子能做饭,拿起针线能缝纫,桌椅坏了他来修,校舍破了他来补……他曾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就在前几天,又增添了一枚金光闪闪的“国字号”荣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2018年9月3日,记者翻越尖顶山,来到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远远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树百年报国志 做世纪栋梁才”几个大字泛着光,孩子们琅琅读书声回荡山谷……

他甘愿做一名山区教师

黑虎庙村是镇平县北部深山区的一个行政村,属于高丘镇。从地图上看,这里距离县城70多公里,距离不算太远。但海拔1600多米的尖顶山,却将黑虎庙人与外面的世界生生隔开了。老辈人说:“上八里、下八里,还有一个尖顶山;羊肠道、悬崖多,一不小心见阎罗。”

黑虎庙村1300多人,下辖13个自然村,零星分布在方圆十几公里的带状山坳里。学校虽说在村里的中间位置,但住得远的学生步行要3小时才能到。一座破旧的两层教学楼,一栋两层的宿舍,3间平房,就是这个学校的全部家当。

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心心念念的追求。要想刨除穷根,改变命运,必须从教育开始。

2001年8月,开学在即,学校却因为缺教师,开不开门,急得老校长吴龙奇心里火烧火燎。绞尽脑汁,吴龙奇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人——自己教过的学生张玉滚,刚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这可是个正儿八经的师范生呢。”他高兴得直拍大腿。

在外上了3年学,老实巴交的张玉滚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出去闯一闯,好歹干个啥,也比窝在大山里受穷强。那时候,张玉滚正准备南下打工淘金。

耐不住老校长三番五次软磨硬泡,张玉滚跟着吴龙奇走进自己当年上课的教室,映入眼帘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

看着孩子们清澈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睛,那不正是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吗?难道就因为没有老师,让他们小小年纪失学吗?张玉滚鼻子一酸。

“老师,啥也不说了,我不走了。”就这样,21岁的张玉滚一言九鼎,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

他没让一个孩子失学

在张玉滚住的宿舍里,记者见到一根磨得溜光的扁担,两米长,黝黑发亮。黑虎庙小学的老教师说,这根扁担不寻常,老校长吴龙奇挑了它几十年。后来,老校长挑不动了,张玉滚接着挑。可以说,这根扁担就是黑虎庙小学历史的见证。

挑书本教材、学具教具,挑油盐酱醋、蔬菜大米。身高只有一米六多的张玉滚,用他单薄的臂膀,接过老校长的扁担,肩不离担,担不离肩,风里来雨里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

从2001年到2006年,5年间,靠着一根扁担,踩着老校长的脚窝窝,张玉滚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寒来暑往,他的足迹早已化作一串串动人的音符,回荡在黑虎庙的沟沟坎坎。

2006年,通往黑虎庙的公路修好了,山里人的出行方式终于有了改变。因为山高路险通不了客车,很多村民买了摩托车、机动三轮车。张玉滚也省吃俭用置办了一辆摩托车。此后,他去镇上给学校买米买菜拉教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

老扁担谢幕,小摩托登场。老扁担身上凝结的一代代山区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扁担精神”,也继续在小摩托上传承发扬。

黑虎庙小学全校75个孩子,40多个学生在校住宿。这些孩子中有1/3是留守儿童,谁家孩子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需要格外操心;孩子们都在哪儿住,谁上学需要接送……他都一一记在心上。

黑虎庙村党支部书记韩新焕告诉记者,张玉滚虽然收入微薄,但他17年来资助过的学生有300多名。有他在,没有一个孩子失学。

在张玉滚和其他老师的努力下,在镇平县、镇两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下,黑虎庙小学顽强地“生存”着。一年一年,孩子们从这里走出大山,有的考上重点大学,有的还读了研究生,留在大都市。黑虎庙村现在已经有16个大学生。

2012年7月,镇平县特批7个深山区民办教师转正名额,张玉滚转为公办教师。艰苦的环境,常年的操劳,让才38岁的张玉滚看起来却像50多岁,很多次去镇里开会,不熟悉的人问他:“快退休了吧?”他总是呵呵一笑。

他把自己练成“全能型”教师

由于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他样样“精通”。4年前,张玉滚接任校长,当好“掌舵人”的同时,他又肩负起学校教研课改的总体工作。

“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数学课上,张玉滚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考察,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学校缺少体育设施,大课间时,他就和孩子们围成一圈玩抵羊斗鸡,活动课还经常领孩子们去爬山。

“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是张玉滚的口头禅,多年来,他在教中学、学中教,无论再忙再累,都不忘学习。他已经自学完成大专课程,正在自学本科课程,“山里本来就闭塞,老师不多学点,咋教好娃们?”

