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40.00 元 时代楷模·2018——卓嘎、央宗姐妹

  • 作者: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
  •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 责任编辑:张 俊
  • 出版时间:2019年04月01日
  • 技术编辑:周媛卿
  • 开本:710毫米×1000毫米 1/16
  • 版次:第1版
  • 装帧:平装
  • 印次:第1次印刷
  • 字数:144千字
  • I S B N:978-7-5147-0894-3
  • 语种:汉语

卓嘎,1961年生;央宗,1963年生。卓嘎、央宗姐妹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牧民。20 世纪60年代以来,她们在父亲桑杰曲巴的影响和带领下,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始终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的坚定信念,几十年如一日以抵边放牧、巡逻的方式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的郑重承诺,谱写了爱国守边的动人故事和时代赞歌。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高度评价他们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的行为,勉励广大农牧民群众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2018年10月19日,中央宣传部授予她们“时代楷模”称号。

报道·视角

扎根雪域边陲的格桑花

邓建胜

“短短不到一年,玉麦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真是做梦都想不到。”在西藏隆子县玉麦乡,正忙着收拾新居的卓嘎兴奋地对记者说。

一年前只有9户人家的玉麦乡,如今是个繁忙的工地。卓嘎、央宗姐妹的石头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统一规划建设的装配式三层小楼。“新房子跟以前相比,强太多了。以后开个甜茶馆,再卖点鸡血藤手镯、竹编制品等,生活足够了。”妹妹央宗快言快语,更让她高兴的是,2017年大学毕业的儿子索朗顿珠,2018年1月成了玉麦乡的一名公务员。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请习近平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会看好守好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带动更多农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一年前,从不主动说话的卓嘎,如今爱说爱笑,活泼开朗了许多。

“守护好祖先留下来的这片牧场,就是守卫了国家”

“玉麦天翻地覆的变化,源于党的治边稳藏好政策,特别是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回信后。”57岁的卓嘎,曾在1988年至2011年间担任玉麦乡乡长。此前,自1960年在这块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设立了玉麦乡,乡长一直是她的父亲桑杰曲巴。

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图为卓嘎在升国旗

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玉麦乡,离隆子县城不过200公里,但却隔着日拉山等3座海拔超5000米的大山,几成边陲孤岛,被称为“三人乡”——大部分时间里,只有桑杰曲巴和女儿卓嘎、央宗生活在这里,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通过放牧,父女3人守护着祖国的疆土。“这里有苍莽林海和无边的草场,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听我父亲讲,乡里原有20多户近300人,1959年,很多玉麦居民迁往日拉山北侧的曲松村,因此到1990年,就只有我们一家三口住这里。”央宗说。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是身为共产党员的桑杰曲巴给孩子最刻骨铭心的教育。他一针一线地缝制了3面五星红旗,插到村口。他告诉孩子:“这是我们中国的国旗,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从那时起,卓嘎和央宗记住了,“守护好祖先留下来的这片牧场,就是守卫了国家。”

“让五星红旗永远在我们祖祖辈辈放牧的土地上飘扬”

“生活艰苦,日子孤寂,但有祖国,家就有希望。”央宗回忆说。

1988年,年老体弱的桑杰曲巴从乡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卓嘎当了乡长,央宗当副乡长。1996年,两户人家从扎日乡回迁到玉麦,隆子县也是第一次向这里派了两名干部,玉麦由此彻底告别了“三人乡”。这一年,卓嘎、央宗姐妹入了党,玉麦因此有了乡党支部。

1997年,有媒体报道了玉麦“三人乡”的情况,桑杰曲巴一家人放牧守边的事迹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来自祖国内地的信件也第一次翻越崇山峻岭,来到卓嘎、央宗的面前。央宗笑着说,那一年姐姐竟然收到了很多求爱信。

“当时阿爸说,我们姐妹要是嫁出玉麦,那么谁来放牧守边?于是我们都嫁在玉麦,向阿爸发誓,一生守在玉麦,让五星红旗永远在我们祖祖辈辈放牧的土地上飘扬。”回忆起那段往事,55岁的央宗仍有些激动,“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一点,无论面对多大的挫折或者诱惑,我们姐妹俩从来没有动摇过。”

也因此,卓嘎35岁、央宗27岁才结婚成家,这在当时的边境牧区,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晚婚了。

山上的杜鹃花谢了又开,山下的竹子长了一茬又一茬。随着国家日渐强大,玉麦的喜事也多起来了。

2001年9月,老阿爸最大的心愿实现了——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了。当第一辆汽车开进玉麦的时候,老阿爸给这个“铁牦牛”献了哈达。这一年,桑杰曲巴坐着“铁牦牛”去了梦寐以求的拉萨,卓嘎则去了湖南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

2001年年底,玉麦乡已经有了5户人家25人,有了边防派出所,有了小学和卫生院。这年冬天,77岁的桑杰曲巴老人过世了。

卓嘎、央宗姐妹清楚地记得,父亲临终时把乡亲们叫到屋里,叮嘱道:“你们不能因为玉麦穷就离开这里。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是我们中国的土地,一草一木都要守护好!”

“通过旅游等产业,让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明年稳定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麦乡9户32人,家家户户的生活真的比蜜甜,各种惠民稳边政策向玉麦乡倾斜,人均收入超过了5万元。我们要赶在十九大之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封信,报告我们边疆人民的幸福生活,一定守好国土报党恩。”卓嘎说。

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了,肯定他们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的行为,并希望她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极大地鼓舞了卓嘎、央宗姐妹放牧守边的决心,也带给她们荣誉和责任。2018年年初,卓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央宗被推选为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

如今的卓嘎、央宗姐妹,在玉麦乡还是守着牧民的本分。现在57岁的卓嘎有3个女儿,55岁的央宗有一双儿女,他们放牧着140多头牦牛,继承父亲桑杰曲巴放牧守边的遗愿,守护着玉麦的每一寸土地。

玉麦作为西藏加快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的样本,短短一年时间里,这里修通了标准更高的公路;按人均55平方米的标准,当地党委和政府给每户牧民修建了统一规划建设的装配式楼房;游客纷至沓来,餐馆的生意红火,竹编、鸡血藤手镯等当地手工艺品供不应求……

“我们深知,玉麦旧貌换新颜,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关怀的结果。我们一定牢记嘱托,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卓嘎说,玉麦乡已接纳了来自隆子县其他乡镇的数十位贫困群众落户,“我们将全力帮助贫困户,通过旅游等产业,让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明年稳定脱贫。”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9日

牢记嘱托 像格桑花一样扎根边陲

邓建胜

“玉麦旧貌换新颜,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关怀的结果。我们一定牢记嘱托,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提起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她们姐妹俩的回信,西藏隆子县玉麦乡卓嘎、央宗姐妹仍沉浸在幸福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希望她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2018年10月19日,中宣部授予卓嘎、央宗姐妹“时代楷模”称号。

卓嘎、央宗姐妹成长生活的玉麦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尽管这里距离隆子县城不过200公里,但隔着日拉山等3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每年大半年时间大雪封山,是个边境“孤岛”。

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的几十年岁月中,大部分时间里,桑杰曲巴和他的女儿卓嘎、央宗生活,父女三人克服种种困难,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的坚定信念,几十年如一日,通过放牧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神圣国土。

