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118.00 元 砥砺奋进的五年

  • 作者:求是杂志社
  •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 责任编辑:刘玉芬
  • 出版时间:2018年02月01日
  • 技术编辑:贾 茹
  • 开本:1/16
  • 版次:第1版
  • 装帧:平装
  • 印次:第1次印刷
  • 字数:629千字
  • I S B N:978-7-5147-0833-2
  • 语种:汉语

求是杂志社将“砥砺奋进的五年”成就宣传文章结集出版,以益于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秋 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在经济建设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开拓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1984 年 10 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通过之后,邓小平评价这个决定 “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这个初稿,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初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面对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迈向新阶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新的理论范畴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它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稳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富有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日趋完善,中国共产党在经济理论上的自觉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

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经济学说,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一个重大课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论断,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等等。这些重要论断,为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指明了方向。

二、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复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的新期盼,更加要求我们不断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主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准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好发挥国有企业在保障人民共同利益方面的重大作用,完善共享发展的制度基础。要坚持完善基本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要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三、推动经济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围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和战略部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认识。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选择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理论观点,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的市场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 “社会主义” 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 “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

我国所有制结构深刻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围绕这一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实践要求,推动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包括: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建立新型政商关系,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在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建立在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一系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四梁八柱” 逐步建立,理论上的概括更加完善,包括: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决定价格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等等。这些新的理论概括,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全面。

四、推动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本质上说,就是经济发展实现富起来到强起来、进而迈向现代化新征程的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一套政策框架,推动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规律的认识。

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对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要坚持用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开创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新局面。

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整体提升。

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 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

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完善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走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五、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经济全球化面临新的挑战。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新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新形势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升华了我们党对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认识。

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同时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 “双刃剑”,存在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等矛盾。因此,必须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的走向,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坚持正确义利观,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我们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倡导建立具有开放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机制,推进国内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大力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参与推动金砖合作机制,为经济全球化注入了新的动力。特别是实施 “一带一路” 倡议,推动了相关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弘扬了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新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思想,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为人类对更好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 推动经济迈向双中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中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交汇的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在经济工作领域,党中央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一、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征日渐明显,但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三大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坚持从结构优化中找出路,在供给侧上下功夫,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下大力气抓好 “三去一降一补” 重点任务落实。出台去产能、降成本、去杠杆、补短板等方面指导性文件。充分利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2016年退出钢铁和煤炭产能分别超过6500万吨和2.9亿吨,2017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提高到75.8%。2016年全年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超过1万亿元,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有序启动,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力度进一步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推进,有效改善了供求关系和市场预期,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质量提升,化解了诸多结构性矛盾,防范和缓释了风险隐患,加快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进程。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政策文件,8个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28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组织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和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统筹推进落实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两个指导意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积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平稳有序推进东北地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启动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百县千乡万村” 试点示范工程,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

二、注重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速换挡期比其他时期具有更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着眼提高宏观政策前瞻性和有效性,统筹精准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强化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的协调配合,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良好环境。2013—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7.8%、7.3%、6.9%、6.7%,就业增加,物价稳定,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有效改善,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2017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实现了良好开局。

强化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密切关注经济发展态势、走势、趋势,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时点分析,强化常态化前瞻性政策预研储备,认真做好经济形势研判工作。

多措并举扩大消费。全面推进 “十大扩消费行动”,深入实施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推动出台《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强力推进反垄断执法。2017年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

围绕补短板、调结构、增供给扩大有效投资。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进度,推动 “十三五” 规划《纲要》明确的165项重大工程项目落地实施。出台促进民间投资 “26条” 政策措施和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加大PPP项目推介力度,民间投资增速保持回升态势,2017年一季度达到7.7%。

加强社会预期引导。坚持把预期管理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研究制定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意见,抓好政务信息、调研报告、基层经验的新闻化社会化,为稳定市场预期、推进政策落地营造良好环境。

三、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也是解决我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我们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力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重大改革方案出台实施。

以 “放管服” 改革为突破口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眼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中央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累计削减90%,市场形成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比例超过97%。建成运行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国12358价格监管平台,加大重大项目稽察监管力度,为创新和强化监管服务提供了重要支撑。

推动重要基础性改革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新一轮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农产品、成品油、天然气、电力、铁路、医药等重点领域价格机制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步伐。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完成中央国家机关车改,地方党政机关车改深入推进。在混合所有制、电力体制、盐业体制、国有林场林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国家公园体制、多规合一、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等领域,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落地实施。