让张玉滚和老师们欣慰的是,这些年,在上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在不断改善。2018年秋期开学,孩子们走进校门,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校园里粉刷一新,学生宿舍和教师办公室都装上了空调,每个教室都换上了全新“装备”,还有崭新的学生餐厅……

爱是最长久的润泽,张玉滚爱教育、爱学校、爱孩子。这种爱未必回肠荡气,却是贴心贴肺的痛惜。

冬去春来,尖顶山上的麻栎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就这样,为了当初对老校长的一句承诺,为了改变山里娃的命运,张玉滚一干就是17年。

目前,镇平县正在研究相关办法,尽最大努力解决师资短缺问题,逐步提升山区教学质量。还给深山区教师发放津贴,想方设法提高山区教师待遇。

对偏远的山村来说,每一所学校,就是一堆火;每一个老师,就像一盏灯。火焰虽微,也能温暖人心,点燃希望;灯光虽弱,却能划破夜空,照亮未来。

《河南日报》2018年9月5日

照亮希望的光——再访镇平县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

宋华茹 孟向东

聚光灯的中心在宁静中积蓄着热能,好比当下镇平县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的内心。

2018年11月19日接近中午,太阳照彻浓雾,汽车爬过山坡,我们的目光,又聚焦在山坳里那所国旗招展的小学校。

黑虎庙要紧跟城里的教育

天空蔚蓝,阳光如金,漫山斑驳枝叶随风飒飒。下课铃声响起,清脆的童声顿时让校园生动起来。周一,厨房当值的恰是张玉滚。他带着9月新入职的周欣老师,一起给孩子们打饭。玉白晶莹的大米饭,香气扑鼻的大烩菜,小家伙们规规矩矩排队,不时仰起笑脸跟记者打招呼:“老师好!”张玉滚温和地照看着孩子们,直到最后一个学生盛了饭,他又跟进餐厅,不时问着:“菜够不够?”“再添点?”……

5月7日,《河南日报》一版头题刊发了长篇人物通讯《大山深处播火人》,张玉滚扎根深山17年,奉献山区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各路媒体、各方爱心捐助、学习参观团体纷至沓来,黑虎庙小学成了各界关心扶持的“热点”。而激发这千层涟漪的当事人张玉滚,9月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达到了个人荣誉的高峰。

课间,张玉滚带着学生们锻炼身体

一次次采访、一拨拨参观、一场场报告,几个月来张玉滚可谓见惯大阵仗。而记者面前的他依然平和寡言。

“表彰接踵而至,活动和采访这么密集,张校长还适应吗?”

“还行。”

“最近您忙着啥事?”

“趁上冻前抓紧盖二楼的图书馆。”

“您还有时间给孩子们上课吗?”

“白天耽误了晚上给学生们补。”

张玉滚目前担着四、五年级的科学和品德与社会两门课,一周有16节课。说起教学他愧疚不已,最近几个月常有活动,有次他外出整整一周,这是多年来没有的情况。

“诚惶诚恐,有压力也有动力。”聊天聊熟了,张玉滚吐露出心里话。他觉得自己不过是做了分内工作,却得到这么多的荣誉,唯一能回报的,就是把教师素质带起来,把教学水平提上来,让孩子们能撵上城里娃的教育。

经过河南日报记者的牵线搭桥,黑虎庙小学和南阳市十五小、十二小成为结对帮扶学校。张玉滚带着学生们去十五小参观。“老师,他们科学教室里这些东西太神奇了!”“老师,这电脑里想看啥就有啥!”听着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赞叹,张玉滚又心酸又欣慰:虽然黑虎庙小学的条件一时半会儿赶不上,可是孩子们开了眼界,他们对未来的期待就不一样了。

在上级关怀下,通过考试和调整,2018年9月,黑虎庙小学新入职4名教师,全校教师已有10名。张玉滚谋划着培训计划:尽快让老师们通过到教师进修学校、参加网上“国培计划”等途径,接受全科教师培训;通过远程观摩学习南阳市十五小的教学;请市十二小的老师来指导体育、美术、音乐课,补短板;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网上课件,展开素质教育;到明年暑假,带一批孩子到郑州陈中教育集团参加夏令营……

给学生们梦想的启迪

午后琅琅的读书声在教学楼回荡,这是三年级的语文课。随着老师余超凤的启发,6个学生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液晶显示屏,回答着老师的提问。

