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58.00 元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 作者: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 责任编辑:李 琳
  •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01日
  • 技术编辑:贾 茹
  • 开本:710毫米×1000毫米 1/16
  • 版次:第1版
  • 装帧:平装
  • 印次:第1次印刷
  • 字数:253千字
  • I S B N:978-7-5147-0879-0
  • 语种:汉语

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创新,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于2017年开展了会员单位课题研究成果评选活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国政研会2017年度优秀研究成果文集》是中国政研会在此活动基础上,从200余篇报送研究成果中将可公开发表的一类、二类优秀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全方位、多领域地展现各地、各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新成果,为广大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交流提供有益借鉴。

一类 研究成果

让精神扶贫为脱贫攻坚固本培元——关于在精准扶贫中全力实施精神扶贫的调研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河北省作为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战场,贫困区域广、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重,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为有针对性地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河北省政研会深入张家口、承德、沧州、石家庄、秦皇岛、保定的60个贫困村,就农村精神贫困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研发现,2016年以来河北聚焦精准扶贫抓落实,省市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了五级书记一起抓的责任体系,104.2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62个贫困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脱贫攻坚初见成效。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越来越重视,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地,部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不但没有增强反而有所降低,依赖性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增强,成为精准脱贫的障碍。2017年,河北省将计划完成7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5个贫困县退出的任务,如果不首先解决思想观念上的贫困问题,全省扶贫攻坚战将会事倍功半,处于缓慢爬行的状态。因此,必须将农村精神贫困问题作为脱贫攻坚面临的重要课题进行认真研究,让精神扶贫为脱贫攻坚固本培元,确保全省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河北省农村贫困人口精神贫困的主要表现

从整体上看,由于河北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的偏远地区,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不仅物质贫困,而且精神也贫困。

一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主要表现为温饱即安,对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习以为常。有的贫困户满足于过一天算一天,对生活抱着“你看我饿着,我还坐着”的心态;有的贫困户认为自己年龄偏大,走出去人生地不熟,找不到合适岗位,还不如待在家里舒服,起码能耕作,“吃不饱也饿不死”;有的贫困户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甚至还存有“祖坟上有没有草”等迷信思想;等等。例如,某帮扶单位为帮助贫困人员摆脱困境,专门为他们联系一建筑工地打工,可没有说动一人去干活,很多正值壮年的劳动力,宁愿守着老屋子,抽着老旱烟,蹲在墙根唠闲嗑“享清福”,也不愿外出打工“受洋罪”。

二是缺乏信心,徘徊观望。有的贫困户因为种种原因长期陷入贫困,心中总认为脱贫致富已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有的贫困户因为对形势认识不足,总是担心扶贫政策只是“一时兴起”,不会持续稳定,抱着“走着瞧”的观望态度,止步不前,缺乏行动上的响应。有的贫困户前怕狼后怕虎,在面对产业扶贫等优惠政策时害怕亏本而不敢大胆尝试,想等别人成功后再投入。

三是消极应付,推推动动。表现为思想上被动,依赖性强,脱贫致富不积极、不主动,存在等、靠、要的现象。有的贫困户认为国家花大力气开展扶贫工作,在攻坚阶段一定有更多好政策,多等等可能会收获更多。有的贫困户总幻想着能“坐在墙底晒太阳,伸出手来要小康”,认为扶贫干部会无偿资助,大量“输血”,想办法让他们脱贫。有的贫困户直接向驻村工作组、包村干部或村干部要政策、要资金,或向村干部直接要求将贫困属性变更为五保户等,让政府直接兜底。有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只盼着得多少,不思考怎样持续有效推动发展。一些空壳村年年给资金,年年是空壳,一些农户年年被扶年年贫。

四是意愿强烈,经验不足。这部分贫困户本身都对脱贫致富抱有很强的愿望,也能积极主动地响应党委政府的脱贫政策安排,但由于家乡地处偏远,与现代经济和生活状态脱节,或者因为受教育程度不足,综合素质较低,不知道如何脱贫。他们之中有的固守传统,学习能力弱,对国家关于“三农”、扶贫等方面的政策不了解;有的患得患失,对一些能够带动致富的龙头企业或优质项目不信任,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参与规模化经营;有的眼界不高,不能从长远角度进行分析,总是顾眼前利益;有的市场观念淡薄,不能及时捕捉经济信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安排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五是思想不纯,存有私心。主要是贫困村的个别党员干部责任观念淡薄,党纪国法意识不强。有些农村党员干部把“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的至理名言,变成了“宁愿回家种红薯,傻子才为民作主”的口头禅。有的贫困村没有人愿意当村干部,大部分村民在外务工,愿意当村干部的被大伙嘲笑“脑子里灌了水”。有的基层干部,凡是对自己或自己家族、亲戚、朋友有利的事情就特别上心,想尽办法,挤破脑袋争着干,比如评特困户,评五保、低保等;凡是对自己没利的事情,电话打不来,登门求不来,轿子抬不来;更有甚者,假公济私,用集体的钱拉关系、买关系,美其名曰是为了集体好,其实是从中结交权贵,为自己在承包工程项目等方面获取巨额利润疏通渠道。

二、现阶段农村产生精神贫困的原因分析

贫困,既有经济发展等层面的物质贫困,也有心理、思想、文化等层面的精神贫困。其中,精神贫困是比物质贫困更可怕的贫困方式,是更加难以根除的痼疾。它不仅阻碍着脱贫攻坚的时间进程,而且影响着精准扶贫的整体效果。造成现阶段农村精神贫困的原因,突出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历史自然因素制约,贫困人群的思想“先天”受限。有些贫困村位于偏远的丘陵地带或深山区,土地贫瘠,资源贫乏,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信息闭塞,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落后。这些贫困村受自然环境和落后习俗影响,长期处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边缘,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仅限于传统模式,农民增收相对困难。此外,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知识低化、管理能力弱化的问题越发突出,很难走出去接受新鲜事物,思想长期处于封闭状态。

二是生产发展程度落后,贫困人群思想固化保守。有些贫困村收入来源单一,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传统产业得不到增值提升,难以形成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有些贫困户也都是有脚有手、身强力壮的人,但他们宁愿等、靠、要,坐等坐吃政府救济,过只能填饱肚子的最低生活水平的日子,也不愿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努力,过上富裕舒心的生活。由于受物质贫困、精神贫困与条件贫困、环境贫困这种互为因果因素的影响,既引发了思想观念的保守陈旧,又导致了生产生活的贫困,使恶劣的生存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从而形成贫困的恶性循环。

三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贫困人群的综合素质不高。农村青壮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和主体力量。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青壮年人口常年外出打工或到乡镇、县城购房定居,村里留守的大都是老年人和妇女,这些人群的受教育水平大多比较低,以文盲、半文盲居多。如对某市贫困人口进行统计后发现以下问题:年龄偏大、素质偏低(13.65%以上的贫困人口都处于文盲或者半文盲状态,小学学历的占58.72%,初中学历的占22.83%,高中学历的占3.74%,大专以上的占1.06%),缺乏一技之长(普通劳动能力的占43.41%,有一定技能的占3.23%,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占53.36%),健康状况不佳(健康人口占45.16%,其他均为长期慢性病、大病或残疾人)等。总体来看,综合素质偏低仍是共性特征。

四是社会负面思想干扰,贫困人群思想易被误导。农村精神贫困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是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物质与精神交织、各种思想与现实困难碰撞的结果。特别是近些年,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对社会各界思想心态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强,一些“网络推手”“网络水军”和个别商业公司出于不同目的,刻意制造热点话题,故意传播不良信息,许多负面思想意识在网络上被放大传播,导致一些农民被误导,出于逆反心理、发泄心理、表现心理,倾向于传播负面的观点和情绪,给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在精准扶贫中全力实施精神扶贫的对策建议

到 2020 年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实现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需要集众心、聚众智、合众力,需要政府的推动力、贫困村的内生力和社会的协同力相促相融,形成同心协力的合围攻坚之势。

一是实施精准扶贫“增智”工程,让精神“富”起来。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实施“增智”工程,关键是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知识结构与心理环境,让他们从思想上和精神上拔掉“穷根”。要突出学习重点,充分利用县乡各类培训基地、电化教育、互联网等资源优势,对贫困人群开展一定规模的培训,帮助他们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掌握致富本领,增强致富技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要科学安排时间,根据贫困人群生产生活实际情况,适当划分从业群体,灵活安排学习时间,采取白天和晚上学习相结合、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个人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田间技术指导与夜校学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保证学习、生产两不误、两促进。要创新方式方法,既要“引进来”,邀请专家学者等入村讲解党政新规,把脉开方治病、共谋发展思路;又要“走出去”,组织党员、村民代表,致富带头人等多到经济社会发展好的村学习先进经验,拓宽发展思路。

二是实施精准扶贫“扶志”工程,让精神“硬”起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施“扶志”工程,关键要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振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气神。要做好精准识别,对安于现状或坐等帮扶的群众,要灌输贫穷可耻的观念,并帮助制定脱贫计划;对缺乏信心的群众,要帮助他们树立“我的能量,超乎我想象”的观念,多选一些依靠自己力量脱贫致富的典型案例让他们学习,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对想致富却无所适从的群众,要引导他们多看电视新闻、报纸杂志,多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及时了解政策、更新观念、提高本领,树立市场意识;对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群众,要采取全方位的一对一捆绑式的帮扶措施,引导他们跟上脱贫致富步伐。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利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举办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扶贫系统干部培训班、金融扶贫培训班、贫困地区村级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等,不断提升基层干部推动发展的信心、能力和水平。要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机制,优化城市重点学校和农村贫困学校结对帮扶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积极协调和落实“三免一助”“雨露计划”等奖励补助和优惠政策,确保贫困群众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同时,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大幅度提升贫困地区教师待遇,让更多优秀教师下得来、留得住。要加大人力资本开发力度,开展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县乡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引导用人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培训基地,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增强创业就业能力。

三是实施精准扶贫“治心”工程,让精神强起来。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实施“治心”工程,关键是引导和激励村干部励精图治、发愤图强,在自助脱贫的道路上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要抓好重点人群,抓党建促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要重点抓好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精准调整驻村工作组、精准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精准选任乡镇党委书记,发挥好他们的“领头羊”作用。同时,加大在优秀村干部、优秀大学生村官、优秀驻村干部中培养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力度,鼓励和引导年轻干部在农村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锤炼意志、增长本领。要壮大党员队伍,对处于软弱涣散、瘫痪状态的村级党支部进行集中整顿;对党组织设置不合理的抓紧调整;对党员组织关系没理顺的抓紧理顺,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思想超前、观念常新、知识丰富的高素质的农村干部党员队伍。同时,选拔“三高三懂”(即高素质、高学历、高评价,懂政策、懂经营、懂做人)的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真正把理想信念坚定、政治觉悟高的有为青年推选出来,使他们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执行政策的拥护人、社会稳定的维护人。要动员社会力量,各有关帮扶部门要结合部门特点,转变扶贫方式,真正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遍访贫困户,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强化管理考评,把精神扶贫工作纳入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严格督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扶贫信心足不足、干事激情高不高和工作措施实不实,让全体干部群众思想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深挖潜力,找准新的增长点,谋划并走好新的致富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四是实施精准扶贫“铸魂”工程,让精神“壮”起来。精神不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没有保障,扶贫必“铸魂”。实施“铸魂”工程,关键是要将脱贫攻坚视为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注重贫困群众的精神心理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抓好文明创建,结合贫困村实际,扎实推进“十个一”建设,即一个村民中心(文化礼堂)、一个文化广场、一条乡风文明示范街、一批善行功德榜、一套村规民约、一个红白事理事会、一个道德讲堂(道德评议会)、一支志愿者队伍、一支新乡贤骨干队伍、每年评选表彰或复检一次“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让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共享精神文明创建成果。要抓好移风易俗,针对农村铺张浪费、炫富攀比、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陋习,利用村民学校、综合文化中心、网上课堂等,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同时,抓好制度约束,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使农民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简办婚丧的新习俗。要抓好文化扶贫,加快推进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多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多组织开展一些深受农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让他们在自娱自乐中激发文艺兴趣、提高文化素养。同时,加大贫困村本土文化人才、文化能人培养力度,努力建设一支不走的文化扶贫队伍。要营造浓厚氛围,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村大喇叭广播等阵地,宣传好人好事、道德模范,让好风气深入人心。要加强典型示范,大力宣传推广一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一批帮扶先进典型、一批扶贫系统先进典型、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功案例,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等形式,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引导贫困群体快速形成想富的意愿、能富的信心、快富的行动,推动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着力营造人人关心扶贫、共同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推荐单位:河北省政研会

作 者:李 卿 邢鸿儒 裴紫宸

新乡贤文化对农村小康建设的作用探究——以绍兴市上虞区为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贤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何在新时代实现乡贤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新乡贤文化更好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特别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新乡贤文化的内涵

乡贤文化是“扎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乡村为空间,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的一种文化形态”。当下,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打破,大批新乡贤回归乡村泽被乡里,形成了新乡贤文化。新乡贤文化大体

一是新乡贤的构成。新乡贤是从乡村内部成长,或一直扎根于乡村,或外出求学、为官、创业,得到老百姓普遍认可或尊重的德行、才能出众者,他们分布于各行各业,竭尽全力为乡村发展无私奉献。

二是新乡贤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遭遇精英外流和空心化、农村建设和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现实,乡贤文化被重新加以挖掘、寄予希望。可以说,新乡贤文化顺应了党和政府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的客观需要,顺应了广大村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热切期盼,顺应了构建乡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时代要求。

三是新乡贤文化的特征。新乡贤文化来自民间,以乡情、乡愁为媒介,吸引和聚集各方能人贤士,举其才学专长、创业经验和经济资源为乡村建设发展出谋划策、出资出力,他们的嘉言懿行起到了垂范乡邻、教育后人的作用。同时新乡贤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地的具体实践。

由此可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新乡贤文化既是对传统乡贤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延伸和拓展,是推进乡村社会稳定发展的正能量。

二、新乡贤文化与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农村小康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为此,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乡贤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中承担着教化乡民、滋养乡风、热心公益、维系稳定等重要责任,乡贤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也应成为中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当前学界直接研究乡贤文化对农村小康社会作用的不多,但很多专家学者看到了新乡贤文化对于农村社会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一是道德引领的价值。新乡贤文化是倡导文明乡风的精神力量,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二是发展经济的效益。新乡贤文化同样也是带领乡民致富的先进典型、传承地域文化的方向坐标、维护社会祥和的思想源泉。三是完善制度的功能。新乡贤在现代民主政治框架内,利用其在乡村内外的特殊影响力,协助既有权威主体推动国家法律政策在基层社会的贯彻落实以及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有序发展与和谐稳定。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新乡贤文化在农村道德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制度巩固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探讨新乡贤文化对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三、上虞区运用新乡贤文化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有益探索

浙江素有“文物之邦”的美誉,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古时文化名人辈出,学术思想影响深远,积累了丰富的治理智慧和经验,以前贤影响后贤、以老贤培育新贤,有力地促进了新乡贤文化在当地的滋养和壮大,对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1.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近年来,浙江省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通过“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提炼出“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而上虞也以古贤、今贤为榜样典型,总结出以德治国的虞舜精神、东山再起的谢安精神、投江寻父的孝女精神、清廉无私的孟尝精神、与时俱进的春晖精神、“当代武训”的张杰精神,这些精神滋润着上虞,成为凝聚人心的力量,极大地丰富和推动了当地的社会文化发展,不断丰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内涵,为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和动力。