健全改革工作推进机制。把强化 “四个意识” 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要前提,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狠抓改革任务落实。建立改革专题会、协调会、碰头会和月报、周报、日报等常态化工作机制。做足做实调查研究,提高改革专业主义精神。注重部门协调,强化系统合力,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如期完成。

四、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协同发展,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形成

区域协同、城乡一体是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 的叠加效应,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推动区域城乡发展格局重塑优化。

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组织编制并报请印发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实施京津冀 “十三五” 规划,稳步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有序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持续推动交通、生态、产业3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步伐。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开展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加快推进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全面建立覆盖全流域的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

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差别化区域政策。印发实施《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出台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和若干重大政策举措,明确中部地区 “一中心、四区”重要战略定位,支持东部地区转型升级、开放创新、陆海统筹。积极推进国家级新区、开发区、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区、临空经济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海洋经济示范区等重要功能平台建设,引导要素集聚。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支持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哈长、中原等城市群发展,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序开展新生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培育,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范围扩大到2个省246个城市(镇)。

五、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反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我们坚持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不断深化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扎实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稳步推进 “六廊六路多国多港” 主骨架建设,一批重点领域标志性项目加快建设。互联互通取得新进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3500列。成功举办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签署了50多份政府间合作协议。

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健全部际协调、委省协同、政企协同、驻外使馆联动、行业协会联动、产融对接等 “六位一体” 工作机制,有序推进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瓜达尔港等重大项目,带动中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不断扩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国务院出台吸引外资20条措施,95%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改为备案管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修订实施。98% 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改为网上备案,加强对外投资活动真实性合规性审查,引导对外投资健康有序发展。稳步推进企业外债登记制管理改革,健全本外币全口径外债和资本流动审慎管理框架体系。

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提升

加快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努力增进民生福祉,是党和政府责无旁贷的庄严使命。我们注重统筹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国务院印发实施 “十三五” 脱贫攻坚规划,编制出台全国 “十三五” 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在22个省(区、市)全面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开展贫困地区水电矿产资源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加大以工代赈投入力度,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持续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川陕、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支持力度,大力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编制 “十三五”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组织实施共享服务提升工程。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就业社保服务设施,在地方建设了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和职业技能实训设施。扎实推进保障房建设,如期完成各年度棚户区改造任务。

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行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 制度,开展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在福建、江西、贵州3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创新试验,推进102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做大做强节能环保产业。建设性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努力发挥全球气候治理的引领作用。

七、精心编制实施“十三五”规划《纲要》,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年目标

“十三五” 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创新思路、上下结合,聚众智汇众力,精心组织编制实施 “十三五” 规划。

有序推进规划编制。在全面评估 “十二五” 规划实施情况、深入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创新举办问计求策系列活动的基础上,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完成 “十三五” 规划《纲要》。

完善规划体系。注重双向衔接、双向促进,加强规划间的统筹协调,指导各地《纲要》与国家规划的衔接,推进22个重点专项规划如期编制完成。

全面创新规划实施机制。中办国办印发《建立健全国家 “十三五” 规划纲要实施机制的意见》,在原有规划中期评估和规划终结评估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规划纲要年度监测评估,全面推进 “十三五” 规划的落地实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探索实践充分表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必须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我国发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进。

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中共财政部党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财政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完善财政政策和制度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一、着力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坚持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新常态下,财政宏观调控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妥善应对收入增长放缓、支出继续刚性增长的财政运行态势变化,提高财政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要遵循发展规律,充分认识条件变化的客观性,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要加强政策协同,注重财政与货币、产业等宏观政策协调配合,更好发挥政策协同组合效应,创新调控方式,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改善预期管理,充分考虑市场主体行为特点和社会心理,增强政策透明度,引导和改善市场预期,进一步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改进和完善财政宏观调控,合理把握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节奏和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平稳运行和发展提质增效。

大力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积极稳妥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特别是自2016年5月1日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以来,截至2017年6月,直接减税8500多亿元,实现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不断扩展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从6万元提高到50万元。进一步扩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至75%。出台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递延纳税政策,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共取消、免征、停征和减征1368项。集中公布中央和地方收费目录清单,实现全国 “一张网” 动态化管理。