党的十八大以来,边陲玉麦发生巨大变化,原来的“三人乡”增加到9户32人。“全乡有13个孩子在山外读书,政府包吃、包住、包学杂费。去年全乡人均收入超过5万元,日子开始红火起来。”卓嘎曾担任过24年玉麦乡乡长,她回忆说。

2017年10月1日,在边境“孤岛”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卓嘎、央宗姐妹,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

让卓嘎、央宗姐妹意想不到的是,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的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她们俩回信了!总书记在信中肯定了他们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的行为。

2018年年初,卓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央宗被推选为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根据他们父女两代人放牧守边的故事改编的电影《我的喜马拉雅》,11月16日开机拍摄。

如今,卓嘎、央宗姐妹仍保持着牧民的本分。卓嘎一家5口,有80多头牦牛;央宗一家4口,有60多头牦牛。她们一如既往,放牧守边……

卓嘎深情地说,受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感召,她远在江西南昌读大学的女儿巴桑卓嘎表示,毕业后要回玉麦,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央宗的儿子、玉麦乡第一位大学毕业生索朗顿珠,年初也如愿以偿回到乡里成为公务员。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6日

守望玉麦

卫 庶 赵永琦 杨俊峰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扎日神山是什么时候开始下雪的,卓嘎和央宗有些记不清了。两位都是年过半百的人,每年巡山时,留在身后的脚印都会很快消失在雪中。但是,记忆,却像雪峰上的冰川,穿越岁月,依然是原来的样子。

从日拉雪山上往远处望,在雪线之下的牧场和原始森林包围的山谷深处,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村落。那就是隶属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的玉麦乡,是卓嘎和央宗的家。

玉麦很大,面积数千平方公里,大到超过一些国家的面积;玉麦也小,小到在过去50多年里有34年的日子里,只生活着一家三口。巍峨的雪山是它的围墙,清澈的小河从它身边走过,河畔的巨石上漆着一面迎风怒展的五星红旗,庄严了背后雪山的神圣。风从原始森林的参天巨木下穿行而过,走过石铺的小路,苍劲的树枝,打响经幡,惊起飞鸟,舞动了不多的房顶上的五星红旗。风声、水声,还有满山遍野的犏牛叫声,汇聚成一首恢弘的交响乐,在安静的山谷里激荡回响。

这里是浩瀚的中国版图上千万坐标中的一枚,是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西南边陲的一隅,是卓嘎和央宗姐妹一家几代人生活的地方。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你们这些话说得真好。”中共十九大闭幕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卓嘎、央宗姐妹俩回了一封信。总书记的回信给玉麦带来了温暖。

“这是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的国旗”

很长一段时间中,玉麦一直被外界称为“三人乡”。

说起这个“三人乡”,最令人感佩的,是桑杰曲巴和五星红旗的故事。

桑杰曲巴,就是卓嘎和央宗的父亲。

20世纪60年代初,他和妻子背着不到2岁大的卓嘎,回到了荒无人烟的玉麦,开始了自己漫长的守边人生活。

那年一家人回来时,通往小屋的路已开始被小草覆盖。屋子里的东西也被境外的人偷得差不多了。“阿爸说过,只有人在,家才能看得好,这块土地才能守得住。”卓嘎说。

守土,必然要宣示主权。为此,桑杰曲巴想了一个办法——在巡边的路边插上五星红旗。

“有一次,阿爸开会回来,从山外买来了红布和黄布。我们以为阿爸要缝新衣裳了。”央宗说,“阿爸先在两张布上仔细地量来量去,随后用剪刀把红布裁得方方正正,又从黄布上剪出星星。”他让卓嘎帮忙穿好线,习惯地把针在头发里擦了擦,一针一线地缝起来。

央宗记得,那天,平日里慈祥的阿爸一脸严肃,针脚在阿爸的手里一个挨着一个,线头全压在黄布下。“衣服”缝好了,一块火红的布上,四颗小星围着一颗大星,比春天最红的杜鹃花还艳,比秋天最黄的树叶还金黄。

深秋的玉麦山谷里层林尽染(西藏日报记者常川 摄)

阿爸把孩子们叫到身旁,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这是中国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的国旗!”

那天,五星红旗高高升起在卓嘎和央宗家屋顶。

那天,卓嘎和央宗意识到了国家在自己心中的分量。

那天,卓嘎和央宗记住了,守护好了这片牧场,就是守卫国家。

桑杰曲巴总共缝制过4面国旗。

30多年放牧守边的日子里,无论巡边到哪里,卓嘎、央宗姐妹就把国旗带到哪里。

“祖国的一草一木都要看好守好”

岁月,就像山间白云匆匆而过。

1988年,当了29年乡长的桑杰曲巴老了。卓嘎接了阿爸的班,一干就是23年。妹妹央宗是副乡长兼妇女主任,一干也是17年。

1996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生日的那一天,卓嘎和央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神圣的一刻,姐妹俩至今难忘。

放牧,就是对国土最好的守护。在冬季,一家人会特意把牲畜赶到玉麦南面的山谷里。冬天的南面山谷,森林遮天蔽日,松涛阵阵,松萝随风飘荡。丛林中的巡山路上,看到自家牛儿的蹄印,踩到自家的牛粪,心里踏实又亲切。

生活艰苦,日子孤寂,但有祖国,家就有希望。

随着国家日渐强大,玉麦的喜事也渐渐多了起来。

1996年,玉麦乡有了第一位党支部书记,山外迁来两户人家。

玉麦再也不是“三人乡”了。

1997年,中央媒体首次对中国人口最少的玉麦乡进行报道,一家人放牧守边的事迹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来自各地的信件也翻越崇山峻岭,来到卓嘎和央宗面前。尚未婚嫁的卓嘎,竟然收到了7麻袋求爱信。不过,央宗直到27岁、卓嘎直到35岁时,才分别成了家。

玉麦乡第三代人出生了,他是央宗的儿子,名叫索朗顿珠。

2001年9月,桑杰曲巴最大的心愿实现了——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了。

卓嘎说,当第一辆车开进来的时候,老阿爸给这个“铁牦牛”献了哈达。

这一年,卓嘎沿着这条公路,去了一趟毛主席的故乡。

这一年,桑杰曲巴沿着这条公路,去了一次拉萨。

也是这一年,77岁的桑杰曲巴在大雪纷飞的季节里没有遗憾地走了。

临终时,桑杰曲巴把全乡人叫到床前说:“我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你们不要因为玉麦苦,更不要因为我走了就离开这里,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更是祖国的土地,一草一木都要看好守好。”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2017年10月29日,平日里雨雪不停的玉麦,突然放晴。太阳从东方升起,云开雾散,金色的阳光驱走了寒冷,把温暖洒满整个山谷。这一天,玉麦沸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到了!