2.引领乡村社会风尚。新乡贤自身的成长是一种榜样示范作用,而且他们十分关心民生、热心公益,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帮助他人,这些榜样为基层群众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当地的民风建设和社会风尚引领。到目前为止,上虞拥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1人,浙江省级道德模范3人,浙江骄傲2人,8人进入中国好人榜,25人进入浙江好人榜。

3.助推乡村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达到小康水平,农村小康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于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民增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得村落人口不断减少,一部分乡村精英走出家乡,村庄建设主体弱化,乡村经济发展放缓。创新发展新乡贤文化,能激发新乡贤回乡参与乡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一方面,新乡贤作为本乡本村精英人士,他们熟悉村情、了解村况;另一方面,他们在外也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又拥有丰富的市场经济管理营销等能力,乡贤回乡参与建设对乡村经济的发展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上虞虞商充分发挥招商引资、参与家乡建设的中坚作用,2013年以来共引进各类回归项目145个,到位资金116.6亿元,回归经济走在全省前列;全区设立乡贤出资的公益基金达180余个,涉及教育、卫生、养老、助困等各类领域,本金总额达18亿元,被外界誉为“上虞基金现象”。

4 . 促进乡村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稳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保障。乡贤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蕴含着德治、善治的力量,是维护乡村社会祥和稳定的思想源泉。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大转型时期,城市化建设带来的征地拆迁、拆违整治,以及近年来农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与历史遗留问题相互交织等,导致了农村社会矛盾高发、社会和谐稳定压力加剧,对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带来不利影响。而乡贤作为体制外的精英积极配合基层党委政府,共同治理村庄,对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如上虞一大批热心公共事业的新乡贤参与到调解队伍中,开创了群众办事、矛盾调解、信息咨询、致富求助“四不出村”的新模式,提升了村民自治能力。成立的乡贤参事会与村委会一起共同治理村庄,参与社会矛盾调解等。借助新乡贤的亲缘、人缘、地缘优势,来澄清是非、化解矛盾已成上虞矛盾纠纷调解常态,既为政府减轻了压力,又为基层治理带来了活力。

5 . 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群众也从“求温饱”过渡为“求环保”,从“谋生计”转变为“要生态”。新乡贤文化不仅推动了经济社会和道德的发展,同时有效助推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如上虞崧厦镇祝温村党总支书记杭兰英,之前拥有一份高薪的工作,但是为了农村建设辞去了工作,用 30年的时间将一个原本落后的农村建成享有“创业乐园、生态花园、文化公园、人和家园”美誉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6.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目标之一。乡村治理关键靠制度,首先必须要遵循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同时要遵守乡村内部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的有关规定,并借助非正式制度的民俗、道德、习惯、传统等共同构筑一套乡村治理的制度化体系。随着新乡贤的涌现和新乡贤文化的发展,一批新乡贤在政府主导下,与村委共同参与乡村治理,成为乡村治理的多元主体之一,有效推动和完善了村民自治。

四、新乡贤文化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路径和措施

从对新乡贤文化内涵的梳理以及上虞新乡贤文化对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实际功效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新乡贤应该成为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新乡贤文化也理应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但在培育和引导新乡贤参与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能刻意要求新乡贤都能扎根乡村,回归故里。实现资金回流、企业回迁、信息回传、人才回乡才是当下培育和弘扬新乡贤文化的正确方式,而这一过程,尤其需要从文化、机制和制度三个维度来重点把握。

(一)挖掘乡贤文化,增强民众对新乡贤的认知认同

1.加强文化认同。乡贤文化是“具有悠久历史底蕴的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弘扬固有文化传统的一种精神原动力”。“乡贤在乡村社会一直有用武之地,不仅在于它形成了一种沁入人心的文化传统,还在于它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礼法体系。”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古今乡贤的挖掘、传承、研究、保护力度,广泛开展新乡贤文化建设,形成尊贤、爱贤的氛围,将新乡贤文化作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道德约束的有力武器,作为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滋养村民的精神家园,共同构建乡村共同体精神。

2.构筑情感认同。乡贤之所以反哺家乡,可能是对家乡故土的怀念,可能是日久相处的依恋,可能出于家族或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名望考虑,但情感认同都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而今,随着新乡贤在外时间的延续,如何维持这份情感认同,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情感的认同需要建立在交往中。因此,可以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和载体,拉近新乡贤与乡村的距离,形成相互信任的格局。如成立乡贤研究会等组织对历史名贤和今贤的生平事迹及成就进行有组织、有规划的研究挖掘和抢救整理;成立乡贤之家等组织为乡贤们回归回流、相互交流提供交流场所和平台,既加强了乡贤们间的联系,也为他们回乡找到共同的路。正如著名乡贤何振梁之子何阳曾深情地说:“千年不断娘家路。”

3.给予荣誉认同。对于乡贤而言,能够衣锦回乡是一种无比的荣耀。当下,对新乡贤的激励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既可以颁发牌匾,开辟乡贤长廊、乡贤榜,让村民敬仰;也可以评选优秀乡贤及乡贤组织,让村民效仿;可以汇编成曲,让村民传唱等。这类荣誉认同让更多的新乡贤能够保持参与农村小康社会的热情和激情。

(二)搭建多元载体,重构新乡贤参与机制

1.参与方式要多样。可以选拔一批优秀的新乡贤,吸引到村主职干部队伍中,直接进行村庄治理,甚至是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主任。也可以搭建平台,如乡贤参事会、乡贤助理、乡贤基金、乡贤结对等,强化乡贤与村庄的紧密联系,共同助推乡村共同体构建。

2.平台搭建要多元。建议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研究型,如乡贤研究会,主要是通过挖掘古贤和今贤事迹,研究乡贤及其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引领社会大众见贤思齐。二是议事型,如乡贤参事会等社会组织在农村党组织的带领下,增强村民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规范乡村集体行为、提高公共物品供给、增强村民的参与能力。三是联系型,如搭建“乡贤之家”平台,为加强乡贤与本地的联系、乡贤与乡贤之间的联系架起桥梁。

3.作用发挥要同步。要十分重视发挥乡贤的精神和物质层面作用。一是嘉言懿行垂范乡里。以乡贤个人事迹及其精神来引导村民,文明有礼,向上向善,形成正能量,让更多的村民能够见贤思齐。二是凡人善举造福一方。以新乡贤个人或集体的力量来推动乡村发展,凝心聚力、促进和谐、构建共同体,让更多的乡村治理主体能够协同治理,共同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全面发展。

(三)夯实制度基础,加快新乡贤文化培育和发展

1.建立新乡贤评估标准。要从品行好、有威望、有能力、有热心、有规矩五个维度对乡贤进行考量,而且首先必须突出品德。特别是要完善村级乡贤参事会成员构成,把握会员质量,坚持以德为先,以“贤”为先,只要个人的德行威望与能力成正比,且热爱家乡、敢于担当、勇于奉献,都可以列入乡贤参事会。

2.健全乡贤参事制度。具体明确新乡贤及其参事会的定位和功能,合理区分乡贤及其组织与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的定位,发挥其补位和辅助作用,弥补基层政府和自治组织在公共决策、公共服务、公共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形成有益补充。特别是乡贤参事会等组织要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进一步完善章程和运行制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工作例会制度,规范资金管理使用,实施会务财务公开,接受监督管理,并接受村民委员会的业务指导。同时,规定新乡贤投资的优惠措施,对于新乡贤投资的村级项目适当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鼓励新乡贤更多地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中,形成“做得多,配套得多;配套得多,做得更多”的良性循环。

3. 完善乡村民主法治。发挥新乡贤文化在农村小康社会的作用,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基层民主等制度,乡贤治村是一种制度补充。因此,要继续发挥基层民主制度,畅通民情、民意表达渠道,使农村的各种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农民的更多诉求得到满足。

推荐单位:浙江省政研会

作 者:申中华 马 玲 叶 方 余彩龙

推动上海企业文化创新发展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 40 年来,上海企业文化建设始终高举改革开放大旗,植根城市改革开放热土,融入企业改革发展实践,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总结新鲜经验、把握规律特点、补齐工作短板,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上海市企业文化促进会组织开展“新时代企业文化创新发展”课题调研,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上海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状况

(一)企业文化建设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为引进企业文化概念、倡导企业精神时期。领风气之先的上海在国有企业中最早引入“企业文化”这一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开启本市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主要方式是提炼和倡导企业精神。如原上海无线电十八厂的“飞跃精神”、上钢三厂的“三钢精神”等。这个时期,上海市高校开始研究企业文化理论,并对企业文化作出本土化的诠释和解读。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为开展企业文化设计、塑造企业形象时期。这个时期上海市国有企业的市场取向改革加快。制造行业的一批国有企业、乡镇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与专业机构合作,引入企业理念、视觉、RG系统的设计,包括司歌、司旗和企业标准色等,仪式文化开始在企业流行,代表性企业包括上海家化、大众出租等。同时,企业文化建设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代表性企业包括第一百货、兰生股份等。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为制定企业文化战略、增强企业文化软实力时期。这个时期上海市国有企业实施三年解困战略、推进下岗分流等改革改制,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企业文化成为凝聚人心、促进改革、推动发展的战略举措。一批市属企业集团开始制定与企业改革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等,如上汽集团、建工集团、锦江集团、复星集团等。

第四阶段是2003年到2012年,为党和政府规划指导、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效应显现时期。这个时期上海市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市有关部门加强协调指导,制定发布《上海市企业文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市科技、建交、经信、金融系统等出台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市国资委培育形成上海国资文化理念,举办企业文化论坛,挖掘、培育、推出一批企业文化先进典型。

第五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文化创新时期。这个时期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吹响了国有企业改革新的号角。2013 年,上海市出台国资国企改革20条意见,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任务。2014年,上海市委宣传部等发布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上海企业文化形成鲜明的海派特色。

(二)企业文化建设作用发挥

一是发挥了文化引领作用。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改革发展的灵魂,先进文化引领广大企业干部职工站高望远,主动将企业改革发展置于国家战略和上海创新发展中谋划推进。

二是发挥了价值凝聚作用。企业文化成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公约数,企业倡导的愿景、理念、价值观等成为凝聚员工、凝聚股东、凝聚社会的黏合剂。

三是发挥了精神激励作用。传承和弘扬百年民族工商业发展的精神财富,既有忠诚敬业、自强不息、与国家民族同命运共生存的实业报国精神,又有无私奉献、精益求精、高效创优、永不满足的劳模工匠精神。

四是发挥了制度创新作用。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建立健全一整套考核、激励和评价机制,促进企业成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市场主体。

五是发挥了形象塑造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企业价值追求和员工行为准则,突出现代企业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塑造了重诚信、讲规范、有责任、敢担当的企业形象。

(三)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成果

一是落实了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耕厚植企业文化,在沪中央企业、市属国企走在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前头,民营企业紧紧跟上。

二是丰富了海派文化内涵。秉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优良传统,在开放中不断吸收借鉴和融汇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积极推进在沪中央企业、外资企业、外省市企业文化与上海企业文化跨区域、跨行业的交流合作、共建共享。

三是增强了城市文化优势。企业文化建设跨界融合,与城区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等共同构成了城市文化共同体,与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协调联动,促进城市文化认同。

四是彰显了企业文化特色。从城市优秀历史文化宝库中挖掘红色文化、近代工商业文化的时代价值,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契约精神、工匠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紧密结合起来。

五是提升了企业的软实力。营造敢于创新、大胆工作的文化生态,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自主创新团队,创立一批自主创新品牌,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

二、上海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统筹协调、持续推进

一是注重制度设计。自2010年起,先后研究制定《上海市企业文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配套出台《上海市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发布实施《上海市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纲要》。每两年组织上海市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展评命名。2014年以来,每年开展上海企业创新文化品牌展评发布。至今,上海市共有292个企业文化示范基地、60个企业创新文化品牌,10个中国民营企业文化三十强。

二是注重整体协调。编制《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分工。嘉定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企业受益运行机制,奉贤区开展企业文化示范点创建评审,市建交委制定《上海市建设交通行业文化建设行动纲要》。

三是注重激发活力。凡在沪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企事业单位,不分产业、所有制、规模、体制和组织形式等均有资格申报,突出标杆示范,坚持企业自愿、好中选优。

(二)坚持党建引领、企业主导

一是党组织引领企业文化建设。上汽集团坚持履行好企业的政治责任,塑造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中铁上海工程局党委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企业文化发展规划》《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细则》《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指南》《企业文化建设考评办法》,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集团“十三五”规划。绿地集团探索、创新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以“一二三四五六七”为骨架的绿地文化体系,荣获2016—2017年度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奖。

二是经营者主导企业文化建设。中国华信集团倡导“由力而起,由善而达”的为商之道,建设以实业服务国家的华信文化。融氏健康产业股份公司把有你有我、互融互惠作为经营理念,构建良知、良品、良行、良营文化体系。

三是以员工为主体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国电信股份上海分公司连续14年实施大规模网络匿名的员工满意度调查。奉贤交通能源集团倡导平等文化、进取文化、责任文化、幸福文化。

(三)坚持价值导向、融入管理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发展战略。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上海中心大厦商务运营公司,树立“成为超高层建筑的世界一流运营商”的企业愿景,将“以人为本、至诚至信、激情创新、追求卓越”的价值观融入楼宇的运营管理。

二是企业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经营管理体系。上海市政总院将“创造城市未来、追求和谐卓越”的价值观融入制度文化建设,形成涉及企业文化、公司治理等八大板块、22 个类别的百项制度。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用“严实”打造优质服务链,用“精细”提升现代服务水平,用“协作”完善机场枢纽功能,用“担当”铸造品质卓越企业。

三是主流核心价值观融入员工队伍建设。上海汽轮机厂有限公司弘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文化理念,构建《“蓝之梦”——上海汽轮机厂工匠培育体系》。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松江电信局把争创一流、永争第一的“争创精神”,守土有责、寸土不让的“拼搏精神”,学习知识、继承传统的“求知精神”,关爱员工、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创建文明、追求和谐的“理性精神”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四)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发展

一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调研。市委宣传部等围绕制定《上海市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纲要》,深入企业、“两新”组织和工业园区等走访调研,会同杨浦、嘉定区组织开展企业创新文化调研,分别形成创新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联合市工商联、社科院等开展调研,指导推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发展。

二是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实施“价值引领、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素质提升、文化传播”五大行动。2014年以来,每年举办上海企业文化创新品牌展评发布。联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第二届中国民营企业文化论坛”,联合浙江、江苏、山东省政研会建立“三省一市”企业文化交流研讨机制。组建上海企业创新文化品牌联盟。

三是丰富企业文化传播的载体。中国移动上海公司通过“文化墙、自媒体、流媒体、内部媒体、公众媒体、最美文化”六条主线,提升全体员工对“蜂”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上海东富龙科技股份公司打造党建文化、员工文化、廉洁文化、企业文化、团队沙龙和人文研究六大文化空间。上汽、纺织、绿地集团等编辑出版《与世界对话》《员工实践SAIC价值观故事集》《上海纺织企业文化金典》《势在人为》等。