“过去学校愁的是没有老师,现在着急的是不能让学生们被信息时代的高速列车甩下。”跟随张磊从广西到河南这个小山村扎根的余超凤非常认同张玉滚利用网络提高教学质量的想法。

开展网络教学,黑虎庙小学已有了家底:南阳市教体局协调社会捐赠了30台电脑,全县第一家多媒体教学“梦想教室”配备到位。张磊老师日常教学之外的重要任务,就是安装电脑系统、布网线,学校的电脑教室已经具备开课条件。张磊和余超凤正在上海相关软件公司的指导下先学先试“梦想教室”的网络课件。学校开会决定,每周一节电脑课、一节梦想教室课要列入课表。“没有专业的体音美老师也不怕了,梦想教室用起来,优质教育资源唾手可得。”余超凤说着就笑起来。

一年级正在上数学课,任课的周欣老师教几道题,就走到学生跟前一个个辅导。到学校教学才两个多月,可周欣觉得这些日子过得特别充实。“我们这里留守孩子多,张校长特别强调要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平时多注意他们的衣食冷暖,孩子才愿意敞开心扉。”

黑虎庙小学全校学生有1/3是留守儿童,一半以上是住校生。“孩子们得到的爱太少了,我看着不忍。”早上四五点就起来做饭,晚上十来点给孩子们掖了被角再去备课,多年来,张玉滚保持着这样的作息。所谓责任,就在“不忍”“丢不下”“不能不管”中编织成绵绵的呵护。

有次午餐,一个学生不小心把饭撒了一地,张玉滚没有一句责备,而是安慰孩子一起收拾残羹。有姐弟仨,跟着爷爷生活,入冬天冷了,张玉滚挂记他们衣服穿暖没有,还嘱咐周欣多跟孩子说说话。看着校长和其他资深老师的一言一行,周欣领悟到做一名好老师,健康而全面的启蒙弥足珍贵。

做照亮希望的那束光

春天山峦葱翠,初冬苍苍莽莽。时隔半年再访黑虎庙小学,令人“惊艳”。

校园立起了两栋小楼。旧有的教学楼粉刷成鲜嫩的明黄色,“树百年报国志 做世纪栋梁才”几个烫金大字泛着光。另一栋楼一层专门有个大开间餐厅,孩子们再不用蹲在地上吃饭了,可以高桌子、低板凳地从容就餐。过去破烂的厨房新贴了瓷砖,添置了冰柜、消毒柜等现代化的家什。二层新建的房子已经有了框架,将来就是张玉滚说的图书室。院子重新铺了红色的地砖,既防滑又渗水。南院墙处新添了两个乒乓球台。校园外,崭新的200米塑胶环形跑道倍显“身价”。

据镇平县委有关领导介绍,过去半年来,政府筹资加上社会捐助,已投入300多万元用于改善黑虎庙小学的办学条件,基本赶上了城里公立学校的硬件设施。

而新的难题又来了:受益于易地搬迁扶贫,黑虎庙村所属高丘镇深山里的农户陆续搬出大山过上新生活,山里学校的生源就相应不断减少。上学期,黑虎庙小学还有75名学生,现在只剩下51名。人数最少的五年级,只有4个学生。

怎么办?把黑虎庙小学办成高水平的中心学校,吸引方圆几十里、包括相邻乡县的孩子来这里上学。县里打算把黑虎庙小学建成模范寄宿制学校。同时,兴建教师周转公寓,统一盖成两室一厅,家具、电器齐全。还要落实山区教师补助,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留住老师,使他们安心扎根。

还有更大的好消息。

记者上山时,走到高丘镇靳坡村被迫绕路。原来,从高丘镇到黑虎庙的道路开始整修了!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正在来来回回轧路、铺路,铺出一条坦途。多少年,陡峭的盘山路、接连的“胳膊肘”弯拦住了黑虎庙通向外界的精彩,让张玉滚们吃尽了苦头。能修好这条路,黑虎庙人做梦都会笑。

“今冬开工能干多少干多少,明春就要加宽路基、减缓陡坡,这是硬仗。这条路可是发展路、幸福路呀!”高丘镇领导振奋不已。

“我愿做十八弯山路上的明月,照亮孩子走出大山的路。”一次采访中,张玉滚难得感性地倾吐初心。

在这条路上,他深一脚浅一脚来来回回千百次;在这条路上,妻子抱着9个月大的女儿买教材回来遭遇车祸,孩子没了;在这条路上,他目送一茬茬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追梦。