上午,卓嘎、央宗姐妹和玉麦乡全体干部群众和边防官兵一同聆听总书记的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没想到,十九大闭幕才5天,我们就收到了回信。”姐姐卓嘎泪流满面,“总书记的话都说到我们心里啦!”“要是阿爸能看到总书记回信,该有多好啊!”央宗哽咽着说。

30多年来,原来的“三人乡”已发展成9户32人。边民补贴、生态补偿和草场补助等政策性收入水涨船高,每户一年能拿到4万多元。曾经开不进来的“铁牦牛”,如今全乡9户人家有7辆。4户家庭开起了餐馆和家庭旅馆,村民自制的竹器、藤镯,在市场上成了抢手货。

2016年,玉麦家家户户都有了Wi-Fi,白玛商店的老板娘卓玛拉宗还展示了店内的移动支付二维码。她说,现在不论给孩子寄零花钱还是在商店买东西,都流行用移动支付。

2018年,玉麦将迁入47户,全乡户数将达到56户。玉麦生态小康示范村建设将全面铺开,群众将住上安全舒适的“农家别墅”。全乡还将并入国家大电网。一个宜居乐业的边境乡镇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党政军警民共建,这是我们从玉麦乡的建设中得到的重要启示。”西藏边防总队的许超对记者说,“这里的居民和边防武警亲如一家人。每一位边防官兵,每一位边民群众,都是我们祖国边境线上的活坐标。”

“脚下踩着的是家乡的泥土,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我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把家乡建得更好。”索朗顿珠一边走在外公走过的巡边路上,一边这样对记者说。作为玉麦乡的第一个大学生,索朗顿珠今年刚刚毕业。当他的同学们在大城市里纷纷寻找心仪的工作时,索朗顿珠回到家乡参加了公务员考试。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2月13日

从西藏玉麦走来的时代楷模

杨俊峰

10月16日,在北京的中央电视台录像厅内,藏族姐妹卓嘎、央宗手里各捧了一束花,对着镜头露出腼腆的笑。这是2018年“时代楷模”特别节目录制现场。卓嘎和央宗姐妹俩是第一例获此殊荣的藏族同胞。卓嘎和央宗姐妹收到的评价是“爱国守边的最美格桑花”。

来自祖国的认可

卓嘎、央宗姐妹是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杰出代表。

姐妹俩的家乡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地处中国西南边陲。1964年至1996年的33年间,他们家是这片土地上仅有的一户人家。从儿时起,受父亲桑杰曲巴的言传身教,家是玉麦、国是中国,便深深地烙印在姐妹俩的心里。

几十年来,姐妹俩和父亲一直在玉麦这个曾经的“三人乡”,以抵边放牧、抵边巡逻的方式守护着祖国的领土,为祖国守住了3644平方公里的土地。卓嘎、央宗一家人曾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脚下踩着故乡的土地,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给姐妹俩回了一封信,对他们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为国守边的精神表示钦佩和感谢。

“这一次能评上国家时代楷模,阿妈和姨妈特别激动。”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对记者说,“这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从外公开始,我们一家为国守边数十年,祖国也从来没有忘记我们。我们的爱国心声,祖国听得见!这是来自祖国的认可,比黄金都珍贵。”

“卓嘎和央宗两位阿佳(藏语,大姐)是我们藏族中首例当选国家时代楷模的代表,”玉麦乡党委书记达娃说,“这是祖国赋予他们一家、赋予我们玉麦乡的最高荣誉,值得我们每个玉麦人铭记!”

玉麦乡有新变化

“现在的玉麦可不一样了,人也多了,路也通了,”央宗说,“家家户户都有了Wi-Fi,越来越多的‘铁牦牛’(汽车)开了进来。”

党的十九大后,玉麦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玉麦通电了。2017年11月,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将玉麦乡幸福美丽边境小康示范村电网建设纳入了隆子县通电工程,使玉麦乡纳入大电网覆盖范围。

“新房建设基本要完工了。我们56户居民的民居基本成型,原来住在这里的9户人家本月末可搬入新家。”说起玉麦的变化,达娃书记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公共基础设施正在建设当中,乡政府、村委会、卫生院、小学、幼儿园等设施的基础和梁柱已经浇筑架设完。曲玉公路年底要完工了,玉麦交通困难的情况从此就能得到解决了。”

在国家的支持下,一个宜居乐业的边境乡镇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爱国是自觉的信念

“以前爱国是自发,现在的爱国更多是自觉。”卓嘎说,“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深刻地明白了为国守边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今后,我们将继续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守护好祖国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

2018年年初,索朗考上了玉麦的公务员。从四川大学毕业的他,放弃了内地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接过母亲和大姨的班,继续为国守土。

“外公曾对我说,外婆和小姨是在玉麦走的,我们也会在这里一一死去。人固有一死,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一定要守住。”索朗说,“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对我们一家而言,爱国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基因,是代代相传的。传到我这一代,不能断了。”

2018年年初,卓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我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见到习近平总书记。幸福来得太突然,在这次全国两会开幕会上,我见到了敬爱的总书记,这是我一生最大的福分。”

2018年,卓嘎坐了很多趟飞机,去了很多地方。她要把玉麦乡心向祖国、祖国关怀玉麦乡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我们一定要听党中央的话,跟着总书记走,日子肯定过得越来越好。”卓嘎说。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0月19日

“三人乡”老乡长卓嘎:“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

春 拉

“作为人大代表,我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积极履行职责,努力把基层群众最关心、最期待的建议带到大会上!”2018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三人乡”老乡长、56岁的卓嘎,带着玉麦人民的美好祝福和寄托,走进人民大会堂。

西藏隆子县玉麦乡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玉麦乡仅有桑杰曲巴一户人家,被外界称作“三人乡”。几十年来,桑杰曲巴和他的女儿卓嘎、央宗在玉麦接力坚守,谱写了爱国守边的动人故事。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卓嘎、央宗姐妹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为国守边的经历体会和家乡的发展变化,表达同乡亲们一起继续坚持放牧守边、报答党恩的决心。

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肯定他们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的行为,感谢长期为守边固边忠诚奉献的同志,勉励广大农牧民扎根边陲,守护好国土,建设好家乡。

“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回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内容,头一次来京参加大会的卓嘎既紧张又觉得责任重大。

家是最小国,有国才有家。卓嘎、央宗姐妹和父亲、孩子正是坚定这样的理念,在边境守土卫国

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长达几十年的漫长岁月里,父亲带着她和妹妹坚守玉麦数千公里的土地。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

长不出一粒青稞,冬季大雪封山后更是与世隔绝。“阿爸,我们搬走吧!”卓嘎和妹妹央宗曾哀求父亲桑杰曲巴,父亲却告诉她们说:“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地方就没人守护了。”

有一天,老人将一块红色布料精心剪裁,然后又缝上了5朵黄色的“花儿”,并告诉她和妹妹,这是中国最神圣的东西——国旗。

这一天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片土地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姐妹俩自此渐渐明白,守护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守护国家。

1988年,卓嘎从父亲身上接过玉麦乡乡长的职务,一干就是23年,直到2011年玉麦迎来第三任乡长达娃。

2018年年初,卓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她希望把玉麦乡的巨大变化讲给大家听。2017年,玉麦人均收入超过5万元,远超全区平均水平;同年,投资2亿余元、总里程34公里的曲玉公路开工建设;国家电网进驻,家家户户实现了Wi-Fi全覆盖;2018年,乡亲们将搬进“幸福美丽边境小康示范乡”装配式结构“农家别墅”;还将迎来47户新搬迁的居民,到时全乡常住人口将达到196人。

同时,卓嘎要把乡亲们对中央加大推进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大力改善边境地区民生的感激之情和希望加强玉麦下一代教育与培养等呼声带给大会。