(五)坚持拓展功能、放大效应

一是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一建集团强化文化认同,营造干事创业文化、相融相通文化,形成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生态。上海大众推出“四个一”工作法,支部每月梳理一次部门经济工作重点难点、每月分析一次员工思想状况、每月给党员交办一次任务、每月评价一次党员发挥作用情况。上海沪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推动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弘扬忠诚敬业,强港立人的企业精神。

二是与社会责任建设有机结合。把履行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申通地铁推进企业文化与公共文化的互动融合,打造以地铁音乐角、文化列车为载体的地铁公共文化,践行“社会责任第一”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光明集团把成为“上海特大城市主副食品供应的底板,生态、安全、优质食品的标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食品跨国集团”作为企业愿景。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构建“两访两议两处”共建模式。国泰君安着力产业帮扶、教育帮扶、人才帮扶和公益帮扶。

三是与企业品牌建设有机结合。注重用优秀的企业文化造就企业品牌,优秀的企业文化通过品牌传递产生溢出效应。“SMEDI”成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人最珍视的品牌,五个字母代表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五个方面:S——客户满意、M——管理科学、E——效率为重、D——创新发展、I——世界水准。伽蓝集团把“将东方生活艺术和价值观的精髓传遍世界,为消费者提供世界一流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帮助消费者实现更加美好、快乐的生活”作为使命。

但企业文化建设在城市整体文化建设中仍然是一块短板,地区间不平衡、行业间不平衡、体制内外企业的不平衡现象还比较突出,工作推进中还存在“四个偏差”:不及时、慢半拍的“时间差”,热一阵、冷一阵的“温度差”,跑偏走样、千篇一律的“剪刀差”,压力大则劲头足、压力小时则落空的“压力差”。

三、推动新时代上海企业文化发展的思考

(一)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政治站位

一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高度来认识。上海市委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大决策部署。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界融合的今天,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企业要为迈向卓越全球城市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持。

二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推动企业自身发展、培育企业精神的高度来定位。文化是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谋求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树立文化就是生产力的理念,从上海城市历史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塑造企业良好的品牌信誉和高度负责的企业形象。

三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提升员工素养、培养时代新人的高度来推进。企业员工主体年轻化、新老员工代际差异明显,员工来源广泛、地域文化差异较大的新特点,要把培养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时代新人、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滋养企业文化。

(二)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引领

一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放在突出位置。广泛组织开展面向干部职工的宣传宣讲活动,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成为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旗帜、精神旗帜,让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成为企业文化建设最嘹亮的主旋律、最昂扬的精气神。

二要用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着力引导推动企业把爱国、和谐、诚信、敬业、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大气谦和、开明睿智的城市精神有机融入企业价值理念塑造、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方式优化、形象识别打造、员工行为规范等具体工作。

三要用伟大梦想引领员工价值追求。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企业梦、个人梦有机结合起来,持续深化推进“中国梦劳动美”系列主题活动,把学习最美、弘扬最美、争创最美作为引领企业员工价值追求的载体。

(三)凝聚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认同度、参与率、获得感为标尺。认同度,就是企业文化特别是价值理念,能够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可,产生情感共鸣;参与率,就是企业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能够得到员工广泛关注,积极响应参与;获得感,就是企业提供的各类精神食粮,能够得到员工广泛好评,增强精神力量。

二要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探索企业人文关怀机制和员工思想动态管理模式,建立以调研、反馈、沟通、关怀、体验为框架的心理服务工作机制,扩大企业员工心理援助(EAP)项目覆盖,创新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示范点建设,多维利用现有条件设立员工心理援助热线、心理咨询室、心灵港湾、阳光家园,拓展文化安心、文化润心、文化养心、文化凝心的路径方法。

三要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传播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激发国有企业党委书记、董事长和民营企业主要经营者积极性创造性。探索建立行业、区域企业文化领军人物评选标准和展示平台,引导支持上海优秀企业家著书立说,推动海派企业文化随书传播。

(四)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方法

一要创新分众传播的思路。深入研究70后、80后、90后等不同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创新党的声音、企业需求和员工心声结合的方法。适应“微时代”、大数据传播的新特点,多做微电影、微视频、微音频等“微”字文章,多讲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网言网语”,做大做亲网上“朋友圈”,开拓企业文化“做在网上、赢在网上”的新领域。

二要做好结合融合的文章。创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建设路径,从党委政府、职能部门、企业集团等不同层面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纲要。融合产业形态、组织架构、地域特征和企业家个性,探索“一企一品”“一企一路”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

三要激发企业文化的创新活力。聚焦上海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战略,着力推进服务文化、工匠文化、质量文化、诚信文化、安全文化、环境文化、廉洁文化、责任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持续开展年度上海企业创新文化品牌展评发布,集中展示一批体现城市记忆、文脉特色和时代风采的国字号、老字号、新字号文化品牌形象。

推荐单位:上海市政研会

作 者:吴瑞虎 孙显良 范 嵘

中央企业海外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跨文化管理是指在跨文化条件下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以创造出企业独特的文化,从而形成卓有成效的管理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是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是“走出去”的中央企业要面对的重要课题。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越来越多中央企业走出国门开发海外业务,跨文化管理能力成为中央企业能否“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考量。未来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未来的企业管理就是文化管理。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破解在跨文化环境中遇到的管理难题,规避风险,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迈进,中国铁建提出跨文化管理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中国铁建海外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为样本,通过收集跨文化管理基本信息、数据与案例,采取深度访谈、问卷数据分析、案例剖析等方法,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的方式,对中央企业海外公司跨文化管理进行理性分析,提出可操作性策略,指导中央企业海外公司跨文化管理工作。

1.管理者访谈信息分析。课题组深度访谈了中国铁建国际集团和中土集团两大外经单位发展较为成熟的23个东道国的管理者。围绕海外公司发展与跨文化管理现状、跨文化冲突个案对中央企业海外公司在东道国的影响、中央企业管理模式与跨文化管理间存在的关系等设计问题,探讨中央企业海外公司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2.问卷信息综合分析。本课题设置了6套调查问卷,覆盖跨文化管理的跨文化冲突、合作者、利益相关者、社区公民、员工培训、环境保护6个主题,共155个参考选项。接受问卷调查的有海外公司经理、项目经理、工程主管、工长等,回收问卷共计636份。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跨文化管理调查问卷,基于各自在海外公司跨文化管理实践的或长或短、或丰富或简单的经历和感受,在自由和自愿的前提下,对这155个参考选项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理解打分(1—10分为重要程度)。

3.个案剖析。通过对阿尔及利亚中方员工在当地购物时左手付款被视为严重冒犯的“左手危机”、沙特中方员工斋月禁食期间公共场合喝饮料被举报、尼日利亚外籍员工不满中国人情关系“集体辞职”,以及中国铁建中标的莫斯科第三换乘线西南段地铁项目,用俄罗斯热播家庭喜剧《爸爸的女儿们》中深受俄罗斯人喜爱的 5个女儿的名字,为中国铁建在该项目投入的 5 台自主生产的盾构设备命名,受到当地市民欢迎和媒体广泛关注,从而拉近项目与当地的关系等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引发跨文化冲突的诱因、跨文化管理应遵循的原则和有效途径。

图 1 跨文化冲突的诱因

图 2 跨文化管理的原则

图 3 跨文化冲突管理议题的处理准则

图4 跨文化冲突后的危机公关准则

二、中央企业跨文化管理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央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开展海外经营的具体过程中,中央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发展环境复杂、文化差异巨大等带来的重重风险。以中国铁建为例,截至2017年7月,中国铁建在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境外机构或拥有项目,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占42个。海外项目合同额近千亿美元,在建项目720个,海外修建铁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海外项目东道国地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文化形态复杂,有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多元文化圈;语言种类丰富,有阿拉伯语、斯瓦希里语、俄语、西班牙语等,给企业的跨文化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宏观形势波诡云谲

政治、经济环境差异对企业在东道国的发展影响深远,甚至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发展布局。2014年,中国铁建国际集团跟踪运作的墨西哥高铁项目撤标与政治形势变化等因素直接相关。经济方面,国际油价的跌宕起伏直接影响阿尔及利亚等石油输出国的经济发展。此外,项目国与中国的关系等对中国企业获取项目的影响力也在加大。

(二)安全环境恶劣复杂

社会安全方面,地区族群冲突、宗教矛盾等将会直接导致海外经营无果或者项目搁置。自然环境方面,部分地区条件恶劣,登革热等传染病频发,威胁驻派人员健康。马航失联等恶性偶发事件,使员工对相应国家产生一定心理负担,加大了企业的管理难度。

(三)文化习俗差异明显

由于语言、历史、文化等方面诸多差异,在交往沟通中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冲突。如,在工作任务繁重时,外方员工很难理解中方员工“5+2”的工作状态;在沙特,中方员工因为在自己房屋窗边仰头打电话,被对面住房的沙特男主人看到误以为是在“窥探”而险些发生冲突。

(四)商务交往复杂多样

国际商务交往中,由于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不同,谈判双方在谈判风格上呈现不同特征。如阿拉伯人的谈判风格多为注重情感,向情绪让步;拉美人注重事实,向逻辑让步,富有热情但时间观念不强;东南亚地区家族式企业特征明显等。如此种种,须区别对待,否则将事倍功半。

三、加强中央企业跨文化管理的路径和策略

(一)探索跨文化管理“六个坚持”路径

1.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充满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秉承“义利并举,道义为先”的义利观。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国家的合唱”,而“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正是中国文化追求“和而不同”和正确义利观的体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央企业“走出去”化解跨文化冲突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中国铁建海外公司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企业历史文化相融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诚、信、礼、义”等民族文化进行解读,引导员工清楚认识自己在东道国“建设者”和“中国文化使者”的双重身份,在帮助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更大发展。

2 . 坚持发挥中央企业党组织优势。党的领导是中央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独特优势。中央企业 “走出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多是在落后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疆拓土,广大员工要经受文化迥异、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远离故土甚至是人身威胁等重重考验。这就需要中央企业海外公司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保持坚定的政治定力,培育顽强的工作作风,团结带领广大员工,克服重重困难,不辱使命。中国铁建海外公司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中心工作。一是坚持战略引领,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与规划;二是结合行业趋势进行战略学习,组织内部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三是坚持把党组织建在工程项目上,在设立工程项目部时同步设立党组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四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阿富汗等艰险的国家,很多党员长期坚守,在爆炸袭击中冲锋在前,疏导撤离。这种使命感、责任感也同样感染了外方员工。

3.坚持探索海外公司属地化模式。中央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着人力资本持续上涨、海外资源调配复杂、员工签证办理周期长、物资采购难等问题。为此,中国铁建积极探索海外公司属地化管理模式。一是认真研究海外市场国家发展规划,凭借良好的信用和实力,中标多个重要项目。二是打造涵盖资金、市场、文化等“八统一”管理模式,最大限度提高管理效益。三是设计属地国工人薪酬方案,定期开展属地国工人技能培训。四是在属地化模式中明确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开展项目文化标准化建设。五是充分尊重各国工人的风俗习惯,建立医务室、祷告室等,在传播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海外管理属地化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了严峻经济环境所带来的压力,还解决了企业跨文化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4.坚持打造全产业链文化融合模式。亚吉铁路是中央企业在海外建设的第一条全产业链铁路,被称作“新时期的坦赞铁路”,成功开创了“建设一条铁路,拉动一条经济带”的“亚吉模式”,从融资、设计、施工再到运营,有利于增强当地的“自主造血”功能和双(多)方的互利合作共赢,是“一带一路”建设理念的生动体现。埃塞政府希望“亚吉铁路”带动整个埃塞自主可持续发展,当地的民众盼望“亚吉铁路”带来生活上的改变,和谐的外部环境和“民心相通”的内部氛围使得中方企业的公共形象和中国文化得到正面传播。

5.坚持调整公司内部组织治理结构。中国铁建积极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相关业务部门,完善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的规范流程,实施跨文化管理国内、国外联动机制。在海外,聘请专业咨询公司,进一步调整企业管理架构,为当地员工的职业发展预留足够空间,实现国际化管理;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各项目设立专职安全员或安全官,制定海外危机公关预案,按照承担责任、真诚沟通、速度第一、系统运行、权威证实等原则,处理海外项目面临的跨文化管理重大问题。

6 . 坚持履行中央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这种责任涵盖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多个方面。中国铁建在积极参与东道国经济建设的同时,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在医疗救助、抢险救灾、促进就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积极作为,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在苏丹,利用自己的医疗技术为当地工人和群众医治伤病,深受尊敬。在波斯湾 “古努”飓风后,海外公司积极抢救阿国人民生命,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和接纳,直接弱化甚至避免了跨文化冲突。

(二)发挥组织建设“三力”作用

1 . 组织战略牵引力。目前,中央企业改革已经到了从若干子方案全面深化至顶层总体设计的阶段、从“设计图”转入“施工图”的关键节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对企业改革判断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进行组织战略牵引,为国企改革与发展确立价值判断标准,具有鲜明的改革指向性和现实针对性。

2 . 组织结构适应力。调整结构形态,作突破式创新,探索搭建有生命力的组织生态系统。目前,中央企业跨文化管理职责一般与党群机构设置为一体。一部分企业机构设置处于不完善状态,没有专门的业务分部,跨文化问题给企业管理带来的破坏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组织结构要适应新形势就要按照“四个同步”原则,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相关业务部门,实现体制、机制、制度和工作对接。

3.组织文化驱动力。组织文化需要以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价值理念体系转化为根本任务,以满足广大员工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先进性、国际性、包容性、独特性文化建设。以文化推动“两个完善”建设,即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运用市场规律,提升文化自觉能力,给国有经济发展壮大注入新动力,为建设有价值有创造力的国际化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促进中央企业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三)推进跨文化管理“六化”策略

1.全球化思维。中央企业在经营范围由国内向国外调整与布局中,其组织对海外市场多样性、文化多元性的认识与理解有多少、融合能力有多大,是全球化思维的着眼点,应该是集体组织全员的文化认知。

央企品牌建设工作室、协同学习机制等是站在国际化竞争背景下的创新实践,是将企业各部门充分调动起来,完善组织能力发展的体系建设。结合跨国别工作实际建立海外商学院,线上互联互动与线下体验学习方式相互补充。聚集企业内外各类人才,形成品牌建设智库,全面梳理资源战略、产品战略、市场战略到品牌战略实施路径;建立外聘专家与内部培训师师资库,优化评价标准;配置不同层级经理人、员工的课程参考方案;推行学习护照,全员必修学分与选修学分累计进行,整体推进链条式深度培训。

2.人文化理念。跨文化管理者要将国内员工与当地员工一视同仁,信任并善于聆听包括当地员工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意见与建议,在尊重中赢得互信,进而转化为企业效益与优势,形成中央企业海外公司基于企业母文化基础上的新型文化。

探索“三融服务”模式、“海外人文关怀路径”系统性建设,倡导企业愿景“融心”,组织建设“融智”,职工需求“融力”,通过互联网应用技术建立动态管理,将企业工会工作延伸到海外。从组织制度执行、关爱机制建设、企业文化培育等不同角度,有针对性地解决国内员工与当地员工的不同层次需求。生活、卫生、文化三线建设标准化,保障不同企业在不同国家员工的物质需求,食堂宿舍、卫生室、文体活动场所按照标准扎根在项目扎根在基层;安全卫生保障机制化,为全体员工建立健康档案、弹性体检、地区性传染疾病防治等列入常态工作,有计划有考评,创造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情感氛围与管理艺术。