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赤字率控制在3%,扩大的赤字主要用于弥补减税降费带来的财政减收和保障重点领域支出需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降低利息负担。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按规定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规范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合理引导民间投资。同时,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坚决禁止借 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二、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解决供需结构性失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财政政策既有调控总量功能,也有调控结构优势,必须围绕经济运行中的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要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牢牢把握主攻方向,综合运用各种财税政策工具,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同时发挥好财政在需求侧管理中的作用,适度扩大总需求。要处理好总量和结构的关系,在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解决总量性问题的同时,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水平。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从构建长效体制机制、重塑中长期经济增长动力着眼。按照党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我们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财税政策措施,增加有效供给,去除无效供给,推动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积极落实 “三去一降一补” 重点任务。设立并及时拨付专项奖补资金,支持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过程中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将棚户区改造与去库存结合起来,2016年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达到48.5%。支持实施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降低企业成本负担。加大补短板力度,加强 “三农”、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建设。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加强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优化财政支农投入供给。实施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将补贴政策目标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深化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多渠道消化政策性粮棉油库存。

着力支持振兴实体经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实施《中国制造2025》,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充分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支持公共科技活动,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推动落实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完善鼓励科技创新、引导科技成果转化的财税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向产业链中高端跃升。

三、着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现代财政制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财税体制改革不是解一时之弊,而是着眼长远机制的系统性重构。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涉及面广,利益调整难度大,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积极稳妥予以推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使财税制度安排更加完善、机制运行更加高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要协同推进财税与其他改革,充分发挥财税体制改革作为整体改革突破口和基础支撑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强化改革担当,按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部署,聚焦聚神聚力抓好落实,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完善财政体制。落实推动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分领域改革进展加快。积极推进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合理确定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增值税收入分享比例,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在推进预算公开、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出台实施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现代预算管理制度主体框架基本建立。加大财政支出优化整合力度,改变财政支出项目只增不减的固化格局。

推进税制改革。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增值税制度进一步完善,解决了货物与服务税制不统一问题,从制度上消除了重复征税,同时产生较强正向外溢效应,拉长产业链条扩大税基,促进新动能成长和产业升级。完善消费税制度,调整征收范围、优化税率结构和改进征税环节。全面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单行税法的起草工作。研究提出健全地方税体系改革方案,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四、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必须坚持公共性、公平性,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要坚持兜底线,对基本民生需求,该托的底要坚决托住,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不搞锦上添花。要科学建机制,制度安排体现激励约束,合理均衡政府、单位和个人负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努力实现共建共享。要提高精准性,区分类型,增强财政资金和政策的指向性,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要注重可持续,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渐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不做脱离实际的过高承诺。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持续增加民生领域投入,完善相关支出政策和机制,促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大力支持脱贫攻坚。2013—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年均增长20.3%,同时在农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交通等领域,也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推进脱贫攻坚,支持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推动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下放部分涉农资金配置权,由贫困县政府因地制宜确定实施扶贫项目。支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建立教育各阶段全覆盖的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增强就业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基本医保制度全覆盖,推动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医保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

支持困难地区做好基本民生兜底工作。密切关注一些基层财政困难问题,做好对地方 “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 的支持工作。增加阶段性财力补助规模,统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转移支付,加大对资源能源型和财政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的转移支付。

推进生态环保建设。分别设立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大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支持力度,推动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试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全覆盖、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政策。推动九洲江等流域上下游省份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财政部是为党和国家掌管 “钱袋子” 的部门,必须进一步强化 “财” 务必自觉服从服务于 “政” 的意识,管好用好财政资源,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贯彻落实新理念 奋力创造新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辉煌成就。2013—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是世界平均增速的近3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31.6%,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为15.1%,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货物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量的份额提高1.1个百分点。2016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首位;高速铁路里程达2.2万公里,超过第2—10位国家的总量;钢铁、汽车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实践的旗帜。在国际经济深度调整、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的背景下,我国能够取得这样的辉煌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创新发展热潮涌动,动能转换实现新突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常态下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潜在增长率下降,迫切需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各方面把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和思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进 “互联网+” 行动,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得到激发,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16年,受理境内外专利申请346.5万件,授予专利权175.4万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68.9%和39.8%。2016年我国创新指数名列全球第25位,比2012年提高9位,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首位。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现,载人航天、高速铁路、量子通信、射电望远镜、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大飞机等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28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众创空间已超4200家,国家高新区 “瞪羚” 企业超2000家。2014—2016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超过4400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1362万户,年均增长30%,2017年一季度继续保持日均1.4万户的增势。