“让玉麦的未来更好,让大雪封山、与世隔绝的日子成为历史。”卓嘎满怀期望地说。

“站在人民大会堂前,看到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我想起了阿爸亲手缝制的玉麦乡第一面红旗,想起1999年起玉麦乡从未间断的升旗仪式,也更加坚定了我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使命与担当。”卓嘎告诉记者。

新华社北京2018年3月5日电

坚守·传承·信念——三代人一个中国梦

张 宸 格桑边觉

中国梦是什么?中国梦是亿万国人的个人梦想汇聚在一起的磅礴力量。

在距拉萨西南方向600多公里的中国人口最少乡玉麦,卓嘎、央宗姐妹俩和她们的父辈、子辈,用坚守固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坚守:逆向行进守卫国土

桑杰曲巴有很多次离开玉麦的机会。

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西藏社会面临深刻变革,“流言”迅速席卷了这个偏远小乡村,很多人受蛊惑赶着牲畜,带着家当,离开了自己的故土。

桑杰曲巴不为所动,留在了自己的家园。“阿爸后来常说,‘还有比当时日子更苦的吗?’”卓嘎说,“当时,乡里的人要为上层人当差,每年累死累活连口粮都剩不下来,经常不得不乞讨度日。”

留下来的桑杰曲巴一家很快感受到了日子的好转。西藏民主改革的春风吹进玉麦后,玉麦人分了牲畜,有了吃不完的糌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1962年,只有3户人家的玉麦成立了人民公社,桑杰曲巴担任公社负责人。后来玉麦变成了乡,桑杰曲巴又当了第一任乡长,翻身当家做主人让桑杰曲巴对玉麦这片土地有了强烈的责任感。

“阿爸每次到县里开会,回来总会把我们姐妹俩从放牧点叫回来开会,说有精神要传达。”央宗说,“刚开始,看着阿爸郑重其事的样子,我们姐妹俩都不懂他为何要这样。”

后来,桑杰曲巴到城里买了几块布,亲手缝制了一面国旗,带着姐妹俩举行了乡里的第一次升旗仪式。“阿爸指着国旗说,这就是国家,有国才有家。”

飘扬的红旗,让卓嘎、央宗姐妹俩明白了,守护好脚下的土地,就是守护好国家。

1983年,政府将桑杰曲巴一家与另外两户人家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地方。不到一年,桑杰曲巴又带着家人搬回了玉麦。

“阿爸说,如果我们都走了,谁来守护这片土地?”卓嘎回忆道。

再往后的很长一段时期,玉麦只有桑杰曲巴一家坚守。

儿子们长大参加工作后,邀请桑杰曲巴离开玉麦安享晚年,但每次都被他拒绝。

2001年,通往山外的玉麦公路修通了,桑杰曲巴沿着这条公路,去了一次拉萨。

也在这一年,桑杰曲巴离世。卓嘎至今清楚地记得,父亲临终前说,“不要离开,不然这片地就没有人守了。”卓嘎心里明白:脚下的这片土地如果没有我们的人在这儿生活,可能就守不住了。

传承:巾帼肩担起固边担

卓嘎、央宗姐妹俩再累也没想过要逃离玉麦。

虽然印度洋的季风让玉麦雨水充沛,但这片土地里却怎么也长不出庄稼。“家里吃的粮食都要翻山去运。”卓嘎说,“每次赶着牲畜出山,最快也要一天。”

从玉麦出去,要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日拉山。每年冬季,这条玉麦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就会被积雪全部覆盖。如果不赶在冬季来临前将吃的驮进山,在漫长的冬季就只能挨饿。

为让家里的日子好过些,卓嘎姐妹俩每天凌晨四五点就要起床,放牧、挤奶、做酥油和奶渣,一直忙到很晚。到了夏季,为了照顾牲畜,姐妹俩在放牧点一待又是一整季。

山里的日子除了生活上的苦,还有见不到人的孤寂,什么事情都只能靠自己。一次放牛时,卓嘎要砸桩子拴紧牛绳,一不留神砸到了右手大拇指上,鲜血一下子涌了出来。因为找不到医生,卓嘎只好撕下一块布条扎紧伤口熬了过去。至今,卓嘎的右手大拇指外撇,呈“八”字形。

但再累再苦,卓嘎、央宗姐妹俩也没想过逃离。“累得受不了时,就想想阿爸的嘱托,睡醒了就又有干劲了。”卓嘎说。

当年,卓嘎从父亲肩上接过玉麦乡乡长的职务,一干就是20多年。这期间,玉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玉麦的常住人口也越来越多。

玉麦人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走出大山;家家户户都通了Wi-Fi,家庭旅馆和小卖部都能用移动支付;供电设备不断升级,玉麦人彻底告别了蜡烛和油灯照明,夜晚的娱乐活动变得丰富多彩。2017年,玉麦乡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余元,远超西藏平均水平。

在政府的主导下,越来越多的人搬进了玉麦。2011年,玉麦乡成立了公安边防派出所,维护边境稳定和国家主权更加科学规范。

也是在这一年,卓嘎卸下了乡长的职务。有了大家的共同守护,她再也不担心国土被蚕食,坚守在玉麦已经成了根植于骨子里的留恋。

信念:代代相传守边梦

2018年年初,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毅然回到了玉麦。

以前,玉麦乡没出过大学生。卓嘎说:“孩子们赶上了好时代,都能上学,还不需要花钱。”

大学毕业后,索朗顿珠本来有机会不用再回大山。2016年藏历新年期间,索朗顿珠去成都的一家滑雪场当教练,一个月就挣了一万多元。“母亲给我打电话说,‘你忘了外公的嘱托了吗?这里有你的根,你一定得记住啊’。”索朗顿珠说,“我很少见母亲发那么大脾气,那次她是真生气了。”

在索朗顿珠很小的时候,外公桑杰曲巴就想让他当兵,回到玉麦保卫家园。每次到县里,外公给他买的礼物永远是玩具枪,每次巡逻还都要带着年幼的他一起去。

“每次巡逻都很苦,但不论用什么办法,外公总要拉上我。”索朗顿珠说,“每次到山里,他总会给我砍一把竹剑,告诉我要像战士一样守卫好我们的家园。”

谈起玉麦的变化,现为乡公务员的索朗顿珠说得头头是道。“最近,乡里刚建起了气象观测站和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还用上了国家大电网的稳定电力,结束了小水电站不稳定供电的历史,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索朗顿珠说,“根据安排,未来还将有更多人搬到玉麦居住。”

“玉麦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索朗顿珠说,“我会一直待在这儿看着她的变化。”

新华社拉萨2018年10月18日电

格桑花开沐朝阳

张和芸 晏 良 李国涛

从日拉雪山上极目远眺,在雪线之下的牧场和原始森林包围的山谷深处,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村落,那就是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的玉麦乡。

玉麦很大,大到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超过一些国家的面积;玉麦也很小,小到在过去50多年里有34年,只生活着一家三口 ——卓嘎、央宗姐妹和她们的父亲桑杰曲巴。然而,这里的每一天,都有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卓嘎、央宗和家人坚守在这里,用半个世纪凝铸爱国爱家的壮举。

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褒奖她们爱国守边的行为,并希望她们“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一周年前夕,记者翻越两座海拔5000米的雪山,去探访那两朵绚烂的格桑花。

“只有人在,才能把家看好,这块土地才能守得住”

新建藏式住宅上方、昼夜灯火通明的工地、因房屋重建临时搭建的铁皮房顶……在玉麦,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就是最绚丽的风景。

清晨,国旗迎着太阳冉冉升起,玉麦军民高声齐唱国歌。建筑工地上,工人肃立向国旗行注目礼。眼前的一幕让卓嘎和央宗眼眶湿润,她们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倒流,阿爸桑杰曲巴能够看到这一幕——“看到在玉麦,国旗下汇聚这么多的戍边人,阿爸梦里都会笑醒的!”