3 . 多元化共生。社会生态千差万别,模糊文化差异,包容共生,是企业文化自觉力、文化相容性的体现。

要创新沟通方式,如“漫画漫谈”学习法可以突破外国员工语言文字障碍,将规章制度、中国礼仪习俗等以漫画形式可视化,将文化的理解与交流软着陆。“跨文化冲突三阶工作法”是跨文化管理部门坚持安全至上、强化防范多重保障、将文化冲突与境外风险防控一体化的具体工作步骤。一阶强调充分学习做好心理与知识储备。二阶强调冲突后处理工作中的原则与艺术。三阶强调注重冲突事件后的反思与改进,总结规律,研判形势。

4.区域化导向。区域一体,创造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空间。企业要明确跨国经营不仅是融资,更是融智,以此为管理导向,增加内部可用脑力资源与体力资源的流动性。

“一体化人才发展计划”“海外人才实训基地”建设是将人力资源建设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注重人才资源储备与人才可持续发展。有计划有比例地建立行政属地、语言及宗教文化区域内三级招聘管理制度:体力型员工规模聘用本地化、技能型员工优选聘用属地化、高级管理人员纳贤聘用区域化,建立完善的任用、晋升机制与职业发展体系。多种渠道多种资源整合,降低企业长期管理成本,获得新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思想,探索工作场景下的学习、训练、测评管理工作经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外员工合作管理,一体化融合发展。

5.公民化责任。中央企业要突破“民族—国家”的认识局限,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积极履行地球公民责任,经营规划建设时体现诚信互助、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等普世伦理文化。

发扬“同发展、共命运、爱无疆、勇担当”的新时期坦赞铁路精神,开展“公益长征”“地球家园保护行动”等公益活动,关注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并在企业内部形成共识。站在社会责任层面思考环境问题,将环境保护上升到企业意志的战略高度,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各种措施采取总体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当地国家政府规定有序开发,促进地球家园保护与企业生命力发展同频共振。

6.动态化模式。中央企业自身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多元的国际文化背景下要根据不同的国家地域因势利导,坚守财务的保守性原则,策略执行规章制度。

“航母集群”海外动态管理模式取自海军航母作战范式。根据企业整体工作人员包括外籍员工的流动、诉求的变化、项目组工作进度不同、国别公司规模变化等实时动态或阶段性动态,作为航母的企业总部,就要发挥核心力量灵活管理。例如,以“斋月禁食”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就要做到动态平衡,提前预案,根据穆斯林文化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制度保障。国别公司动态科学地发挥小型战舰优势,参照企业运行制度典型编号,组建并调整团队,实行动态化的管理模式,保障企业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正常运转。

推荐单位: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

作 者:王 洋 李 红 曹廷伟

新媒体时代广东高校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报告

运用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关于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广东省位于改革开放最前沿,其毗邻港澳的区位条件使其成为海外文化、涉外文化、本土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交汇点,凸显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总结广东高校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的“广东方案”,对思想政治工作时代感和感召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从 2017 年 11 月下旬至 12 月上旬,本课题组通过专题座谈、实地考察、深度访谈、专家咨询等多种形式,就此专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运用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做法和进展成效

广东各高校始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着眼于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通过富有创新性、针对性、实效性的举措,运用新媒体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融起来”,探索新媒体新技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感、认同感和获得感的内容建设、技术支撑和路径优化,工作成效显著。

(一)运用新媒体提高融入感,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

广东高校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发挥“互联网 + 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功能,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全面覆盖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以校园网、微信、微博、移动 APP 为平台阵地,结合新热点和新形式,通过多样化的展示、多介质的推送,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暨南大学以“融入感”为主旨,打造“微言大义”“无微不至”的“五微一体”平台,结合微课、微信、微书、微坛和微行,有针对性地解决理论认知不系统、情感认同弱化、理论学习意志力薄弱以及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充分发挥校园新媒体舆论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以“吉小珠”的拟人化形象为依托,平等对话温馨交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暖”起来;以引领学生思想为导向,上线党的十九大专题网站、“吉珠新征程”系列推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旋律“响”起来;以服务学生成长为目标,把握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结合线上线下双重交流渠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连”起来;以引导学生舆论为抓手,高频互动拉近距离、及时互动抑制信息错位和失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聊”起来。育的阵地“连”起来;以引导学生舆论为抓手,高频互动拉近距离、及时互动抑制信息错位和失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聊”起来。

(二)运用新媒体提升认同感,使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融起来”

广东高校新媒体联盟将广东多数高校纳入其中,各自建立了凸显本校特色的新媒体中心,通过校园官方微信、微博和移动客户端,负责校园新闻报道、信息发布、管理服务、活动通知等相关工作。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各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含院系和学生社团)的数量普遍在10个至50个,个别院校甚至超过100个,官方微信公众号粉丝数量普遍在1万至5万之间,个别院校超过5万;就高校官方微博而言,运行活跃度较高且具代表性的官方微博数量通常为1个至3个,粉丝量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各高校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融起来”的有效做法和手段,运用新媒体提升理论宣传的认同感。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为例,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其微信公众平台“团聚北师”第一时间开设了“学习天天见”系列线上学习专栏。在每天的微信推送中,“团聚北师”相继发布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相关的学习内容和问答题,引导广大同学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参与线上学习活动的学生近3.5万人次。

(三)运用新媒体增强获得感,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广东各高校普遍从内容建设、形式创新、平台互动等方面增强新媒体思政工作的获得感。华南理工大学在新媒体平台上善用先进典型、生动故事、真挚情感打动、感染、激励师生,推动新媒体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学校百步梯网站先后获得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授予的十佳全国高校学生网站,学校新闻网被评为十佳全国高校新闻网站。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主动融入学生的话语体系,运用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想引领和活动宣传。该校以《“北师荣耀”高能上线,谁是你心中的最强王者》为题,将学校教职员工比作游戏中的英雄,通过动图的展示,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传输给学生。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高度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关心学生的言论动态,发现隐藏在言论后面的情感、心理等问题,通过评论、回复及时回应学生,在高频互动中拉近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3 年时间里,官方微信会话次数达 537万,会话人次达 372 万,平均每月与近 13 万人次会话交流。

(四)运用新媒体关注舆情动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舆情引导机制

广东高校在实际工作中适应师生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致力于构建新媒体主流舆论矩阵。对于运用新媒体进行舆情引导,各高校充分把握突发事件的舆情生成和发展规律,注重时度效,在事发后的“黄金媒体时段”,利用校园网、微信、微博、论坛、QQ群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在短时间内控制事件的传播和发酵,避免发展成为重大舆论事件。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韶关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为代表,在运用新媒体处理重大舆情事件上建立了相应的应对机制,在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进行有效干预,防止不实信息和非理性情绪扩张。各高校均注重创新网络新媒体舆情引领的方法、渠道和手段,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寻求突破口与切入点。中山大学“辟谣特工队”利用大数据技术,综合运用微信公众号、微信谣言粉碎机小程序、头条号、企鹅号及百度真相问答机等平台和技术,针对网络传播影响较广的谣言,撰写辟谣文章,连续发表微信年度谣言分析报告,成立至今已发布200多篇辟谣文章,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华南理工大学把校园网络安全重点列入《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工作提升行动(2017—2020)》任务清单。在具体举措上,整合学校多部门力量,研发应用大数据平台,加强网络舆情搜集研判,定期制作学校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分析报告;推进新媒体平台、师生自媒体平台登记备案制度,规范学校官方媒体、二级单位和学生组织自媒体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

二、运用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独特的区位条件使广东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碰撞、多样思潮汇聚融合和社会舆论复杂多变的特定场域,深刻影响着高校运用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和实效。如何进一步促进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是广东高校运用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占领主阵地、抢占话语权、弘扬主旋律”的力度和效果有待进一步增强

一是各种信息文化、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的交汇使广东高校网络新媒体生态面临巨大挑战。广东独特的区位条件决定了其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桥头堡的地位,涉外文化、境外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汇聚、交流、交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价值迷茫、价值竞争和价值冲突的现实困境和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新媒体中面临逐渐被淡化和边缘化的窘境。二是网络新媒体各种良莠不齐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使得广东高校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有效“突围”,进而抢占意识形态制高点上难度较大。广东高校如何在网络新媒体空间中旗帜鲜明、主动有效地发出主流意识形态声音,抵制不良信息和观念的入侵蔓延,进而营造积极健康的信息传播环境和舆论生态氛围,这是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难点,同时也是值得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二)新媒体平台运营的机构、队伍、制度、支撑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一是在平台队伍上,高校新媒体运营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健全。尽管目前大部分广东高校已成立校院各级新媒体中心,负责新闻报道、活动宣传、理论推送等工作,但许多高校在新媒体机构建设上仍有待完善。此外,部分高校在新媒体运营队伍建设上同样存在一些不足,相关人员新媒体宣传、新媒体互动、新媒体评论和新媒体引导的能力有待加强。二是在保障支撑上,高校新媒体运营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需要进一步完善。部分高校在新媒体工作上并未出台或实施相关的文件和细则,在新媒体工作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具体举措、主体责任等方面缺乏明确的制度要求和制度约束。各高校在新媒体建设上普遍面临技术瓶颈,在人员和设备上均不同程度缺乏相应的网络新媒体技术,进而影响新媒体运营进展和实效。

(三)新媒体监控监管系统有待进一步加强和优化

一是新媒体的开放性、虚拟性和广泛性使高校新媒体工作面临来自商业化入侵、营销炒作和各种不实信息的挑战。高校附近的一些商家为进行商业活动,借助网络信息化的大潮,利用高校名称创设新媒体社交平台账号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和关注度,通过在新媒体平台上推送商业信息达到宣传营销的目的。更有甚者,一些庸俗、低俗、媚俗的内容以及失实谣言也不时活跃在各大新媒体平台,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二是高校新媒体监控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当前,高校网络监管系统并未完全建立起来,高校相应的网络监管系统处于建立的起步阶段,网络监控系统不完善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亟须解决的一大问题。

(四)新媒体推文内容风格的新鲜感、时代感和代入感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话语体系建构力度不足,话语转换和话语创新能力有待挖掘和加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普遍面临话语不够接地气,少温度,与年轻受众生活圈贴切度、融合度欠佳的困境。如何运用新媒体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话语转化为学生乐意倾听、悉心接受、终身受益的话语表达,并善用、巧用和活用网络话语、生活话语及流行话语,是当下高校运用新媒体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力和实效性的突出难点。二是新媒体推文整体内容及风格的新鲜感、时代感和代入感有待进一步提升和优化。目前高校新媒体推文一方面缺乏与学生的实际利益和现实诉求的挂钩,另一方面信息内容新鲜感和代入感不足,且形式同质化较为严重,难以持续有效地吸引学生关注和阅读。基于此,充分照顾学生的切身利益,并在推文内容和形式上下足功夫,不断提升新鲜感、时代感和代入感,是确保高校新媒体充满生机活力与持续魅力需要着力突破的难题。

三、运用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高校运用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应立足互联网信息新时代,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潮流,充分结合新时期大学生个性特点和实际诉求,善于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与新渠道,从顶层设计、抢占阵地、监控体系、内容风格等四个方面着手,使新媒体思政工作“活起来”“新起来”“暖起来”和“动起来”。

(一)从顶层设计着眼健全机构、完善制度、补齐短板、扩大支撑,推动新媒体思政工作系统化、制度化和常态化

一是健全新媒体机构。在党委统筹、部门联动的大思政格局下,进一步完善校园新媒体联盟建设,形成党委领导下包括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在内的新媒体组织架构,明晰和细化新媒体机构的职能分工和责任清单,构建校院两级纵向联动、职能部门横向协同的立体化新媒体矩阵,形成多维一体、同频共振的工作合力。二是制定出台相应文件。建立健全校园新媒体日常运营、内容建设、权利职责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文件细则,对校内机构组织、个人开设的实名认证的新媒体平台实施备案登记,对责任主体、信息发布、舆情监测预警、奖惩体系等工作进行规范化、统一化管理。三是培育壮大新媒体运营队伍。优化人员结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中开展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媒介素养教育和新媒体技术指导培训,增强新媒体队伍分辨、选择、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舆情判断、舆论引导的水平,培育一批熟悉新媒体语言、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二)从阵地建设出发覆盖媒介账号、创新教育形式、搭建互动平台,推动高校新媒体占领主阵地、抢占话语权、弘扬主旋律

一是有针对性开通各类新媒体社交平台账号,确保主流阵地无死角、全覆盖。充分了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爱好习惯,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各类新媒体社交平台进行全方位、覆盖式开通注册,特别注重在微信、微博、QQ、今日头条等大学生常用频用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上占领思想政治工作阵地。二是创新思政课教育形式,强化引导效果。借助各种网络媒体平台,把新媒体平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起来,借助新技术和新手段推行“微思政课”“微党课”教学,利用新媒体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民主精神的传播。三是搭建互动形式的思想政治交流平台。推动大学生新媒体学习交流和互动沟通平台建设,主动关心学生的言论动态,了解掌握其背后的学习、生活、就业和情感等问题,增设线上互动渠道,通过点赞、评论、回复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回应学生的困惑和诉求,在为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服务保障的同时,发挥重要的育人功能。

(三)从监控监管切入建立应对机制、引导网络舆情、培育意见领袖,提升新媒体思政工作的监管力

一是建立信息获取分析以及处理机制。对高校新媒体监管系统进行升级完善,及时掌握新媒体网络空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针对不正确或不良信息进行跟帖解释或删除,及时引导;对于网上搬弄是非、恶意炒作的内容,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根源,控制事态发展。二是积极主动、及时有效地引导网络舆情。在处理突发危机事件时,为避免网上鱼龙混杂的言论引发社会不稳定,校方要利用新媒体各平台主动出击,及时占领舆论高地,积极主动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通过各种媒介及时发布真实信息,正确引导和弱化负面信息,有效化解突发事件带来的潜在舆情危机。三是培育校园意见领袖。整合思想政治工作各方力量,着力打造一支包括各级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管理和技术人员、学生党员骨干等在内的专兼职结合的“红客”队伍,在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中勇于发声、敢于亮剑,当好网络新媒体空间的守卫者。

(四)从内容风格入手注重利益挂钩、创新话语体系、丰富形式设计,提升新媒体思政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创新力

一是注重利益挂钩。通过新媒体平台实时更新校园新闻、通知、公告等信息,注重发布和开通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现实诉求密切相关的信息内容及相关服务;积极发布大学生重点关注的新闻事件、理论热点和舆论焦点等内容,使校园新媒体网络切实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二是创新话语体系。运用青年学生喜爱并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把握网络新媒体空间的话语规律和使用习惯,多在话语转换和话语创新上下功夫,用富有时代感又生活化的语言传情达理;注重新媒体话语的“新”和“活”,倡导短、实、新,反对大、假、空。三是丰富形式设计。结合大学生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紧跟青年学生关注热点策划话题,充分把握网络流行的文风、用语、图像等表达形式,进行个性化板块创新设计,利用新媒体开发生产既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又有趣味气息的内容信息、文化产品和线上活动,丰富新媒体思政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创新力。

