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18.00 元 邓世昌

  • 作者:张海鹏 赵兴胜 贾国静
  •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 责任编辑:苏嘉靖
  • 出版时间:2019年05月01日
  • 技术编辑:周媛卿;聂夏菲
  • 开本:787毫米×1092毫米 1/32
  • 版次:第1版
  • 装帧:平装
  • 印次:第1次印刷
  • 字数:63千字
  • I S B N:978-7-5147-0907-0
  • 语种:汉语
  • 丛书系列中华先烈人物故事汇

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完整、详略得当地展现了邓世昌的一生。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详细生动地介绍了邓世昌从同学少年成长成为反抗日本侵略民族英雄的励志故事,叙述了他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牺牲小我,成全大义的感人故事。本书的出版,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践行核心价值观方面有重大意义,呈现出一个立体的、让读者有真切感受的伟大历史人物。

张海鹏,1939年5月生于湖北省汉川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兼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义和团研究会会长;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学术顾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中国近代史》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

引 子

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1849年10月4日(道光二十九年八月十八)生于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今属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邓世昌出生稍晚于鸦片战争,广州又是较早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地区,邓世昌从小就听闻了侵略者在广州一带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切身感受到了清朝积贫积弱导致的民族耻辱,所以,求学报国的志向在他心里暗暗扎下了根。

邓世昌从小聪颖好学,因为父亲邓焕庄在上海的茶叶生意颇为兴隆,所以在完成传统私塾教育后,他来到上海进入新式学校继续学习,所学课程包括英语、算术等实用学科。此时的上海租界林立,洋人耀武扬威,邓世昌备受刺激,投军报国、保家卫民的愿望日益强烈。他在18岁时(1867年)考入了我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学堂开设有英语、天文、地舆、驾驶、绘图等课程。邓世昌系统学习了船舰驾驶相关知识与技能,由此走上了捍卫国家海疆的英雄之路。

1871年,邓世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派往“建威”舰进行航海实习,随船远航到南洋诸岛并顺利返回,其航海素质与技能得以初步体现。此后,他先后任职于“琛航”运输船、“海东云”炮艇、“振威”炮艇等船舰,因为严于律己,经常与士兵一起生活、操练,时刻不忘保家卫国的军人职守,逐渐以干练、严明闻名于军中。特别是在1875年日本侵略我国台湾之时,他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巡守海口,出色地完成了所承担的军事任务。

此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正在筹办北洋水师,为了加强指挥力量而有意识地延揽人才。李鸿章的幕僚马建忠慧眼识人,认为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因此,邓世昌于1880年调至北洋水师,任“镇南”炮艇管带。同年7月,“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舰巡弋渤海、黄海,邓世昌所指挥的“镇南”舰不幸触礁,他沉着指挥终得脱险,不过,他最终还是因为这一事故而遭撤职。此时,北洋水师在英国订购的“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完工,李鸿章奏请光绪皇帝,委派丁汝昌率邓世昌等赴英接收,这也为他提供了首次出国考察学习的机会。

1881年4月,邓世昌随团抵达英国,他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良机,有意识地进行了考察,利用各种机会游历著名工业城市,亲眼目睹了机器大生产的宏伟场面。他还参观了英国海军的重要港口与基地,见识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邓世昌还悉心研究英国海军的规章制度和练兵之法,为了探索其称霸世界的奥秘,也特别关注了英国海军发展史。在格林威治,参观了皇家海军学院,这里陈列着单层甲板木船、模型铁舰、三桅帆舰,回廊里悬挂着历代英国海军名将的油画像,深切感受到了皇家海军的辉煌历史与赫赫战功,他甚至还专程前往伦敦的特拉法尔加广场,瞻仰了海军名将纳尔逊的雕像。

1881年8月,“超勇”“扬威”两舰从英国的纽卡斯尔港起航,开始了驶向中国的漫长航程,经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一路返回,沿途各国第一次知道了中国也有海军,纷纷鸣炮致敬。航行途中,邓世昌指挥“扬威”舰,林泰曾则指挥“超勇”舰,历尽艰难波折,最终于10月15日抵达香港,经过整修,于11月22日驶抵天津大沽口。邓世昌因接舰有功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清政府之所以购买船舰增强海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接回新购船舰不久,就派上了军事用场,1882年夏,朝鲜因为发生内乱而向清政府求助,邓世昌奉命驾“扬威”舰奋力疾驶,迅速抵达仁川的海口,比日本人先到一日——日本兵船赶到的时候,清军已经进入朝鲜的国都。邓世昌的迅捷果敢为挫败日本人的侵朝计划立下了战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号。屋漏偏逢连夜雨,法国此时妄图侵占越南进而侵略中国,中法战争于1883年12月爆发,清朝的海防形势颇为严峻,所以邓世昌的祖父与父亲于1884年先后去世时,他未能回家服丧,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1887年7月,清政府在英、德两国订购的巡洋舰“致远”“靖远”和装甲舰“经远”“来远”已然竣工,邓世昌等人被派前去接舰。“致远”舰为英国所造,舰长76.2米,排水量为2300吨,航速为18.5节。在归国途中,邓世昌不依靠洋员,将归国航行作为练兵良机,每天变换阵形并进行实战操练,提高了全舰官兵的战斗技能。1888年4月,各舰终于安全抵达天津大沽,邓世昌后来被任为“致远”舰管带。同年12月,北洋舰队正式成军,邓世昌授中军中营副将,仍充“致远”管带。1891年,李鸿章来威海检阅北洋海军,这也是《北洋海军章程》制定后的首次大检阅。因为邓世昌平时刻苦训练,所以在操练时表现出色,李鸿章对此非常高兴,奏赏他“噶尔萨巴图鲁”勇号,并赐给三代一品封典。

1894年转眼而至,日本在朝鲜半岛的丰岛海面悍然袭击清朝军队,甲午战争由此爆发,清政府于8月1日对日宣战。听到丰岛海战的消息后,邓世昌等将领义愤填膺。9月17日,丁汝昌率领舰队护送运兵船至朝鲜,中日舰队在黄海大东沟展开海战,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官兵奋勇作战。由于旗舰“定远”舰中炮后燃起大火,形势岌岌可危,“镇远”舰与“致远”舰向前救援,在日舰的围攻之下,“致远”舰奋力还击,但很快即伤痕累累,弹药消耗殆尽,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指挥“致远”舰全速疾驶,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日本舰队集中炮火猛烈轰击,“致远”舰最终不幸沉没。邓世昌坠海之后,不愿舰亡人存,最终以身殉国,按照农历,这一天正是他的生日!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皇帝赐予“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威海卫百姓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予以敬仰与纪念。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扩展阅读Further Reading

    浏览历史Browsing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