桑杰曲巴是忠诚的护旗手。

曾经,玉麦有几十户人家,人口达300多人。解放军进藏之初,山外匪徒散布谣言,很多人受蛊惑离开了故土,只有桑杰曲巴等少数几户人家留了下来。守家不易。玉麦自然条件恶劣,半年雨半年雪,粮食需从山外运进。每一次,桑杰曲巴都要赶着牦牛,花上十几天,翻越3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跨过陡峭山谷、穿越沼泽遍布的原始森林,才能把一点珍贵的青稞驮回玉麦。随着山外生活越来越好,邻居们纷纷内迁,再后来,卓嘎、央宗的阿妈病死在外出寻医的牦牛背上,小妹妹也在暴风雪中夭折,全乡只剩下父女3人。但桑杰曲巴始终坚信:“只有人在,才能把家看好,这块土地才能守得住。”

家要守,日子却不平静。有一年夏天,一群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把该国国旗插在了玉麦海拔5000多米的山头上。桑杰曲巴被惹怒了,花了整整两天时间,爬上雪山拔下了该国国旗。他还跑去外国士兵的设卡点抗议:“我的爷爷曾在这里放牧,我的阿爸也在这里放牧,我们现在还在这里放牧,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此后,在中国的土地上升起五星红旗,成了桑杰曲巴不变的信念。

玉麦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下只有3个人。57岁的卓嘎记得,那天,阿爸开会回来,带回了红、黄两种颜色的布料。以为阿爸要缝新衣裳的姐妹俩兴奋不已,天黑了也不肯上床,围坐在阿爸身边。伴着忽明忽暗的油灯,阿爸把红布裁得方方正正,又从黄布上剪出五角星,一针一线缝在红布上。第二天一早,红旗升起在屋顶。阿爸让姐妹俩记住:“这是国旗!有国旗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神圣领土!”

像这样的国旗,桑杰曲巴一共缝了4面。此后放牧守边,一家人走到哪里,就把国旗带到哪里。

“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更是祖国的土地,要看好守好”

卓嘎和央宗跟着父亲,放牧巡边的脚步遍及玉麦的土地。

卓嘎记得,父亲常说,“那是我们的土地、国家的领土。总没人去,就容易被别人侵占。我们常去转一转,他们就不敢来了!”到了冬天,一家人会特意把牲畜赶到玉麦南面的山谷里。央宗还记得,姐妹俩第一次跟随父亲去仁措嘎山口巡逻的情景。那是1982年冬天,一大早3人便带上糌粑、酥油茶和烧水壶,穿着厚厚的棉大衣、胶鞋,迎着初升的太阳出发了。从家到山口的距离有40多公里,一路上山路蜿蜒,加之雪厚路滑,父女3人直到傍晚才抵达目的地。想要当天返回已不可能,他们只好在附近觅得一处山洞作为临时休息点。洞外寒风呼啸,一家人在洞里生起火堆,轮流守护……这样的经历,在以后的日子里,渐渐成为日常。

1988年,当了29年乡长的桑杰曲巴老了,卓嘎接过阿爸的班。又过了几年,卓嘎和央宗分别成了家,伴随桑杰曲巴巡山的也换成了女婿巴桑和仁增晋美。

2001年,玉麦乡通往山外的公路通车了,卓嘎和央宗搀扶着阿爸乘车走出了大山,切身感受共产党领导下的西藏翻天覆地的新变化。返回玉麦,父女3人啥都没带,只买了100面五星红旗,每次放牧巡边,就把国旗插到边境线上。

也是那年冬天,桑杰曲巴走了。临终前,老人将全家人叫到床前,交代:“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更是祖国的土地,要看好守好……”

带着父亲的叮嘱,卓嘎、央宗两姐妹依旧带着国旗,每天行走在放牧巡边的山路上。

驻军某连中士吴江得向记者讲述了两姐妹对国旗的深情:2013年夏天,卓嘎、央宗姐妹俩随官兵一起对某山口例行巡逻。在边境线上,卓嘎扛着国旗一步步爬上山顶,突然一阵狂风吹来,旗杆上的国旗被大风卷走,央宗当即顺着河道追赶。追着追着,脚下一滑,跌入湍急的河水中,官兵追了近百米才将她救起。被冻得瑟瑟发抖的央宗不顾腿上伤口血流不止,把国旗紧紧抱在胸前:“国旗在,家就在。”

因为爱这面旗,两姐妹对护旗人也格外情深。承担这一片区巡逻值勤任务的官兵都知道,卓嘎、央宗的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官兵巡逻归来借住玉麦,卓嘎和央宗总是把自己家腾出来给官兵住。雨季,怕一身雨水泥水的官兵受冻着凉,姐妹俩就把自家柴火拿出来,给官兵烤火取暖,并给大家倒上热腾腾的酥油茶。

西藏军区边防某部营长余刚至今念念不忘,2001年年初冬,他和战友奉命到玉麦执行任务,卓嘎、央宗姐妹俩带着乡亲定期给执勤官兵送土豆、牛肉等食物。其实,当时已大雪封山,乡亲们自己的物资也十分有限,而且执勤点距乡里有10多里地,积雪又厚,来回一趟需要2个多小时。可无论官兵如何推辞,隔几天,部队宿营点上总会出现姐妹俩笑容可掬的脸。

“我们要让乡亲们一来就懂得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玉麦乡党委书记达娃深有感触地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话字字烙在我们的心坎上,玉麦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与卓嘎、央宗姐妹一家人扛着国旗放牧守边密不可分。”达娃书记自豪地介绍,在卓嘎姐妹的带动下,如今乡里无论工作人员还是牧民,人人都是义务巡边员,放牧、巡边、守边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这两年,达娃他们先后6次翻越平均海拔4700米的大小山口13个,徒步进入无人区,用双脚丈量了实际边境线,绘制了“玉麦乡边境无人区里程图”。

入冬前的一次巡山。

这天晨风破晓,卓嘎和央宗就忙着给家人做好早点,帮他们检查物资。乡里陆续升起炊烟,各家各户烧火做饭,做好了出征准备。

桑杰曲巴传下来的巡逻背囊,前些年交到了大女婿巴桑手里,如今背到索朗顿珠肩上。索朗顿珠是央宗的儿子,也是玉麦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

大学毕业前,索朗顿珠曾在四川找到一份滑雪教练的工作,收入可观。没想到阿妈打来电话:“你忘记波啦(外公)的话了吗?‘鸟老了,要归巢;人老了,要回家’,我们这代人终究也会老,守卫玉麦这片国土的责任要落在你们这代人肩上了!”于是,索朗顿珠回乡了,还加入了玉麦民兵班,穿上迷彩服,继续行走在祖辈用铁脚板丈量的边防线上。

索朗顿珠告诉记者:“玉麦紧邻著名的扎日神山,山美、水美、林美。我不仅要放好牧守好边,还要让更多人到玉麦来看看,给他们讲讲波啦(外公)的故事,讲讲阿妈的故事。我们努力将玉麦建设得更美丽,繁荣边关稳固边防!”