推荐单位:广东政研会

作 者:王 洋 李 红 曹廷伟

企业员工思想动态分析研判机制初探

当前,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日益活跃,人们生活方式、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意识形态的斗争更加激烈。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广东电网)地处广东改革开放和意识形态斗争两个前沿,员工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的多样化更加明显。本课题立足全面强化意识形态的管控,尝试通过指标建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结果应用等方法,探索建立起一套员工思想动态研判机制,帮助各级管理者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员工的思想状态,以期更为科学地开展员工的思想引导和人文关怀工作。

一、员工思想动态分析研判机制的现实困局

当前,国内企业开展思想状态的研究相对比较零散,大部分停留在方法论层面;主要侧重定性的分析,缺乏定量的分析;部分开展实证研究的企业在调查的模型和工具方法上也比较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调研模型比较单一,难以抓住员工思想状况变化的关键点。目前对员工思想动态的分析研判多停留在政治信仰、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等定性评价的方面,对员工思想产生波动的影响因素剖析不深,对影响员工工作表现的职场因素考量较少,指标对员工所处的时间和环境不敏感。

2.调查的指标比较主观,难以评估员工填答的有效性。比如“您认为当前机关干部对‘四个自信’的坚定程度如何”“当面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出现矛盾时,您会怎么做”等题目,容易使员工陷入两难选择,从而出现社会赞许效应。

3.数据采集的方式缺乏灵活性,难以整体把握员工思想状况变化的规律。采用填报员工思想动态简报、团体座谈、个体访谈和小范围的内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信息,其及时性、完整性受到一定限制。

4.数据分析方法比较简单,难以丰富员工思想动态调研的运用价值。以往的基本上采用横向对比分析,由于指标不敏感,缺乏关联性深度分析和纵向对比分析的意义,导致在结果应用上未能充分产生应有价值。

5.调查结果的时效性不强,难以实际运用。大部分以年度为单位,且抓取的指标多以定性指标为主,不能及时反馈员工思想状况变化的异常信息,难以实现思想状况调查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价值。

二、员工思想动态分析研判机制的总体构思

(一)研究思路

关注员工思想状况在企业发展中的影响作用,通过设计量化灵敏的员工思想动态模型、应用高效迅速的数据采集工具、开展科学系统的数据分析、实施针对性的结果应用等,形成兼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员工思想动态分析研判机制。

(二)基本原则

价值导向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及早发现员工的异常情况并进行正向引导。

简便实效原则。着眼于企业实际情况,以应用为导向,聚焦重点问题、抓住关键指标。问卷设计做到简短有效,调查实施做到方便快捷,结果反馈做到迅速清晰。

量化可行原则。以科学的知识理论为基础,在资料收集、问卷设计、数据分析及调查执行过程都遵循相关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与原则,以量化为主,做到指标清晰可评估。

多元来源原则。坚持多元度数据综合研判,避免单一数据来源带来的片面性和随机性。

动态监测原则。精选对员工工作、生活影响大且对时间、环境变化反应灵敏的动态思想指标,坚持季度监测,年度综合评价的方式推行实施。

(三)机制框架

员工思想动态研判机制设计,由指标体系、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结果应用四个部分组成,具有“四位一体、二元多维、动态更新”的特点。其四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内容及机制框架图详见图1。

指标模型。采用他评与自评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感受与行为结合、时效性与灵敏性结合的方式构建。

数据采集。在对象上,采用二元对象,即支部书记、员工;在时间上,以季度为单位;在手段上,采用网络化,通过手机和电脑填写;在组织上,实施扁平化施测流程。

数据分析。监控季度状态、关注年度趋势。

管理增效。定期监控,辅助生产经营;及时预警,完善危机干预;提供工具,强化意识形态管控。

图 1 员工思想动态研判机制

三、建立员工思想动态测评的指标体系

(一)指标设计的维度

充分考虑工作场所影响员工思想状态的因素,抓住员工的关键感受和行为指标,从心理状态、工作状况、生活情况、党建情况四个方面,构建起广东电网员工思想动态测评指标体系,具体详见图 2。

图 2 广东电网员工思想动态测评指标体系

(二)指标设计的方法

1 . 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从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系统建构,同时设计支部书记他评和员工自评的指标模型。

该设计可以有效避免单一数据来源的片面性和随机性,打破以往思想政治研究、试点调查员工自评、各级党支部季度填报的单维数据来源模式。通过系统的问卷设计和数据分析,一方面,在两个指标系统在部分相同维度的指标上两方相互印证,增强调查的信度,共同反映员工思想动态变化趋势。另一方面,书记他评问卷侧重组织稳定性信息的收集,员工自评问卷侧重员工职业身心感受、个人生活状况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收集,从而使公司能够迅速全面地掌握支部员工思想状况的变化。

2 . 行为与感受相结合。在指标的选择上,以行为与感受相结合为原则,在感受指标之外引入大量的客观指标,构建员工思想行为二维模型,保障收集到的数据的信度。

员工的思想状态是属于意识领域,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在问卷填答和书记的日常观察中,都难以确保所收集到的员工口述或者选填思想层面的信息真实性。因此,机制的指标在建构上不同于以往调查主要收集员工的所思所想的感受类的信息,更多地引入客观的行为指标,特别是在书记他评的问卷中。所思结合员工的所为,特别是职场行为,更加准确地研判当前员工思想动态,掌握思想和职场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后期预判员工行为,辅助生产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案例 1 :充分考虑数据收集的真实性

在第一版的他评问卷中我们运用到一些指标如 “对于党的方针、政策、党建热点(例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您所在支部的党员持何看法”“您所在支部的党员对政治理想是如何看待的” 这些指标虽然看起来能够体现员工的思想动态,但是从测评的结果看,绝大部分支部书记都选择正向作答,且很难考量书记作答的真实性,书记也很难保证自己填答的准备性。故在后续的问卷修订中去掉了大量的类似指标。另一方面更多地引入相对清晰可评估的行为指标,如“最近的一个季度中,您所在支部获得个人荣誉的有多少人”“最近的一个季度中,您所在支部新增党员 人”“最近一个季度以来,您所在支部因工作任务繁重或完成工作较为困难的员工 人”“在最近的一个季度中,您所在支部的员工住院有 人”等,这些行为指标一方面真实性可考,不容易受主观评价影响,不容易被遮掩,同时通过行为指标的变化可以真实地反映员工的思想动态变化带来的员工工作生活上的客观变化,对优化管理、做好员工思想工作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3 .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问卷指标的设计上坚持以量化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做到指标描述的清晰可评估,员工及支部书记填答方便,以保证调查工作的可行性。

4 . 时效性与灵敏性相结合。在指标选用上以灵敏反应为第一准则,充分考虑时间和环境因素变化对员工思想动态的影响,保证机制季度滚动的可行性,确保报告数据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保留和选用灵敏度高的行为和感受指标,一方面可以在季度滚动中迅速反映出每个时间节点员工思想状况的变化,方便组织针对变化采取措施;另一方面去掉大量的不灵敏指标也有助于问卷篇幅的减少,减少填答者疲劳和抵抗情绪,保障多次填答的可行性。如第一版问卷中“您所在的党支部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您所在的支部大多数员工对自己的薪酬感到满意”等指标。

四、调查采集反映员工思想动态的相关数据

广东电网有员工 10 万余人,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如何迅速、准确地抓取到反映员工思想状态的数据,是机制模式中的又一重要环节。

(一)二元数据采集对象

选择从支部和员工抽样两个维度进行数据采集,尽可能地兼顾数据采集的快速性和全面性。

采集对象一:基层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是基层党支部这个最小党组织单元的“灵魂”和“掌舵者”,有责任也最了解所管理党员和员工的思想情况。通过研发设计《支部他评思想动态反馈问卷》,让支部书记定期填答所在支部员工的思想状况,能够使公司党委迅速掌握支部员工思想状况的变化。

采集对象二:试点支部员工。按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分粤东、粤西、粤北、珠三角地区,按各二级单位的工作领域等因素进行系统抽样,每次抽取 10% 的员工参与调查,匿名填写《员工思想动态季度自评问卷》,了解员工对自我状态的评价情况。

(二)多维的时间采集点

以季度为时间点,较之传统的年度调查,增加更多的时间采集点。通过季度调查获得员工的多个时间点思想状况数据,统合季度的数据得到年度的评估数据。通过每年、每季度的数据收集,形成广东电网员工思想状况动态数据库,为后续及时预警、辅助安全生产提供数据支撑。

(三)扁平化的数据采集流程

由省公司统一分布测评信息,支部书记和基层员工直接测评,数据和结果直接反馈至省公司。较之以往的层层上报流程,通过扁平化的测评组织,一方面在不增加各级党建工作量的基础上快速收集到第一手信息,另一方面减少中间环节过多引起数据失真和数据错漏,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四)网络化的数据采集工具

通过在线端调查,将问卷上线到第三方的服务器上,书记和员工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直接填答。网络化数据采集方便环保,利于数据的快速回收,同时也提高后续数据整理分析的效率,建立统一存取的数据库。另外,网络化也有利于实施员工匿名作答,提高作答的真实性。

五、定期分析研判员工的思想动态

(一)季度分析研判

运用各类数学方式,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得到季度报告。季度报告对员工的整体情况和细分领域的具体情况进行呈现。

调查的指标按评定性定量角度划分,分为可量化指标和不可量化指标两类。量化指标的分析使用社会统计学方法,主要使用SPSS、Excel 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加权计分、均值比较、交叉表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不可量化指标如:压力源、辞职原因、所加入的党派信息等,这些指标只能进行频次统计。他评问卷中的30 道题,有 3 题为不可量化指标,剩余 27 题为量化指标。自评问卷中 27 道题,其中 1 道题为不可量化指标。

图 3 数据分析流程

在季度分析中,他评和自评问卷通过分析各得到的整体总分,总分越高,代表支部或员工的状态越好;反之,得分越低,状态越差。自评问卷的量化指标,每题权重分 4 分,题目原始计分 6 点计分,原始分超过 4 开始扣分,步长为员工每题得到的权重分相加为最终个人得分,所以员工的平均分为公司总体得分。他评问卷量化指标分为权重指标和加分指标,权重指标每题权重分 4 分,题目原始计分为 10 点、12 点计分,原始分超过 5 开始扣权重分,原始分每增加 1 分,扣权重分 1 分,扣完 4 分为止。权重指标的得分和加分指标的得分综合为支部的整体得分。

图 4 部分数据分析结果展示

(二)年度分析研判

统合季度数据,形成较为精准的年度调查数据。年度数据将从整体上把握员工思想行为的变化趋势,并积累多次滚动测试,形成广东电网员工思想行为动态的常模,为未来把握员工思想行为变化规律、异常情况及时预警提供大量的数据基础。

六、注重员工思想动态分析研判结果的应用

(一)定期监控,辅助生产经营

通过季度、年度的分析研判,形成员工思想动态报告。报告以简洁明了为原则,通过简练清晰的反馈报告模板,快速反馈调查的整体结果,定期上报公司管理层,为公司领导定期了解掌握趋向性和群体性员工思想动态提供参考,为公司经营生产、管理优化提供数据参考。

(二)及时预警,完善危机干预

通过多渠道的员工思想波动、矛盾困扰和利益诉求的动态搜集、汇总和分析机制,在把握员工整体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关注员工思想状况四大领域(党建状况、心理状态、工作状况、生活行为)的具体情况,对出现的个性化的矛盾问题和风险倾向问题,及时预警,协同省公司和直属单位的管理及关爱资源,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做到有反映有反馈,从而在员工思想状态正向引领、防控危机事件上抢占先机,保障公司稳定发展,并保障员工后续填答的积极性。

案例2:配套建立公司危机干预预案

配合思想动态研判机制的结果应用,针对员工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建立反应和处理机制,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更好地帮助员工渡过心理难关,加强公司员工心理危机应对能力。

预案从“适用范围、工作原则、风险与资源分析、职责、心理危机分类、各类干预阶段、干预实施、后期处理”等方面阐述具体的流程和方法,帮助危机产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响应。

(三)提供工具,强化意识形态管控

通过支部书记的测评,在做到有效监测员工思想状况动态变化的同时,也为支部书记了解员工思想动态提供工具,帮助支部书记养成定期掌握员工状况的习惯。这有助于真正发挥基层党支部书记在党建工作中的担当作用,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帮助基层党组织发挥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

案例3:员工压力管理

2017年6月23日开展了第一版支部书记他评问卷的探索性测试。2720位党支部书记参与了线上调查,通过描述统计、频次分析、交叉表统计、均值比较、多重响应等统计手段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对支部书记的调查发现,广东电网第二季度员工整体思想状态平稳,员工个人心理状态较好,但仍有部分员工压力较大。调查数据显示,有 51.7% 的党支部书记认为员工面临压力较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员工主要的工作压力来源于:工作量大(89.5%)、绩效考核(54.1%)以及个人能力不足(42.7%)等,在生活压力源方面,员工的生活压力来源于:子女教育(70.3%)、住房(64.6%)以及日常经济开销(64.6%)等。对此,深化员工思想工作可关注员工的压力管理工作,从工作和生活两方面入手针对性帮助员工缓解压力。工作方面,加强工作安排的计划性和合理性,优化绩效考核体系,并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帮助员工提供个人能力,减少绩效考核的压力,更好地掌握工作的节奏;生活方面提供更多的针对性资源,如政策帮扶,亲子教育知识、理财知识培训等,帮助员工解决后顾之忧,避免因压力大带来的员工思想上的波动,引发不必要的工作误差。

下一步,广东电网公司将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优化机制模式,重点推动机制应用,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公司意识形态管控工作,增强员工思想动态监控和引导的科学化水平。同时,加大研发力度,探索建立信息化自助化动态调查预警系统实现动态监测和综合测评工作,开发系统的实时警报功能,对极端情况实时预警,增强干预的及时性。

推荐单位:中国电力政研会

作 者:覃桂平 陆莹莹 丁 帆

国有企业典型宣传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典型宣传历来是我党重要的工作方法,也是国有企业独特的政治优势之一。先进典型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中原油田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在典型发现、培养、宣传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尝试,涌现出全国劳模 6 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0 人、省部级劳模 118 人,1 人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央企楷模,12 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0 人被评为省市道德模范,形成了群星璀璨、好人辈出的“中原现象”。

一、搭建平台发现典型

发现典型是做好典型宣传的前提。中原油田坚持从日常工作抓起,着力筑牢典型选树工作根基,通过不断深入挖掘群众身边的“草根明星”,使岗位有“小”典型、单位有“大”典型、系统有“亮”典型,形成了典型层层递进的宝塔形结构。

(一)通过推荐劳模评选典型

注重发挥劳动模范“领跑者”的作用,制定具体评选标准和操作流程,采取逐级评选、逐级推荐的方式,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干部员工评选为劳动模范。40多年来,中原油田先后组织了油田劳模评选33届、评选劳模4638名。全国劳模余世顺被誉为石油战线的“老黄牛”,通过大力宣传余世顺等劳模的先进事迹,中原油田唱响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旋律,激发了干部员工争做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劳动者的热情。