这条“路”也记录着张玉滚的成就和满足。“放假过年,毕业的学生总有几个回到学校看看。他们感恩黑虎庙小学给予自己梦想的启迪。”

2018年9月,黑虎庙小学举行了建校60周年活动。远在江苏师范大学求学的王克翠专门赶回来。“在黑虎庙小学上学是我的荣幸。”她郑重地向老校长吴龙奇和张玉滚深深鞠躬。

那一刻,张玉滚双眼湿润。这些年,吃的苦,值了!他愿意,用知识之光、梦想之光照亮更多孩子的前程。

如今,包括黑虎庙在内的乡村振兴规划已经摆在了市、县领导案头,旅游生态开发的画卷孕育着美好的未来。

张玉滚和老师们都在期待着新的明天。

《河南日报》2018年11月22日

“梦想教室”现深山

孟向东 刁良梓 刘理政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黑虎庙小学建校60年来发生变化最大的一年。政府筹资加上社会捐助,总共有300多万元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如今已基本赶上了城里公立学校的硬件设施标准。

2019年1月26日清晨,农历腊月二十一,记者再次翻山越岭来到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

挂灯笼、贴窗花、写春联……黑虎庙小学被装扮得喜气洋洋。就在前一天,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刚刚参加完“时代楷模”年终盛典的节目录制,载誉归来,他还入围2018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笼罩在光环中央的张玉滚依旧沉默内向,说话声音也不大,和在课堂上挥洒自如的形象判若两人。穿着也很普通,套在棉袄里面的依旧是我们第一次采访他时穿的那件黑西服,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已经热得发烫的“名人”。

政府筹资加上社会捐助,黑虎庙小学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2018年5月7日,《河南日报》一版头题刊发了长篇人物通讯《大山深处播火人》,详细报道了张玉滚扎根深山17年,奉献山区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通讯播出后感动了无数人,也在全社会引发广泛热议。随后,河南省委面向全省发出了开展向张玉滚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对于张玉滚个人而言,各种荣誉随之而来,先后获得“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河南最美教师”等称号。

镇平县委书记李显庆认为,张玉滚是干事创业的活教材,见贤思齐的好榜样,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他扎根深山17年默默奉献山区教育,他的精神不仅在教育界引发反响,更在全社会树立了标杆。可以说,张玉滚的拼搏奉献精神是一笔宝贵财富,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会历久弥新。

“张玉滚精神报告会在南阳各县区巡回讲了几十场,场场爆满,场场掌声雷动,老师们多次被张玉滚的精神感动而落泪。”南阳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吴树之说,一个榜样就是一面旗帜,张玉滚的拼搏奉献精神已成为南阳教育的一种精神力量,必将激励更多教师立足本职为南阳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黑虎庙小学老校长吴龙奇扎根黑虎庙40多年,2018年秋季开学,他的小女儿吴筱玲又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从县城学校回到了黑虎庙小学。如今,吴龙奇虽然退休了,但黑虎庙小学已成为他不变的牵挂。“地处伏牛山深处的黑虎庙,祖祖辈辈被一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如今黑虎庙小学早已‘名声在外’。”吴龙奇感动地说,过去一年里,很多爱心企业家和爱心人士来到黑虎庙小学,他们捐钱捐物,把外面的新鲜事物也带了进来。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黑虎庙小学建校60年来发生变化最大的一年。”张玉滚说,政府筹资加上社会捐助,总共有300多万元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如今已基本赶上了城里公立学校的硬件设施标准。比如,教学楼粉刷一新,建成了现代化的学生餐厅,孩子们再不用蹲在地上吃饭了;在厨房上方新接的二层小楼已经装修一新,崭新的图书室春季开学就可以启用;校园外,新修建的200米塑胶环形跑道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玩耍的地方;南阳市教育局协调社会捐赠了30台电脑,全县第一家多媒体教学“梦想教室”配备到位,优质教育资源可即时分享。除此之外,从高丘镇到黑虎庙的道路已经修了5公里了,很快,大山深处的黑虎庙人再也不用走那上八里、下八里的陡峭山路,他们也将迎来精彩的新生活。

采访结束时,记者站在黑虎庙小学教学楼二楼的教室前面,向远处望去,只见远处的高山上,苍松翠柏绿意浓浓,缕缕云雾像飘带般环绕在群山之间,平添了几分浪漫。校园内旗杆上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迎风招展,孩子们高声齐唱的《我爱你中国》仿佛还在耳畔回响……

《河南日报》2019年2月5日

扩展阅读Extended reading

    浏览历史Browse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