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19.00 元 瞿秋白

  • 作者:张树军 王相坤 丁守卫
  •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 责任编辑:苏嘉靖
  • 出版时间:2019年05月01日
  • 技术编辑:刘 硕
  • 开本:787毫米×1092毫米 1/32
  • 版次:第1版
  • 装帧:平装
  • 印次:第1次印刷
  • 字数:67千字
  • I S B N:978-7-5147-0911-7
  • 语种:汉语
  • 丛书系列中华先烈人物故事汇

本书记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同志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全书围绕瞿秋白的革命生涯、学习工作、爱情生活等内容展开翔实叙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信念坚定、斗志昂扬、满腹才情而又有血有肉、浪漫儒雅的革命者形象。

张树军,男,1957年10月生,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方下镇鲁西村人,中共党员。自1978年始,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分获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研究员。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

引 子

那次去常州,特地去瞻仰了瞿秋白故居。不知怎的,在听导游介绍时,耳边总是回响着泰戈尔那首著名的《生如夏花》的诗句: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乐此不疲

……

是的,瞿秋白的生命虽然极为短暂,但他一直“乐此不疲”地追求革命,其短暂的一生如夏日开放的花朵,是那样浓烈,那样绚烂,那样美艳!又如一首用生命写成的散文诗,虽然篇幅短小,却是那样优美,那样抒情,那样感人,具有一种摄人心魄、令人肃然起敬的力量。

诚如我们所知道的,1899年,瞿秋白出生于一个日渐破败的官宦世家,之所以会破败,乃是时代的风雨侵袭和家庭的“一代不如一代”共同作用使然。在瞿秋白童年时,他那长年只会“宅”在家里几乎“百无一用”的父亲带给全家七八口人的除了无休无止的贫穷就是没完没了的屈辱,而这,也正是他那美丽贤惠、自尊心极强的母亲在羞愤与绝望中自杀的最主要原因。

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恰恰相反,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瞿秋白却“少年识尽愁滋味”。因为贫穷,因为母亲自杀导致家破人亡,以致中学未毕业,他就不幸辍学了。

年少时的不幸、坎坷与屈辱并没有让瞿秋白因此变得自卑、沉沦以至心理阴暗、玩世不恭,相反,却让他愈挫愈奋,虽然历尽坎坷,却始终“我愿逆流而上”,内心始终勃发着一股浩然之气,崇尚正义,追求光明,在短暂的一生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上下求索,无怨无悔,始终坚定自己崇高的政治信仰,为了救国救民宁愿慷慨赴死,牺牲自己的一切……

如果按一种功利主义的世俗眼光来看,无论是瞿秋白,还是李大钊、陈独秀、彭湃,抑或毛泽东、周恩来,等等,都是一些彻头彻尾的“傻子”。当年,他们可都是一些青年才俊,如果只是为了个人的前程,他们完全可以凭他们的家庭背景和个人出类拔萃的才华谋一份好工作,拿一份还很可观的薪水,过一种富裕且安逸的生活,事实上,他们这些人在当时几乎都已跻身所谓的“上流社会”……然而,荣华富贵、高官厚禄、锦绣前程,这些自古以来很多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当年,却被像瞿秋白这样虽然年轻但已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真谛的革命者弃之如敝屣。

回望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信仰共产主义并投身其社会实践,是一种艰苦卓绝、出生入死的抉择。但是,令人惊讶也令人感动的是,像瞿秋白那样,竟然有那么多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甘愿毁家纾难,毅然作出了这一抉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应该说,当年那些建党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令人可钦可佩、可歌可泣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自始至终都不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灵魂中甚至找不出一星半点儿的自私!

的确,在那样一个风雨如磐的年代,这些中国共产党的先行者,如果他们的内心多少有一点点自私,有一点点自利;如果他们的内心多少有一丝丝胆怯,有一丝丝畏惧;如果他们不是因为对党那么热爱,对自己的信仰那么忠诚,那么,他们很可能就不会也不敢冒着被杀头的危险铁了心地去革命。

“飞蛾投火,非死不止”——这是瞿秋白赠给丁玲的劝勉之语,但又何尝不是他一生的自我写照?秋白的一生是不幸的,其短暂的一生竟然经历了家庭破败、母亲自杀、身患肺病、中学辍学、前妻早逝、屡遭打击等,那么多的灾难,但仔细想想,他却又非常非常幸运。试想,如果他一生中只关注“小我”,而不去关注“大我”,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他一定早已湮没无闻。但正是因为他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地相信“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并始终执着一念地寻找信仰、践行信仰,并不惜为了忠于自己的信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宝贵的生命。所以,他的形象才会如此伟岸,他的一生才会变得那么有意义、那么有价值,而他,也才会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如果用这句充满诗意的话来形容瞿秋白短暂而美丽的一生,实在是再恰切不过。

扩展阅读Further Reading

    浏览历史Browsing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