(二)通过技能竞赛选拔典型

以技能竞赛为展示平台,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比赛等活动,在比学赶帮超中找尖子、挑苗子,优选参加上级技能竞赛。近年来,中原油田在各类省部级技术比赛中取得了72金、63银、65铜的优异成绩,涌现出卢建强、陈刚等先进典型。坚持开展重大课题攻关、创新创效项目评比等活动,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发现带头人、领头雁,涌现出都亚军、岳为等先进典型。卢建强扎根一线23年,获得国家专利93项,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石油石化行业高技能领军人物,先后获得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他荣获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成为近6年来石油石化系统唯一获此殊荣者。

(三)通过文明创建挖掘典型

中原油田注重以精神文明建设“六大工程”为依托,积极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感动油田”年度人物、职业道德建设“双十佳”“十大杰出青年”等评选中选典型、树导向。“感动油田”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每两年组织一次,先后评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各类典型50名。“感动油田”年度人物杨明锋,29年如一日关心照顾意外离世工友的母亲,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媒体都报道了他一诺千金、无私付出的感人事迹。2014年,杨明锋被评为“中央企业优秀志愿者”“河南好人”,2016年10月,杨明锋入选“中国好人榜”。

(四)通过重大主题活动发现典型

坚持把开展重大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发现先进典型的重要途径,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员敬业行动等重大主题活动中,选拔了邵均克、陈平文等先进典型。陈平文是中国石化进驻非洲加纳天然气处理厂的第一个女性技术服务代表,她主动请缨,三进加纳,在遥远的非洲打响了“中原气服”品牌。2015 年,正值“全民敬业行动”广泛开展之际,油田将陈平文等10 个先进人物评选为敬业典型,广泛宣传他们的模范事迹,激发了员工敬业、精业、乐业的工作热情和勇争第一的坚定信念。2017年5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华人世界》栏目对陈平文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展示了石化员工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的积极贡献。

二、创造条件培养典型

先进典型的持续培养是做好典型宣传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热情关心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的工作、学习、生活,为他们的健康和幸福、为他们更好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中原油田坚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典型特点,为每个典型量体裁衣,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为典型成长定好调、把好关,促进了各类典型在工作上取得新成绩、业务迈上新台阶、思想跟上新境界。

(一)物质精神双激励

建立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典型激励机制,从政治、工作、生活上关心典型及其亲属,为他们的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让先进典型既得荣誉又得实惠。通过适时走访、座谈慰问等多种形式,了解先进典型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除困扰。邵均克被确立为油田重点典型后,个别人传播风言风语给她带来很大的压力。油田及时对有关传言进行澄清,同时安排专人与邵均克交流思想,帮助她缓解心理压力,引导她正确对待。油田坚持将先进典型作为节日慰问重点对象,每年到先进典型家中走访慰问,春节、五一劳动节等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邀请先进典型出席,使先进典型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爱护。80后青年知识分子周敬,无怨无悔扎根科研一线,刻苦钻研,为文南油田持续稳产作出了积极贡献。油田先后授予她优秀共产党员、十大敬业模范、十大杰出劳模、“感动油田”年度人物等多项荣誉,并提拔她为厂地质研究所副所长。2016 年,她当选为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二)关键岗位压重担

坚持给典型交任务、提要求、压担子,让典型知道应该干什么、怎么干,明确努力方向。先进典型宋保健,1999 年首次带队出征外部市场,当年创利即为海外市场之首,油田给他安排了更重的工作任务,使他从平台经理逐步成长为海外事业领军人物。他本人先后获得河南省劳动模范、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感动石化”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油田采油技术首席技师李红星扎根一线,大搞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先后取得创新成果奖 40 多项,获得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五一劳动奖章、集团公司岗位练兵标兵等荣誉。油田安排他参加采油高级技师培训教材、技能鉴定操作题库等编修工作,聘任为集团公司采油工技能竞赛教练员。2017 年 5 月,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三)搭建平台促成长

把与先进典型“结对”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为他们成长提供平台、助力加油,增强了先进典型的获得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继续保持领跑激情、发挥领跑效应。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有意让典型“领衔主演”、展示才华,支持典型冠名成立工作室 126 个,带领员工围绕生产技术“瓶颈”开展攻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中央企业技术能手都亚军,带领他的工作室积极开展以“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设”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活动,每年取得国家专利10项以上、局级创新成果20项以上,解决现场技术难题50余项,创造效益2000多万元,为油田“战寒冬、求生存、谋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提升素质补短板

密切关注先进典型的成长历程,从典型的弱项入手,帮助、扶持典型从“单项”逐步走向“全能”,赋予典型更加长久的生命力。被誉为“残疾人的好妈妈”的邵均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先后多次对她进行了报道,她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五好”共产党员、“感动中原”年度人物。油田在授予荣誉的同时,也给她安排了工作任务,促使她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本领,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她所管理的华苑公司也发展成为河南省最大的残疾人福利企业。

(五)联合推介拓影响

积极通过集团公司、河南省及社会媒体等多种渠道,向上、向外推举典型,促进了典型提档升级。在对邵均克的宣传中,油田多次向集团公司、河南省有关部门汇报工作,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2008年4月,河南省委作出《关于在全省开展向邵均克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同年5月,集团公司党组也下发了向她学习的决定。2010年,邵均克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2012年,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除向集团公司、国资委推荐“感动石化人物”“央企道德模范”等候选人外,她还积极与濮阳市联合选树先进典型,油田许多典型获评“感动濮阳人物”“龙乡道德模范”,扩大了典型的影响力。

三、创新载体宣传典型

深入挖掘典型的本质内涵,多角度、多侧面地总结提炼典型的精神,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内外并举、各方联动,增强了先进典型的感染力和带动力。

(一)各类会议讲典型

大力开展典型事迹报告会、演讲会、道德讲堂等活动,采取“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育身边人”的形式,展示典型的感人事迹和可贵精神。油田员工宋丽萍热心公益事业,先后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央企业道德模范、全国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央企楷模等荣誉称号。油田组织宋丽萍事迹报告团,在各单位巡讲30 余场。宋丽萍志愿服务队队员许如良曾经是一名癌症患者,他回顾了自己从受助对象转变成志愿者的心路历程,饱含真情地讲述了宋丽萍的动人事迹,感染了每一位观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志愿服务。利用举办各种会议、大型主题活动契机,邀请外部媒体集中宣传,形成冲击力强、影响力大的立体化宣传效应。2017 年4 月,集团公司“公众开放日”启动仪式在油田举办。油田安排宋丽萍、都亚军等典型分组带领公众代表参加“智慧课堂”的游戏互动环节,使他们保持了充分的“曝光率”,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组织前来采访的 29 家媒体召开见面会,推介宋丽萍、卢建强、杨明锋等先进典型,集中展示油田典型风采,工人日报、环球网、大河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进一步提升了油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文艺创作演典型

组织以先进典型为原型开展文艺创作,利用戏曲、快板书、诗朗诵、微电影等形式进行宣传,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典型风采。在“残疾人的好妈妈”邵均克的宣传中,编排大型现代豫剧《情暖中原》,在油田连续演出30余场,并进京连演3场,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播出,收到较好宣传效果。“感动油田”人物、油田老领导李允子,退休后省吃俭用资助湘西贫困学子、义务为各单位进行油田创业史教育。油田与地方艺术团体沟通,组织创作以李允子为原型的沪剧《塔之恋》,受到观众广泛好评。

(三)多种媒体写典型

坚持报纸、电视、网络、微博、微信五轮驱动,开设专题专栏,展示草根明星,形成了典型选树长流水、不断线的良好态势。对重大典型,报纸电视及时采写重头稿件、制作专题片,集中同步推出相关报道,油田微博、微信也多次采取“文字+图片+视频”的网络直播等方式“全程跟拍”,立体化进行宣传,打出了典型宣传的“组合拳”。密切同外部媒体联系,积极组织对外投稿、为外部媒体提供新闻素材。天然气产销厂员工李运法,35年不离不弃,悉心照顾患病妻子,并背起妻子闯市场,2017年他被评为“感动油田”年度人物。他的感人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播发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四、中原油田先进典型宣传工作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深入分析中原油田先进典型层出不穷的原因,对抓好国有企业的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工作有很强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一)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是典型选树成功的现实土壤

中原油田 42 年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艰苦创业史,也是一部改革创新史。在东濮老区的开发建设中,干部员工不畏艰辛,精益求精,涌现出了余世顺、王中华、李勤英等先进典型;在建设普光气田的过程中,干部员工迎难而上,求实创新,开展重大专项攻关,培育关键技术,涌现出曾大乾、曹英斌等先进典型;在内蒙古探区,干部员工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精心部署的拐参 1 井取得了重大勘探发现,涌现出了陈清棠、孙宜建等先进典型;在开拓外部市场中,坚持不畏艰难,奋勇争先,涌现出了宋保健、陈平文等先进典型。这些典型产生于油田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又进一步激励带动干部员工,推动了油田的改革发展实践。

(二)企业文化的滋养熏陶是典型选树成功的人文根源

中原油田是我国石油工业会战体制下形成的最后一个油田,中原石油人的成长离不开中原文化、石油石化文化的滋养与熏陶。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赋予了人们以人为本、以国为重、以德为先的厚重底蕴,孕育了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崇德向善、勤俭奉献的思想品格。我国石油工业在长期发展中,培育了石油精神、铁人精神和“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优良传统,造就了石油人胸怀大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和令行禁止、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中原石油文化”由中原文化与石油石化文化相互涵养、相互交融而成,“创业创新创效”的理念里蕴藏着自强不息、勇于担当、敢打必胜的精神特质,奠定了先进典型涌现成长的思想文化根基。

(三)严格规范的工作标准是典型选树成功的重要条件

多年来,油田认真落实“三贴近”原则,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开展全面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先进典型事迹和精神,将群众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信服不信服作为选树典型的重要标准,全面了解群众意见,保证了先进典型树得起、立得住。坚持把典型选树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长期培养,新老结合,在总结宣传老典型新经验、新做法的同时,发现和选树新典型,建立起典型梯队,保证了先进典型树得牢、立得久。坚持紧贴时代要求选树典型,将体现时代精神、展示时代风貌的典型选拔出来,深入挖掘典型的时代契合点、闪光点,保证了先进典型叫得响、传得远。

(四)整体联动的运行机制是典型选树成功的有力保障

在典型选树宣传的过程中,中原油田充分发挥党办、组织、宣传、工会、团委及各业务部门在组织报道、阵地建设、群众参与等方面的作用,着力构建“大宣传”格局。按照党员干部典型由组织部门牵头、精神文明典型由宣传部门牵头、劳模典型由工会牵头、青年典型由团委部门牵头、技能人才典型由人力资源部门牵头的思路,明确职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整体联动。对于确定为重点宣传对象的典型,由各相关部门和新闻单位一起,集中优势力量,合力攻坚,全面总结典型的感人事迹,深入提炼典型的精神特质,对先进典型进行准确定位,制定详细的宣传报道方案,拿出具体的宣传措施。在宣传报道的过程中,坚持统一口径、集中发声、持续推出,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

推荐单位:中国石化政研会

作 者:陈 刚 丁学成 李 冕

深化改革过程中职工思想状况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推动国企国资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备受党中央重视。省委省政府更是将国企国资改革作为决定山西转型前途的关键一招。随着“1+N”“四梁八柱”新体制政策的构建完善,国企国资改革从顶层设计阶段全面进入施工高峰期、落实攻坚期。晋煤集团紧跟时代步伐,着力推进以改革为核心驱动力的二次转型。改革过程中,我们经过深入调研、准确把握职工思想脉搏,及时分析研判新形势下职工心理预期所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引导职工认清改革形势、提高思想认识、笃定改革信心、咬定改革目标、凝聚改革合力,为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改革部署落实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一、职工改革过程中思想状况的具体表现

《晋煤集团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一经出台,广大职工就将这个改革方案认定为晋煤集团今后一段时期内全面深化改革的宣言书、路线图。面对这份宣言书,不同职工思想认识不同,出发点不同,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亦不同。

(一)改革中期待稳稳的获得感

多数职工认为企业改革发展与职工生活有“唇齿相依”的关系,此次改革更为理性化,不以规模论英雄,通过考核“指挥棒”,引导推动企业从规模增长思维转为价值增长思维,从经营多元化惯性思维转为聚焦主业、突出主业思维,注重提高资源整合、配置的效率能力,更加注重效率效益。同时,对企业改革实效充满信心,更加期待在企业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进程中,个人的切身利益都能够实现好、发展好,期待稳稳的获得感。

(二)改革中期许更多的归属感

在人力资源改革中,多数职工看到,企业坚守“不欠薪、不欠保、不让一名职工下岗”的民生底线,精心制定矿井关闭退出、人员转岗分流方案,严格执行“三定”方案,根据岗位定薪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保证企业在改革转型中瘦身健体、轻装上阵,这些让职工深刻感受到了企业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感受到了企业对职工的尊重和肯定,对企业“一切为了企业发展、一切为了职工利益”的办企宗旨更加认同,对晋煤未来的发展更加关注,凝聚力和归属感正是在这份关注中不断增强。

(三)改革中面临混改的忐忑感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国资改革中的一项关键举措。通过调查,56.8%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促进经营体制转变、集聚社会资本、分散国有资本投资风险、提高资本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对国有企业引入社会资本,实行关键岗位的经营管理人员、技术核心人员和普通职工直接持股或以某种方式间接持股表示认同,这些方式能够使资本持有者和劳动者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利于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尤其是开展的职工持股试点,职工表示非常支持,认为有了股权激励,才能留住企业核心人才、中坚力量,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凝聚力。另外,18.9%的调查者对混合持股、民营资本参股、个人持股等改革会不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会不会影响和削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有疑虑和担忧,内心感到忐忑不安。

图1 职工对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认识占比

(四)改革中期待新挑战带来的成就感

面对矿井关停和转岗分流,部分职工愿意主动转岗到新岗位或新建单位,学习新技能、尝试新工作、适应新环境,不固执于目前的岗位,有“走出去”“跳起来摘桃子”挑战新岗位的心理,希望通过掌握新技能、完成新任务获得工作成就感。他们认为,企业已经给了老矿职工转岗分流很多优惠政策,尤其在招聘方面,首先“优先”老矿职工,关键时刻感受到了企业大家庭的温暖。还有职工认为,社会化改革后分离主体单位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收入、待遇、个人素质等方面会有提升,内心比较期待改革快速推进。赵庄煤业选煤厂推行“一人多岗、一专多能”改革。牛某是该厂综合室的一名职员,在处理日常办公室事务、主管技能鉴定和通信报道等多项事宜的同时,她还干起了皮带司机、司磅员、采制样工、拣杂工等多个洗选岗位。在被问到对于改革的感受时,她说:“我在司磅员岗位工作后,对数字的敏感度明显提高了,对其他工作更严谨细致。现在学会的技能多了,心里满满都是成就感。”

(五)改革中面对转岗分流的危机感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干部职工对于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转岗分流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本质、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化,他们将被转岗、被分离与甩包袱联系起来,潜意识中总认为转岗分流是件丢人的事情,担心到新单位没有好的岗位,担心新岗位新技能不能胜任,担心别人认为转岗分流是因为自己水平低、能力差,对于转岗分流感到非常担忧。同时,还有少数职工仍存在“机关优于基层,二线优于一线”的择业观。尤其是从二线、三线单位分流到一线的职工对岗位于心不甘、于情不愿,内心充满危机感,对依法依规、公开公正、规范操作的关注度高。企业为此加大了在宣传引导广大职工方面的力度和深度。调查表明,经过企业积极干预,59.4% 的职工能够对企业改革措施引起的心理波动进行自我调节,仅有 9.1% 的职工调节起来比较困难。