旭日东升,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巨幅宣传栏下,索朗顿珠与达娃书记加入驻军巡逻分队踏上征程。

卓嘎、央宗姐妹,在雪山围抱着的玉麦

回到家中,即将赴京参加活动的央宗打开柜子,指着里面一叠崭新的国旗叮嘱老伴:10月28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一周年。姐妹俩提前准备了这些国旗,作为送给迁入玉麦入住新居的乡亲们的礼物。央宗说:“我们要让乡亲们一来就懂得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解放军报》2018年10月19日

守望国土 建设家园——西藏玉麦乡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尕玛多吉

2017年10月28日,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全国人口最少的乡——玉麦乡沸腾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乡里的卓嘎、央宗姐妹俩回信了,信中说,“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这是我们永生难忘的一天!”说起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前的回信,卓嘎、央宗姐妹俩至今激动不已,总书记的嘱托是玉麦乡干部群众守护和建设家园的磅礴动力,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玉麦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守望国土后继有人

从西藏首府拉萨出发,往东南方向行走,约400公里到山南地区隆子县。从县城再走197公里,经斗玉乡,顺蜿蜒而上的土路,翻过海拔4627米的日拉山山口,在缭绕的云雾中,看到几栋蓝顶藏式小屋和静静流淌的玉麦河,这才来到玉麦乡。

1990年之前,偌大的一个玉麦乡,只有卓嘎、央宗和她们的父亲桑杰曲巴在此居住,是名副其实的“三人乡”。父亲是乡长,他们的家是乡政府。

这里每年260多天下雨雪,雨水太过充沛,长不出一粒青稞。每年11月起大雪封山,直到来年6月,都出不去进不来。因为生活不便等原因,不少人家搬走了。年少时,卓嘎、央宗姐妹和弟弟多次央求阿爸:“我们也到山外去吧!”但父亲总是会严厉地说:“这里是祖国的土地,我们走了,就没有人守护了!”

就这样,父亲的责任与担当、执着与坚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卓嘎、央宗姐妹,她俩从小跟着父亲一起放牧、巡山,每次出去都是一袋熟土豆,一把开山刀,一走就是两三天。守家护边看似简单,可是只有一户人的家乡是凄美的,生活是艰苦的。多年来,桑杰曲巴一家始终牢牢扎在祖国的这片国土上。父女两代人一个世纪的坚守,兑现着对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2001年,桑杰曲巴去世,卓嘎2018年也已经58岁了,姐妹俩已难当巡山的重任。令她们欣慰的是,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在亲人的言传身教下,渐渐明白了父辈坚守的意义。作为玉麦乡历史上第一位大学生,2017年索朗顿珠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玉麦成为一名公务员。索朗顿珠说:“父辈们是不拿枪的战士,我愿意像他们一样,将守家护边的理念传递下去。”

孤岛不再孤独

玉麦乡景色宜人,满山青翠,让人心旷神怡,林下资源十分丰富。不过对于当了29年乡长的桑杰曲巴来说,这一切也只是“孤芳自赏”。

采购生活物资,要牵着马匹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日拉山到隆子县城,就算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儿,徒步都需要七八个小时。数十年与世隔绝的日子,能通上公路成为桑杰曲巴心中最大的梦想。

随着国家加大对边境地区的建设和投资扶持力度,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拨专款修建通往玉麦的公路。2001年9月,玉麦通往山外的公路终于修通了。当第一辆汽车开进玉麦时,桑杰曲巴激动地为这台“铁牦牛”献上了哈达,当年,他沿着这条公路去了一趟拉萨。

这一年,77岁的老乡长离开了他深爱的土地。临走前,老人对女儿说:“玉麦的发展才刚刚开始,祖国一草一木要看护好。”

公路通了,玉麦的变化加快了,全乡由原来的一户人家发展到9户32人,拥有7台车辆,4户人家开起了餐馆和家庭旅馆,乡民手编的竹器、藤镯在山外的市场成为抢手货。

玉麦乡全家福(西藏日报记者常川 摄)

随着国家实施固边富民战略,2011年玉麦乡原来的砂石路进行改扩建,交通更加便利,村民的收入逐年增加。到2011年年底,玉麦人均收入过万元,成功实现脱贫。

曾经,玉麦乡没出过大学生。卓嘎、央宗姐妹也没有接受过教育。如今,玉麦的新一代中已经有12名在校生,另有4人在外地上大学。

近几年,卓嘎、央宗姐妹俩的收入大幅增长。她们既可以享受到边民补贴、生态公益林补偿金、草场补贴,又有在村里工作的工资,乡里还给她们的家人提供工作岗位。

“去年年底,玉麦乡人均年收入达到5.58万余元,远超全区平均水平,其中政策性收入占30%以上。”玉麦乡党支部书记达娃说,“随着商品流通量加大,群众经营性收入、牧业收入、运输收入、手工艺收入还会进一步增加,群众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央宗说,“我们说的话总书记都能听到,玉麦不再是孤岛,我们守边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了。”

三人乡加速蜕变

2018年10月,又有47户人家搬迁至玉麦乡,加入护家守边队伍中,全乡户数达到56户。一幢幢崭新的民居矗立在边陲,曾经长不出青稞小麦的土地上盖起了一座座蔬菜大棚,温暖的阳光房驱走了寒冷与潮湿。

根据规划,玉麦乡正在建设有一定规模的生态文明小康示范乡。“总投资近8000万元,路水电房都要改造,真正达到小康标准。”达娃说,人口多,生产生活半径就会增大,这片国土就会守得越来越好。

如今,玉麦乡所有人家都实现了互联网全覆盖,乡里的4个家庭旅馆和4个小卖部都能使用移动支付。接下来,乡里将并入国家大电网,告别依靠小水电站用电的历史。进入玉麦乡的三级公路竣工后,玉麦每年的封山期将缩短为3到4个月。

目前,全乡农牧民群众均按政策标准享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牧区合作医疗等惠民政策。全乡农牧民收入中,包括各种政策性收入:普惠性边民补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以及护边联防队员、边防辅警、村医、兽医等补助或待遇。再加上畜牧业、旅游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产业,玉麦乡人均收入逐年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乡亲们的生活。“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玉麦这个曾经的三人乡,一定能建成幸福、美丽的小康乡,乡亲们的日子也一定会越过越红火!”达娃说。

《光明日报》2018年10月19日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代 玲

翻过喜马拉雅的崇山峻岭,透过云雾缭绕的日拉雪山,远远望去,是全国人口最少的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的一个小村庄,也是卓嘎和央宗姐妹居住了几十年的家。半个世纪以来,在父亲桑杰曲巴的带领下,父女3人以放牧为生,守护着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姐妹两人就像扎根雪域的格桑花一样盛开在祖国边陲。

