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16.00 元 林觉民

  • 作者:张海鹏 赵兴胜 韩朝建
  •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 责任编辑:王 洋
  • 出版时间:2019年05月01日
  • 技术编辑:胡 啸
  • 开本:787毫米×1092毫米 1/32
  • 版次:第1版
  • 装帧:平装
  • 印次:第1次印刷
  • 字数:58千字
  • I S B N:978-7-5147-0913-1
  • 语种:汉语
  • 丛书系列中华先烈人物故事汇

本书属于“中华先烈人物故事汇”之一,展现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的光辉一生,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详细生动地介绍了林觉民从同学少年成长成为有志青年的励志故事,叙述了他“融小我于大我,扩小爱为大爱”的感人革命故事。本书的出版,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践行核心价值观方面有重大意义。

张海鹏,1939年5月生于湖北省汉川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兼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义和团研究会会长;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学术顾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中国近代史》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

引 子

林觉民(1887—1911),福建省福州市侯官县人,幼年时过继给叔父林孝颖为子,其嗣父林孝颖是个饱学多才的廪生,嗣母黄氏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林觉民自幼跟随林孝颖学习文史诗词,参加童生考试时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潇洒离场。

1900年,林觉民考入林白水、黄展云等创办的侯官高小,接受新式教育,阅读进步书刊,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后考入福建高等学堂,积极参加学生联合会、益闻社、共和山堂、汉族独立会、中国同盟会等各类革命团体,逐渐在同学中崭露头角。他与几个进步同学在福州城北找了房子,自办私学。他还在家族中兴办女学,亲授国文课程,宣扬男女平等,家中女眷纷纷放脚,还有人进入福州女子师范求学。此外,林觉民还和同学一起成立读报所,订购进步报刊。林觉民尤其擅长讲演,常常宣传革命道理。

1905年,林觉民与陈意映结婚,夫妻琴瑟和鸣,关系非常融洽。1907年,林觉民告别陈意映,东渡日本自费留学,专攻日语。1908年获得公费资助的机会,转入庆应大学学习文科,专攻哲学,兼习英、德两国语言。林觉民在日本求学期间,研读中外哲学著作,翻译了《六国宪法论》等书,并撰写《原爱》等文章。同时,他时刻关注国内局势,与具有革命思想的“赤心人”交往颇多。作为中国同盟会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他积极参加革命党人的各种活动,认为中国需要暴力革命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并参加与君主立宪派的辩论。

1911年年初,中国同盟会在香港成立了统筹部,召集海内外同盟会成员,策动广州起义。起义总指挥黄兴通过林文召集同盟会福建支部的同仁。为此林觉民从日本回国,负责在福州“选锋”,他通过本地的革命团体召集了一批仁人志士,并与大家同赴战场。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起义开始,林觉民怀揣炸弹,与众人进攻总督府,并在随后展开激烈的巷战。此次起义,虽然革命党人非常勇猛,但由于缺乏集中领导、组织混乱、走漏消息等原因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遭到敌人优势兵力的镇压。林觉民腰部中弹,又坚持战斗了一夜,最终被捕。他在受审时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纵论天下大势,要求清朝官吏洗心革面,参加革命,建立共和国家,听者无不动容。林觉民被害后,与阵亡的其他同志同葬广州黄花岗,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广州起义前3天,林觉民在香港某滨江楼,曾给父亲和妻子各写了一封绝笔书,表达了对亲人的不舍与眷恋,并解释自己从事革命,愿意牺牲的理由。这两封饱蘸泪水写就的绝笔书,文字优美,感情充沛。其中《与妻书》回忆与妻子相处的细节,一字一泪,读来令人肝肠寸断。《与妻书》表达了“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追求,展现了革命党人甘愿舍弃“小我”,实现“大我”的高尚情操。中华民国成立后,黄花岗烈士受到隆重的纪念,林觉民的两封绝笔书也进入中学教材,他的事迹被改编成故事、戏曲、电影等文艺作品,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革命者的有力思想武器。

扩展阅读Further Reading

    浏览历史Browsing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