图 2 对企业改革措施引起的心理波动,职工能否合理调整的情况

(六)改革力度不宜过大的稳妥感

对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广大职工都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但同时也更关心关注各项改革措施推进落实的时间节点、改革力度和具体政策等,期待在雷厉风行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能够科学地把改革的力度与职工可承受程度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改革稳妥有序高效推进,确保企业整体利益与职工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

经调查显示,45.6%的职工认为此次改革的力度大,这部分职工中特别是技能型职工都有“一岗定终身”的念头,感觉自己在一个领域、一个单位干熟了,人际关系、生活圈子都已形成,换个地方好似“外来户插足”,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最主要是新单位原有的圈子怕难融入。尤其是管理岗位的职工更担心位子不保,不愿意挪地方调岗。即使勉强服从了,心里也难过这道坎,求安求稳的心态比较突出。

图3 职工对企业改革力度的评价

二、深化改革过程中职工的思想特征

分析上述职工的种种表现,不难看出,面对多项改革措施办法的相继出台,各种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逐渐显现,职工观念、思想和心态表现得比过去更为多样化。

(一)用大局的视角观大势,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更趋理性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增速趋稳回升的迹象逐步显现,广大职工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判断倍感鼓舞,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认为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广大职工对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深化国企改革等重点工作高度关注,他们了解到国家对能源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落后产能逐渐退出、产能过剩逐步缓解的积极影响下,市场回暖向好,煤炭价格趋于理性,企业外部环境得到有效优化,由此看到了晋煤发展的希望所在,信心倍增。

(二)用发展的眼光看未来,对深化改革的政策方针、措施方法高度关注

2017年,山西省委确立了聚焦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和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三大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山西发展的时代坐标、前进方向和战略重点。大多数干部职工感受到这次改革的紧迫感和艰巨性。认为这次改革重视度之高、力度之大、动作之快,在山西省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国企改革的通盘考虑、长远谋划、精准施策的清晰思考和背水一战、真刀实枪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职工们尤其是对山西省委提出并实施的“一个指引、两手硬”思路充满了希望,认为其把握了正确方向,抓住了主要矛盾。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职工们更加主动了解改革的具体要求,关心改革为企业发展带来哪些政策机遇,关注阻碍企业改革的焦点和难点。同时,大多数职工表示,要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对一些长期困扰改革发展的问题,要剖析至深,切重要害,找出自身存在的与改革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破除一切阻碍国企国资改革的旧的思想观念、旧的行为方式、旧的政策措施。

(三)用参与者的心态支持改革,对企业以改革为核心驱动的二次转型拥护认同

随着形势任务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宣传力度的加大,广大职工已经建立了理性、合理的心理预期,能够用参与者的心态支持改革,对企业以改革为核心驱动的二次转型表示拥护认同。调查问卷显示,晋煤集团改革总体方案及各项配套制度实施后,63.4% 的被调查者对改革充满信心,23.7% 的被调查者对改革比较担忧,说明大家对企业改革高度关注和支持。

图4 职工对企业改革预期情况

当然,也有少数职工对改革的艰巨性和困难有畏难情绪,认为山西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中部欠发达省份,面临着破解“资源型经济困局”的重大课题,国有经济还存在着发展粗放、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创新不够等诸多问题,国企国资改革是零碎性、浅表性、短期性的,对改革效果的预计不很乐观。

三、积极探索职工心理引导的实践

面对改革给广大职工思想上带来的冲击,晋煤集团坚持在深化改革中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相关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吃透政策精神的基础上,就新政策对各层次人员、各个群体的影响程度进行预判,对职工思想情绪反应进行评估,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研究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一)坚持夯实传统基础与运用新兴手段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着力把握好“想什么”的问题

加强思想信息收集分析网络建设,把脉职工思想脉搏。进一步健全和发挥企业三级职工思想信息网络作用,各子分公司每周召开舆情分析会,每旬召开职工思想状况通报会,每月向集团报送职工思想动态报告。晋煤集团政研会对报送上来的职工思想动态进行分析处理,并及时向集团领导和相关部门反馈。晋煤集团政研会、工会、团委以及基层政研会经常性地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职工思想动态专项调查分析,形成了《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国企党组织的政治责任》《企业改革过程中职工思想动态分析与引导》等实践研究成果,为针对性开展工作提供了客观依据。

关注网络新领域,创新工作新载体。关注网络舆情、贴吧跟帖、微信朋友圈等,注重运用“大数据”分析的理念和手段,及时分析、精准把握“想什么”。发挥新媒体优势,开展“网上心田”建设,通过在网上与受众互动沟通交流和心理咨询,解决职工思想认识和心理问题,使负面情绪及时得以疏导。建立完善领导信箱、QQ 群,开设微信、微博等平台,畅通基层诉求表达渠道,倾听职工呼声,解决实际困难。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对于网上发现问题及时交流引导,网下集中力量解决,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结合。

(二)坚持全面宣传贯彻与精准引导相结合,提高广大职工的思考力,着力引导好“怎么看”的问题

深入开展形势宣传,引导“理性看”。开办“全面谋篇布局 全力深化改革 亲力亲为抓改革”“大道至简 行稳致远”“市场前沿”“形势怎么看 我们怎么办”等专题栏目,及时编发《形势任务简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家、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措施,宣传关于煤炭市场规律的解读。基层各单位开通官方微信,设立微网站,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对本单位制定的实施方案、细则以改革进展进行跟踪报道,对在改革过程中舍小家、为大家,全力配合企业改革工作勇于担当、爱岗敬业的职工进行宣传,解决了点多面广、信息传递不及时的客观难题,也架起了与职工群众互动交流的平台。

深入开展成就宣传,引导“提信心”。围绕“市场化取向、竞争力目标、专业化重组、股份制改造、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监管”和“在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瘦身健体、固本培元、提质增效”改革目标,集中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通过专题片、专题栏目、专题采访的形式,大力宣传在企业转型发展、产业联动、重点项目建设、创新驱动、深化改革等方面的工作成就和阶段性进展,讲好“晋煤故事”,传播“晋煤声音”,塑造“晋煤形象”,增强顺势而为、逆势而行的行动自觉,创优企业改革发展环境。

(三)坚持培养科学思维与具体引导教育相结合,提高人们思考问题的鉴别力,着力解决好“怎么办”的问题。

1.深入做好宣传教育引导。晋煤集团坚持形势任务宣讲常态化,谋求思想认识“最大公约数”。组建晋煤集团形势任务教育专题宣讲团,开展以“打赢改革攻坚战、争当转型排头兵”为主题的基层巡回宣讲,引导广大职工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局,看长远,看趋势,看变化,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2.破立结合,强化舆论导向。“晋煤集团学理论小组”从增强学习宣传的理论深度、实践力度、情感温度着手,及时掌握并深刻剖析改革过程中企业职工思想认识的苗头和倾向问题,针对性组织和推出《为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发展奋力鼓与呼》《“六问”反思 助燃改革新动力》《莫让“本领恐慌”阻碍改革步伐》等系列言论文章,坚持把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办国有企业、办成什么样的国有企业、怎样办好国有企业”“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发展干什么、怎么干、怎么赚”等问题的科学认知上来。引导广大职工认清企业面临的改革形势,坚定改革的信心、凝聚改革的共识、增强改革的勇气,增进了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3.注重发挥宣传阵地作用。坚持将板报、宣传栏、广播、电视、报纸、电子显示屏等传统阵地与微信、QQ群、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兴平台相结合,及时传达中央决策、省委省政府部署,全面宣传企业形势任务,把握增强忧患意识与提振发展信心的平衡点,增强舆论引导力。坚持针对职工群众思想新特点和阅读新习惯,结合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开展“微课堂”式的分众传播、差异传播和互动传播,对《晋煤集团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进行深入解读、细化解读,将企业改革目标讲清楚、讲明白,让职工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推荐单位:山西省政研会

作 者:张虎龙 潘建锋 宋 薇

关于企业文化对决战脱贫攻坚的作用——基于国家开发银行扶贫金融专员践行 开行文化的实证研究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发挥好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开行”)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主动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积极响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第一时间成立扶贫金融事业部,向832个国家级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所在的174个地、市、州派驻了183名扶贫金融专员(简称“扶贫专员”),专门从事扶贫开发工作。这是开行“融资、融智、融制”服务脱贫攻坚的重大创新举措。

为深入了解开行文化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开行扶贫金融事业部综合业务局组织开展了“企业文化对决战脱贫攻坚的作用”的课题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对发挥好开行文化在决战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意见建议。

一、开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一)企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的智慧。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建立和培育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群体文化,是企业内部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的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文化与党的建设交叉互补、密不可分、共同发展。党的建设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武装与思想政治基础,而企业文化建设能够进一步丰富党的建设,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充分结合,有助于党建工作真正扎根企业、融入员工,二者目标统一、方向一致。

(二)开行文化的产生历程

文化源于实践。开行文化的产生是由其性质、职能与使命决定的。多年来,开行积极开展开发性金融实践,主动作为,孕育并积淀出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根本的开行文化。开行从 1994 年成立后集中资金支持“两基一支”重点项目建设、破解经济发展瓶颈制约,到 1998 年后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从探索联结“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银政合作开发性金融发展之路,到成功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定位,每一项决策部署、每一次改革创新、每一次进步升华都留下了开行文化的印记。在这长期的改革发展中,开行每项业务的拓展、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综合服务水平的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品牌形象的塑造,都彰显出开行文化的力量。发展之路,到成功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定位,每一项决策部署、每一次改革创新、每一次进步升华都留下了开行文化的印记。在这长期的改革发展中,开行每项业务的拓展、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综合服务水平的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品牌形象的塑造,都彰显出开行文化的力量。

(三)开行文化的内涵

开行在开发性金融的实践探索中,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履行“增强国力、改善民生”的崇高使命,坚守“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专业高效、追求卓越”的开行精神,形成“责任、创新、绿色、稳健、共赢”的核心价值观,确立“建设国际一流开发性金融机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永续支持”的文化愿景,为谱写服务国家战略新篇章提供了文化支撑。“国是担当、开创共赢、行稳致远”凝练了开行文化的内涵,表明开行始终把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人民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

二、开行文化在脱贫攻坚领域的实践及作用

摆脱贫困,是人民迈向美好生活的起点,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之战。开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超常规举措,在开行文化的引领下,不断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和创新,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支持脱贫攻坚,取得积极成效。

(一)彰显使命担当,全面部署脱贫攻坚工作

开行将支持脱贫攻坚作为全行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开行先后多次召开全行性扶贫专题会议,就脱贫攻坚进行安排部署和组织推动,制定了“十三五”期间发放1.5万亿元精准扶贫贷款的工作目标,明确了“易地扶贫搬迁到省,基础设施到县,产业发展到村(户),教育资助到户(人)”的“四到”工作思路,绘制出脱贫攻坚“路线图”;扶贫金融事业部高效成立,以专业化队伍、专门的机构为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支撑和保障,组建起精准扶贫“集团军”;25家有扶贫任务的分行党委与总行党委签订责任书,立下了精准脱贫“军令状”,全面吹响了开发性金融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

(二)履行文化愿景,筑牢脱贫攻坚业务基础

开行充分发挥融智优势,不断加强和深化银政合作,通过规划编制、机制建设、人才培训等方式,增强服务脱贫攻坚的能力。一是与各级政府合作,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政策研究与制定,支持和参与 22 个省脱贫攻坚规划编制,为贫困县编制系统性融资规划,切实做到因地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二是加强机制建设,与地方政府签订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合作协议;推动建立省、市、县三级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合作办公室,共同搭建合作平台;创新扶贫捐赠资金使用方式,将捐赠资金注入地方风险补偿资金池,有效防范资金风险。三是帮助地方政府培训干部人才,先后为武陵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等全部 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举办干部专题培训班,覆盖 721 个贫困县,培训贫困县领导干部 1400 余人次,邀请部委和行内专家解读政策、讲解业务、答疑解惑,帮助贫困地区地方干部增进对扶贫政策的理解,提高运用金融手段推进脱贫攻坚的意识和能力。

(三)践行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大脱贫攻坚支持力度

开行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切实把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压实总分行责任,真正地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开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创新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式,创新“四台一会”“转贷款”产业扶贫模式,创新试点中职教育助学贷款,以超常规举措打通贫困地区融资瓶颈。开行始终将“绿色金融”理念贯穿脱贫攻坚工作,立足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同时,强化风险防控,促进贫困地区和自身业务共同可持续发展。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开行已发放精准扶贫贷款超过9000亿元,覆盖全国993个贫困县,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四)秉承家国情怀,为贫困地区提供人才保障

为加强对贫困地区的人才智力支持,开行遴选了183名政治素质强、专业水平高、作风能力过硬的业务骨干,派驻832个国家级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所在的174个地、市、州,扎根基层,深入一线,上山下乡,走村入户,和贫困群众交朋友、拉家常、谋发展,帮贫困地区摸情况、找思路、出主意,当好宣传员、联络员、规划员,架起了开发性金融与贫困地区沟通联系的桥梁。有的专员借助互联网力量,发起网络众筹,为贫困村发展甜橙等特色产业开展宣传、筹集资金;有的专员帮助农户引入优质品种,更新种植技术,并协助筹集资金,发展葡萄种植产业,同时通过引进葡萄酒生产商和电商平台解决销路,为村子脱贫致富提供了全面服务。他们用实际行动成为开行文化的传播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术,并协助筹集资金,发展葡萄种植产业,同时通过引进葡萄酒生产商和电商平台解决销路,为村子脱贫致富提供了全面服务。他们用实际行动成为开行文化的传播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三、扶贫专员践行开行文化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说明

课题组向全国183名扶贫专员发放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专员基本情况,对开行文化的了解度、认同度、践行度,践行开行文化的成效度,以及对开行文化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的思考与建议等六大方面31个问题。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本课题选择有序多分类Log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根据研究目标,选取调查问卷中反映扶贫专员践行开行文化所取得成效度作为被解释变量:一是派驻地贫困人口收入增加的百分比(Y),二是派驻地贫困发生率降低的百分点(Z)。对开行文化的认知度、宣介度和践行度作为解释变量。

本文设计的多分类有序Logit回归模型为:

其中分类c的取值范围为1,2,3,…,C-1,E为对开行文化认知度、H为对开行文化的宣介度,J和K代表对开行文化的践行度。

(三)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扶贫专员和贫困地区对开行文化认知程度、扶贫专员对开行文化宣介力度、扶贫专员参与扶贫规划及融资方案编制个数、参与扶贫开发项目个数等因素对贫困人口收入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表1 开行扶贫专员工作成效度的有序Logit模型回归分析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各回归系数的标准差。

通过对边际效应的分析,可看出不同因素对扶贫开发成效度影响的大小。

表2 践行开行文化对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成效的边际效应分析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各回归系数的标准差。

表3 践行开行文化对降低贫困发生率成效的边际效应分析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各回归系数的标准差。