10月的一天,卓嘎、央宗姐妹俩背着装有糌粑、国旗等物品的布包,相约一起去巡边。身材娇小的是姐姐卓嘎,性格腼腆,十分爱笑。妹妹央宗身材高挑,性格泼辣,做事爽利。

放牧巡边、守护国土是姐妹俩坚持多年的习惯,沿着阿爸的足迹,无论走到哪里,姐妹俩就将国旗插在哪里。他们一家人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三人乡”也不能让国土少了一分

1962年至1996年的34年里,卓嘎、央宗姐妹在父亲的带领下,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组成“三人乡”,放牧巡山,坚守在祖国边陲广袤的森林和牧场间。

被重峦叠嶂的喜马拉雅山脉包围,玉麦乡其实离隆子县城的直线距离不过40公里。可是,以前想要进出玉麦却并不容易。两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横亘在玉麦人出山的路上,运气好的话一趟要走十几个小时,如果遇到极端天气就别想进出了。

在玉麦乡,每年有260多天是雨雪天气,每年的11月初至次年5月底大雪封山。由于山高谷深,玉麦能耕种的土地有限,各种物资供给全靠从山外运进来。

在这样的地方坚守,既要忍受着物资的匮乏,也要克服一年有大半年与外界隔绝的孤苦。

小时候的卓嘎、央宗特别渴望大山外的世界,不太理解父亲的行为。特别是政府已经帮助他们一家搬到了条件稍好的曲松村,担任玉麦乡乡长的父亲却带着家人赶着牛羊又回到了玉麦。

“阿爸说,他这个乡长连自己的家都守不好,怎么守好祖国的土地。”卓嘎说父亲桑杰曲巴教导他们放牧也是为祖国守边疆。“这是国家的土地,我们要守好!”父亲的话印在了卓嘎和央宗幼小的心里。

姐妹俩记得,阿爸每次去山外开会,都会给她们带回一些山外好吃、好玩的东西;还会给她们传达上级的指示。

有一次,桑杰曲巴外出开会,买回了红布和黄布。姐妹俩高兴地以为阿爸要给她们缝制新衣裳了,可是看到阿爸在两块布上比来比去,量了又量,用剪刀把红布裁成方方正正的一块儿,又在黄布上一颗颗剪出五角星,随后把五角星缝到了红布上。

央宗记得,平日里慈祥的阿爸那天一脸严肃,不说话,全部的心思都在手里的一针一线上。终于缝好了。桑杰曲巴把孩子们叫到身旁,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这是中国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的国旗!”

那一天,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卓嘎和央宗家的屋顶,成为玉麦河谷里最亮丽的一抹红。

那一天,卓嘎姐妹懂得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央宗15岁那年冬天大雪纷飞,阿爸送生病的阿妈外出就诊,在翻越日拉雪山的途中阿妈再也没有醒过来。也是在日拉雪山,卓嘎和央宗的16岁小妹妹被暴风雪吞噬。但是,桑杰曲巴带着两姐妹仍坚守在玉麦,“不能走,国土一分也不能少!”

此后,父女三人组成“三人乡”,阿爸负责巡山放牧,卓嘎姐妹守着家园。

被喜马拉雅包裹、与世隔绝的“三人乡”是怎样过日子的呢?

一年四季,房子中间用3块石头垒起来的火塘里火苗不灭,这样才能增加一点温度。冬天酷寒,除了紧挨着火塘,姐妹俩只能靠不停劳作才能使手脚暖和;每一颗粮食都在大雪未封山时用牦牛驮进来;因为没有袜子穿,放一天牧回来的卓嘎和央宗要在靴子里换好几遍干草,保暖除湿。

那个年代,玉麦南部原始丛林里有孟加拉虎、豺狼、雪豹和熊等野兽,阿爸每次去放牧,卓嘎、央宗都提心吊胆。可就算这么苦,在阿爸坚定信念的指引下,在艰难生活的磨砺中,姐妹俩把根扎在了这片36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扎在了喜马拉雅的南部,捍卫着神圣国土的尊严。

1988年,当了29年乡长的阿爸退休,卓嘎接替阿爸,一干又是23年。妹妹央宗是副乡长兼妇女主任,一干也是17年。

守土固边的人越来越多

随着国家日渐强大,玉麦的喜事也渐渐多了起来。1996年,玉麦乡有了第一位党支部书记,山外还迁来两户人家,玉麦再也不是“三人乡”了。

央宗27岁、卓嘎35岁时都分别成了家。玉麦乡第三代人出生了,他就是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索朗顿珠稍大一点的时候,也开始随大人们去放牧。在一次次的翻山越岭、风雪洗礼中,索朗顿珠渐渐懂得了亲人们守边的坚定信念,他也立志要成为波啦(外公)和妈妈、姨妈那样坚守的人。

2001年,桑杰曲巴最大的心愿实现了,玉麦通往山外的公路修好了。他激动地给第一辆开进来的“铁牦牛”敬献哈达。也就是在这一年,老人没有遗憾地走了。

“我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你们不要因为玉麦苦,更不要因为我走了就离开这里,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更是祖国的土地,一草一木都要看好守好。”这是老人临终时留给全乡人的遗言。

令央宗欣慰的是,索朗顿珠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了玉麦乡,他也要像祖辈一样守护这片神圣的国土。

自公路打通以后,玉麦的日子也一天一个样。原来的“三人乡”在2017年年底有了9户32人。各种好政策也像雨露春风一样滋润着每一个玉麦人。现在,每户平均一年能拿到4万元左右边民补贴、生态补偿等各种补贴收入。玉麦通了大电网,家家户户都有了车辆,安装了Wi-Fi,像山外一样,玉麦还流行起了新的支付方式。有4户人家还开了藏餐馆和家庭旅馆。

2017年10月29日,是卓嘎、央宗姐妹最幸福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给她们回信了,信中鼓励她们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在卓嘎、央宗姐妹眼里,中国是阿爸手中缝过的五星红旗,是姐妹俩脚下离不开的土地。她们一家的故事感动了更多人加入守土固边队伍中。

如今,走进玉麦乡,为原有9户和即将迁入的47户人家建设的“农家别墅”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届时,全乡户数将达到56户。

得益于西藏自治区边境小康村建设,通往玉麦乡的路将进一步改造升级硬化,卫生室、学校也即将建成完工,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玉麦还被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列入10条中国“西部行”自驾游精品线路。

“玉麦变得越来越好了,我们更要守好这里的一草一木,守好我们的喜马拉雅。”卓嘎和央宗姐妹说。

《经济日报》2018年10月19日

从“三人乡”到全民守边 玉麦薪火相传的爱国血脉

王 禹

2018年5月9日清晨,一直下着淅沥小雨的玉麦乡终于放晴,阳光洒进这个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低洼地带的边境乡村,炊烟从几栋藏式小屋中飘出,远处的雪山在云层中若隐若现。

在半山腰,记者遇到了正在给自家牦牛挤奶的央宗。由于玉麦乡不产青稞,挤出来的牦牛奶经过简单的处理,可以变成酥油和奶渣,不仅可以供自家食用,还可以拿出去换回青稞。

卓嘎、央宗姐妹养牦牛挤牛奶食用、换青稞。图为卓嘎给牦牛挤奶(西藏日报记者常川 摄)

对汉语不甚精通的央宗见到记者有些害羞,但笑容一直挂在脸上。如果单从外貌上很难看出,我们眼前的这位朴实的“阿佳”(藏语:大龄藏族女子),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里,与她的父亲桑杰曲巴和姐姐卓嘎一起,以放牧守边的方式默默守护着脚下这片国土。

“这是国家的土地,我们要守好。”

1996年之前,偌大的一个玉麦乡,只有桑杰曲巴一户人家。他是乡长,管着两个乡民,自己的女儿。一栋房子是他们的家,也是乡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玉麦乡也被称为“三人乡”。

玉麦乡人口少,但面积很大,3644平方公里,实际控制面积1987平方公里,边境线长达近百公里。于是一家三口在放牧之余,主动承担起协助边防官兵守边巡逻的任务。而这一守,就是几十年。

当天下午,记者与卓嘎、央宗姐妹一起重走了当年她们曾走过的巡逻路,尽管只走了短短半个小时,我们早已气喘吁吁,而两姐妹却气定神闲,并时不时地望向远方。这条路,她们不知走过多少遍。

通往边境的路,往往荆棘密布,而守护国土的任务也同样艰巨。

除了巡逻线上的艰辛,更让两姐妹难以忍受的是,玉麦乡被险峻的喜马拉雅山脉包裹,如果想要去县城,必须要翻过两座海拔5000米左右的雪山,一趟要走十几个小时。而每年11月初到次年5月底这里都会进入雪季。大雪封山,这里就会成为出不去进不来的“孤岛”。

“到山外面去吧。”卓嘎与央宗两姐妹在小的时候也曾央求过父亲。但桑杰曲巴都会严厉地说道:“我们放牧。也是为祖国守边疆,这是国家的土地,我们要守好。”

如今卓嘎、央宗两姐妹虽然已上了年纪,但她们依然没有丢下守土固边的事业,“这些年我们也在教育周围的群众一起做好守土固边,我们会沿着老父亲的足迹和教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央宗说。

“人生这一辈子不会忘记,就觉得是意义”

因为特殊地理位置,不仅卓嘎、央宗两姐妹,每一个玉麦乡民都有着强烈的边防意识,如今的全乡9户32人都在以放牧守边的方式守护着祖国的领土,接力棒也被一个接一个传递下去。

2011年玉麦乡正式设立了玉麦乡公安边防派出所,6年多来,边防官兵将维护边境的安全稳定视为天职,克服种种困难,全力守护这片神圣的国土不被侵占、不被蚕食。

玉麦乡边防派出所所长徐杨刚告诉记者,成为一名边防军人是他从小的梦想,2008年他从四川警察学院毕业后申请加入了西藏公安边防部队。经过反复争取,2013年年初,他终于如愿以偿,背着行囊来到了祖国边陲玉麦。

边防派出所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好边境及辖区的治安管控,因此巡逻护边就是官兵们的日常功课。距离玉麦乡不远处便有一片原始森林。面对复杂的环境,危险也接踵而至。“以前条件特别艰苦,爬雪山的时候雪深达到胸口。”

徐杨刚说,他们有一次巡逻,就在准备撤离时遇到了熊,而当时这头熊距离战士们不足100米。不过万幸的是,战士们最终得以安全撤离。即便如此,当有年轻战士被问到最想对家人说的一句话时,“请家人放心,我在这里很安全。”这句话几乎是脱口而出。

“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勇往无前。”徐杨刚说,在他看来,真正来到边境生活,并守卫这里,才是自己当初选择当兵最大的意义和目的。

而这6年间,边防派出所官兵与玉麦乡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包括与乡政府、辖区群众之间互帮互助的经历,尽管都是琐碎小事,但都让徐杨刚难以忘记。他说:“人生这一辈子不会忘记,就觉得是意义。”

中新网山南2018年5月11日电

阳光洒满玉麦山谷

常 川 孙开远 段 敏

2017年10月29日清晨,多日雨雪交加的玉麦乡突然放晴,这座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祖国边境线上的小乡村迎来了一年中难得的好天气。卓嘎和央宗两姐妹一大早各自忙完家务,便换上节日盛装,期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

对卓嘎、央宗姐妹而言,今天是一个期盼已久的日子;对玉麦乡干部群众而言,今天是一个格外特殊的日子;对西藏各族人民而言,今天是一个欢欣鼓舞的日子。

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和央宗姐妹、给玉麦乡守边固边群众、给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回信,就要送到这座雪山环绕的小山村。

不久前,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卓嘎和央宗专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姐妹俩在父亲的带领下不畏山陡路险、交通闭塞,扎根玉麦几十载为国守边,讲述了玉麦乡从当年的“三人乡”到如今9户32人的喜人变化,表达了同乡亲们一起继续坚持放牧守边、报答党恩的决心。

“没想到总书记这么快就给我们回信了。”亲手接过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卓嘎难掩激动之情。

“总书记在回信中说,‘祖国疆域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这也是父亲当年和我们说过的话。”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卓嘎又一次回忆起父亲当年的谆谆教导,不禁流下了泪水。半个世纪前,正是父亲桑杰曲巴带着卓嘎姐妹,一家三口孤独守护着玉麦,才成就了如今玉麦边防巩固的大好局面。

“父亲当年的心愿今天都实现了。”拭去眼角的泪水,卓嘎动情地说:“现在的玉麦通路通水通网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玉麦,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大力度支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加快发展,相信有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有党中央的关心,玉麦老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得知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姐妹回信,玉麦乡党委书记达娃格外激动,2011年他从卓嘎手中接过乡长的职务。“总书记亲切的回信,让地处偏远山谷的玉麦在寒冷的冬季感受到党中央的温暖。”达娃表示,作为玉麦乡的年轻一代干部,不仅要传承好桑杰曲巴父女3人的爱国守边精神。同时,作为群众的领头雁,一定团结带领群众在边境一线早日实现全面小康,过上更美好的生活,确保边疆发展、边疆巩固、边境安全。

消息传来,小山村顿时沸腾起来。不论干部群众,还是驻守官兵,大家纷纷赶来,聚集在一起,一遍遍反复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巴桑次仁来到玉麦村已经10年,从当年玉麦乡第一任代课教师,到如今玉麦村党支部书记,巴桑次仁对这几年玉麦的变化深有体会。“玉麦现在发展这么快,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当年卓嘎和央宗一家人独守玉麦的不易,她们的精神让我们特别感动。”巴桑次仁说,他将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以卓嘎和央宗两姐妹为榜样,一如既往地为祖国守好边疆,带领群众早日奔小康。

“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新的动力,继续做好抵边巡逻和边境安全管控各项工作,让党中央放心,让边民安心。”玉麦乡边防派出所所长徐杨刚告诉记者,他来到玉麦工作5年时间,卓嘎父女两代人接力为国守边的故事时时刻刻激励着他,此次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两姐妹回信,让他进一步认清作为一名边防军人肩负的职责和使命。徐杨刚表示,现在国家越来越强大,自己有坚强的决心和信心,维护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坚决听党指挥,在总队和支队的领导下,为祖国站好岗、戍好边。”

此时,山谷里洒满阳光、暖意融融,各家各户屋顶的五星红旗猎猎,与喜马拉雅山脉的雪峰遥相呼应,更与祖国大地上无数面五星红旗遥相呼应。

《西藏日报》2017年10月30日

扩展阅读Extended reading

    浏览历史Browse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