(四)开行文化对扶贫专员决战脱贫攻坚作用的实证结果

1.增强开行文化认知度是提高脱贫攻坚成效的必要前提。实证表明,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度与扶贫专员和地方对开行文化的认知度呈显著正相关。每提升一档对开行文化的认知度,可使当地贫困人口收入增加10%以上的概率提高15.5%,使当地贫困发生率降低2个百分点以上的概率增加14.2%。因此,提高扶贫专员、地方政府、贫困人口对开行文化的了解程度,可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降低贫困发生率,提升开发性金融扶贫成效。

2.加大开行文化宣介度是提高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手段。实证表明,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度与专员对开行文化的宣介度呈显著正相关。专员每多开展一次宣介活动,可使当地贫困人口收入增加10%以上的概率提高0.8%,使当地贫困发生率降低2个百分点以上的概率增加0.8%。为此,扶贫专员应采用多种形式推广开行文化,让当地政府和贫困人口了解开行文化,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脱贫动力。

3.强化开行文化践行度是提高脱贫攻坚成效的根本途径。实证表明,扶贫专员每多参与一项扶贫融资规划或扶贫项目开发,可使当地贫困人口收入增加10%以上的概率提高3%,使当地贫困发生率降低2个百分点以上的概率增加1.8%。扶贫专员通过发挥自身“宣传员、规划员、联络员”优势,协助编制扶贫规划、开发项目,对降低当地贫困发生率、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发挥积极作用。

四、对企业文化推进对决战脱贫攻坚的深入思考

(一)进一步增强对开行文化引领脱贫攻坚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开行文化是开发性金融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根基,是开行人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情感价值。当前,全国仍有 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2.8 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3046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扶贫形势依然严峻。这更需要增强对开行文化引领脱贫攻坚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其次,开行文化为脱贫攻坚业务开展提供根本遵循。当前,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在新常态、新定位下,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当好金融扶贫的主力军;要创新思路方法,想方设法让扶贫资金惠及贫困百姓;要坚持绿色扶贫,把生态文明放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突出位置;要注重风险防控,实现扶贫业务的健康发展;要加大融资、融制、融智,实现贫困人口、地方政府、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多方共赢局面。

(二)多措并举、拓宽渠道,为决战脱贫攻坚营造强有力的文化氛围

一是明确目标,加强扶贫业务条线的文化宣贯与组织领导工作。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凝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共识,增强干部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提升凝聚力、创造力和执行力。二是创新载体和渠道,全方位做好开行文化宣传教育。要适应时代要求,加大创新力度,运用开行报、网站、楼宇视频、展板等宣传阵地,探索以微信、微电影等手段,通过灵活的形式、生动的语言,把开行文化讲清楚、说明白。三是推动开行文化在扶贫开发业务中的深植与创新。要把文化宣贯与脱贫攻坚业务实际结合起来,促进党员干部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强化责任担当、持续改进作风。四是大力弘扬开行精神,凝聚和塑造特色鲜明的“开行扶贫人”。通过选树一个个员工身边的先进人物,传播一件件细微处见精神的优秀事迹,使开行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运用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三)发挥扶贫专员作用,大力促进开行文化的推动、传播与实践

为更好地发挥扶贫专员作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开行文化宣贯,增强扶贫专员决战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要将开行的“家国情怀”植根于扶贫专员心中,以大情怀、真感情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出发点,树立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二是要完善扶贫专员联系机制,关心专员成长,帮助解决一线实际问题。通过建立微信群组等方式,保障联系渠道通畅,完善后勤服务,让扶贫专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三是要创新内外部信息发布与宣传平台,推广先进工作经验。通过建立扶贫专员交流平台,分享经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学习;通过开展扶贫专员的对外交流,以一线工作实际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新思路、新途径。四是要注重扶贫专员培养,增强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完善对扶贫专员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将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锻炼干部、选拔干部的重要平台,对好同志、好干部着力加以培养。

(四)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以开行文化助力“三大行动”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剩下的大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为此,要坚持精准扶贫方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三大行动,把东部地区及定点扶贫部门的优势与开发银行优势相结合,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共同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一是实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行动,将开行信贷资金和政策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探索创新超常规举措,助力深度贫困地区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二是实施定点扶贫行动,推动扩展与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的合作,将各部委的组织协调优势、行业指导优势与开发性金融优势相结合,有效整合资源,形成推动定点县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三是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行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决策部署,建立支持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工作机制,发挥开发性金融优势与作用,为促进东西部扶贫协作提供支持和服务。

推荐单位:中国金融政研会

作 者:梅世文 白 石 黄 林

关于创新国企意识形态工作体系的研究报告

中核集团公司党组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政治安全的前沿阵地,是没有硝烟的斗争。集团公司党组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严格落实主管主办原则,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导权,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通过“一个强化”“三个紧抓”“六大阵地”“九大平台”,构建“1369”意识形态工作体系,打造具有核工业特色的宣传思想高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引导力、凝聚力不断增强。

中核集团公司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平稳向好。2018年1月25日,集团公司党组以《落实意识形态责任、打造具有核工业特色的宣传思想高地》为题,在国资委2018年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2017年,《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创新实践研究》课题成果获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一等奖。

一、背景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都要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作出明确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当前,国企及中核集团意识形态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不容乐观。国企意识形态形势与全国同步同向,基本面和总态势积极健康向上。主要问题是存在唱衰国企论、国企垄断论、不当竞争论、国进民退论、混改失败论等。中核集团意识形态形势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总体安全可控。主要问题是存在反核论、“邻避现象”、谈“核”色变、“两弹一星”精神退化、内耗竞争论等。

为此,中核集团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资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严格落实主管主办原则,加强阵地建设与管理,主导掌握意识形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进一步宣传推动中核集团公司党组贯彻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重点任务若干措施的实施,增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认识、落实措施、严格考核奖惩、严肃问责追责。主动扛起央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做党和人民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确保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意识形态安全,逐步探索形成具有中核特色的“中央厨房”,建设中核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二、理论实践:构建“1369”意识形态工作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中核集团充分认识到做好国企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坚持阵地意识。通过“一个强化”“三个紧抓”“六大阵地”“九大平台”,探索构建“1369”意识形态工作体系,打造具有核工业特色的宣传思想高地,推动核工业意识形态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强化政治引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党的十八大以来,集团公司党组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带领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员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拥护习近平同志为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国核工业和集团公司作出重要指示,集团党组先后组织召开4次年度工作会、3次党建工作会、4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5次党组民主生活会、49次党组会和党组中心组学习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研究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贯彻落实到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每项工作中。

二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组第一时间组织了学习传达,第一时间印发了宣贯通知。党组专门组建由成员单位专职党委副书记和十九大代表为主体的集团公司宣讲团,分赴各地宣讲十九大精神。共组织宣讲会 72 场,实现二级单位全覆盖。集团公司开展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轮训。党的十九大后,媒体宣传报道集团十九大精神的宣贯文章超过 1508 篇。

三是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中核集团党组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紧紧抓住中央重要会议精神的学习宣贯,第一时间学习传达党中央和上级部门重大决策部署,开展研讨交流,并制定具体贯彻措施。2015年以来,中核集团公司先后43次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中央有关精神,研究提出贯彻的具体措施。集团公司党组大张旗鼓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旗帜鲜明开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四是深入开展重大主题学习教育宣传活动。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现了全系统3600多名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全覆盖,让每名党员成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坚强卫士和先锋。狠抓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深化巩固作风建设成果。深化政治建设,聚焦企业深化改革,开展各类形势任务教育。

(二)紧抓学习贯彻、紧抓顶层设计、紧抓责任落实,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导权

集团公司党组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建立意识形态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重点做到“三个紧抓”,即紧抓学习贯彻,紧抓顶层设计,紧抓责任落实,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导权,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旗帜鲜明反对、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一是紧抓学习贯彻,把坚决维护核心作为最大的政治。集团公司党组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把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为最大的政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党章、党的十九大精神、国企党建工作会精神,作为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用心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集团公司党组第一时间组织学习传达,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二是紧抓顶层设计,确保中央精神落实落地。牢固树立抓好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就是最大政绩理念,出台了《集团公司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集团公司党组贯彻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重点任务若干措施》《集团公司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制度,层层压实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集团公司和全部165户二、三级企业、152户四级以下企业实现党建要求进章程。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同步谋划,在央企中率先制定印发《“十三五”党建规划》《“十三五”企业文化规划》《“十三五”核科普宣传规划》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是紧抓责任落实,建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体系。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集团公司2012年成立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在集团公司党组的领导下,研究审议集团公司意识形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指导推动成员单位相关工作。建立宣传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按年度及季度印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点。各级党委在管理中体现意识形态工作要求,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成员单位意识形态工作接受属地上级党组领导和集团公司党组指导。2015 年以来,集团公司党组每年都向国资委党委报告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情况。

(三)建设“六大阵地”,牢牢掌控国企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集团公司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严格落实主管主办原则,加强对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与管理,牢牢把握住核工业意识形态工作“六大阵地”,充分发挥好“九大平台”作用,做大做强网上正面思想舆论,构建具有核工业特色的宣传思想高地,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一是借势发力,抢占宣传舆论阵地。以“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宣传为重点,借助中央主流媒体,传播中核好声音。与新华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与人民日报、《求是》杂志、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合作。近年来,党组在《求是》杂志发表 3 篇理论文章。2015 年以来,中央主流媒体平均每 3 天刊发一篇对集团公司正面报道,社会媒体正面报道超过 40 万条。2017 年,首次联合国资委举办“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穹顶吊装中外记者见面会,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连线直播吊装现场,展现国家名片风采,国资委领导给予批示表扬。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福清核电 5 号机组作为“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实现核岛穹顶吊装意义重大。

二是讲好中核故事,占领职工思想阵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与“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用故事礼赞初心。积极组织推选大国工匠、央企楷模、科技创新人物,开展先进典型宣传。在国资委首场国企精神发布会上,以中核集团快堆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銤,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等先进典型,诠释“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青年职工自编自导自演反映核工业60年发展史的话剧《核梦开始的地方》,获得2017年中央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当选为首届央企楷模。

三是夯实基础,建强自有媒体阵地。建立集团公司宣传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研究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形成报、刊、网、微博、微信、舆情监测、展览展示、对外宣传、文化产品制作等“九大平台”的宣传阵地。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积极探索“青年+互联网+微文化”,推出多种文化产品,《核电小苹果》微电影红遍网络,点击量超过2000万次,与另外4部微电影同获亚洲微电影节“金海棠奖”。2017年有关中核集团的正面信息总量超过21万篇。

四是做好思政工作,抢占理论研究阵地。创新职工思想政治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核工业政研会作用,做强做亮理论宣传。连续5年开展职工思想动态问卷调查。以核工业创建60周年为契机,组织编撰出版《核铸强国梦》《以身许国》等系列文化产品,形成一批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核铸强国梦》获中央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出版基金奖项目等。《中核梦助推中国梦的实践路径研究》和《讲好中核故事的实践研究》《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创新实践研究》等课题成果分别获中国政研会、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一等奖。

五是做强核科普,抢占公众沟通阵地。针对涉核领域的“邻避现象”、谈“核”色变等现象,加强科普宣传,注重公众沟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哈萨克斯坦世博会中国馆能源展区,习近平总书记赞誉“华龙一号”,是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在中国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设立常设展区,在党的十九大期间迎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察,成为集团公司对外展示窗口。形成了核科普开放周、“魅力之光”、“核+X”三大科普活动品牌。通过重大展览展示活动,向公众进行科普宣传。2017年,各类现场参观人数超过227万。

六是主动出击,抢占舆情斗争阵地。加强网络信息管控以及对重大思想理论问题的引导,旗帜鲜明反对、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开展网络意识形态专项整治行动。在中央网信办、国资委宣传局等指导和支持下,积极开展舆论斗争,打赢舆论斗争阵地战。主动应对连云港核循环舆情危机。2017年4月,积极回应针对央企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2017最悲催人物张英森负面舆情”,成功策划“寻找张英森活动”,当天微信点击量超10万,成为全国舆情应对、转危为机的典型范例,树立了央企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对策建议:打造具有核工业特色的宣传思想高地

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做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指出,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中核集团公司高度重视、科学谋划国企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进一步完善好“1369”意识形态工作体系,发挥“中央厨房”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独特作用,打造具有核工业特色的宣传思想高地,维护好国企意识形态安全,为促进核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设舆论环境。

(一)进一步发挥理论武装作用

“1369”意识形态工作体系首要就是一个学习平台。一是深入宣贯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进头脑,引领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听党话、跟党走,在事关政治方向和原则性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二是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三是继续办好中核大讲堂。研制和创新大讲堂课程和方式,邀请国内知名理论专家视频讲课,让全集团职工分享精神大餐。四是联合核工业党校、核工业政研会,加强对核工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宣传,营造浓厚理论氛围。

(二)进一步发挥正面宣传作用

“1369”意识形态工作体系也是一个宣传平台。一是选树先进典型。向基层一线倾斜,突出科技和技能人才的宣传,选树身边的先进典型,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二是加强主题策划引领。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宣传活动,开展核工业第一批厂矿创建60周年宣传文化活动,讲好中核故事,提升社会形象。三是打通网上网下。通过“中央厨房”,实现理论传播、新闻传播、文化传播等网络全覆盖。四是加大对外宣传。随着核工业全产业链“走出去”步伐加快,要进一步讲好中核海外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三)进一步发挥预警研判作用

“1369”意识形态工作体系还是一个预警平台。一是集团党组定期研究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对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地作出工作安排。二是梳理排查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检测体系和分析研判机制,及时掌握集团上下意识形态领域问题。三是继续开展职工关注点问题问卷调查,把职工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反映出来。四是充分发挥核工业政研会作用。把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四)进一步发挥主流阵地作用

“1369”意识形态工作体系更是一个阵地平台。一是严格落实主管主办原则。突出党组(党委)主体责任,落实“一岗双责”,加强对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的管理,重点对新闻出版、讲座论坛、研讨会、中心组学习会等阵地的管理,决不让错误思潮传播有可乘之机。二是研制出台中核集团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办法,对机构社团、教育培训、会议活动等也纳入意识形态关注的领域。三是把新媒体互联网作为重点。对新媒体类阵地实行报备制度,要求所有平台信息互动内容必须做到后台可查考、可追溯。

(五)进一步发挥舆论斗争作用

“1369”意识形态工作体系本身就是一个舆情平台。一是开展科普宣传和社会公众沟通。扩大核科普宣传,增进涉核项目地区的社会公众工作。二是强化斗争精神。对涉及核工业发展的错误思想观点,要坚持原则、敢于亮剑、主动出击,把握好时、度、效。三是及时化解负面舆情。防止一般性问题演变成政治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防止一个点的问题演变成大的网络事件。四是做好网络统战工作。团结鼓励一批专家学者、网评员、红色“大V”为中核代言,壮大红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压缩黑色地带,不断提高领导和驾驭网络新媒体的能力。

今后,中核集团公司将围绕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紧紧抓住部署落实、阵地管理、督查考核三个关键环节,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巡视工作安排,加强对重点单位、重点企业、重点部位意识形态工作的专项督查,严肃追责问责,确保在意识形态领域万无一失。

推荐单位:中国核工业政研会

作 者:朱向军 李 丽 杨 龙

扩展阅读Further Reading

    浏览历史Browsing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