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5年增长10.5%,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5个百分点,2017年一季度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宽带中国” 战略深入推进,网络购物快速增长。2016年,互联网上网人数7.31亿人,比2012年增长29.7%。2015—2016年,实物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28.6%,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18.1个百分点,2017年一季度同比增长25.8%。

新产品新模式层出不穷。2016 年,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量比2015 年增长 51.8%,新能源汽车增长 40%。2017 年一季度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 55.1%,比 2015 年全年加快 24.7 个百分点。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协同经济广泛渗透,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智慧家庭、智能交流等新模式方兴未艾。

二、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呈现新格局

协调是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的基础前提,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随着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统产能过剩与中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城乡二元结构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比较突出,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显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积极释放消费潜力,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发展,统筹推动三大战略和 “四大板块” 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更趋协调。

“三去一降一补” 扎实推进。2016年退出钢铁产能超过6500万吨,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2015年年末下降3.2%,多年来首次出现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比2015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全面推开营改增,降低企业税费成本1万亿元左右;生态环保、农业、水利、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短板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办了一批当前急需又利长远的大事。2017 年一季度 “三去一降一补” 继续取得新成效。

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2013—2016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4%和11.3%,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9个和3.8个百分点。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8%,比国内生产总值高 0.8 个百分点。2016 年服务业现价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至 51.6%,比2012 年提高 6.3 个百分点,撑起 “半壁江山” ,2017 年一季度占比达到 56.5%。

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13—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5%,高于资本形成总额8.5个百分点,是经济稳定运行的 “压舱石”。分年度看,4年的贡献率分别为47%、48.8%、59.7%和64.6%, 2017年一季度达到77.2%,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城乡区域协同发展呈现新面貌。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2016年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比2012年年末提高4.78个百分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提高,城乡差距继续缩小,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比2012年缩小 0.16。“四大板块” 战略新举措不断推出,“一带一路” 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扎实推进,雄安新区规划设立,一批国家和区域中心城市快速发展,新的增长极、增长带正在逐步形成。

三、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高。201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用水量分别比2012年下降17.9%和23.9%。2017年一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继续同比下降3.8%。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2016年,水电、风电、核电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所占比重为19.7%,比2012年提高5.2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2015 年,我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 2012年下降 8.3%,氨氮排放量下降 9.3%,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 12.2%,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 20.8%。

生态保护力度加大。绿化面积不断扩大。2016年全国完成造林面积比2012年增长21.3%,2015年森林覆盖率比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2016年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2012年增长24.5%。

城市环境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2016年年底,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比2012年年底增长26.3%,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2.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5%,比2012年提高10.2个百分点。

环境质量逐步改善。2016年,在监测的338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24.9%,比2015年提高3.3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平均浓度52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8.8%。

四、开放发展全面升级,国际竞争构建新优势

开放是更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前提条件,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传统低成本竞争优势趋于减弱,国际市场需求不振,“逆全球化” 思潮抬头,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和限制措施明显增多,要重建竞争新优势,必须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顺应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的新变化,各有关方面以开放推创新、以开放助改革、以开放促发展,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互利共赢、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货物贸易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2016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4.3万亿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继续位居世界前列。货物贸易结构不断优化。2016 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 55.1%,比 2012 年提高 3.1 个百分点。2017 年一季度外贸增长回稳向好,结构继续优化。

服务贸易加快发展。2016年,服务进出口总额8044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70.9%,年均增长14.3%,稳居世界第二位。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17.9%,比2012年提高7.1个百分点。

双向投资快速发展。2013—2016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4894亿美元,年均增长3.1%;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915亿美元,年均增长21.6%。“一带一路” 建设扎实推进。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企业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建立合作区56家,累计投资186亿美元。一批重大工程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落地,高铁、核电 “走出去” 迈出坚实步伐。

开放型经济体制加快构建。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篮子,人民币国际化迈出重要步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不断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自由贸易区建设稳步推进,上海、广东、天津等11个自贸试验区和12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先后设立。2016年,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比2015年增长38.7%;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出口增长1倍以上。

五、共享发展惠及全民,民生改善实现新跨越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已经进入中等偏上经济体行列,群众诉求更加多元,无论是增强发展动力、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还是增进人民团结、实现社会和谐稳定,都迫切要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我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就业形势稳中向好。积极就业政策不断显效,创业带动就业效果突出。2013—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连续4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农民工总量年均增长1.8%。2017年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334万人,比2016年同期多增16万人。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加7311元,年均实际增长7.4%。2017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长7%,超过GDP增速0.1个百分点。消费升级步伐加快。2016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比2012年下降2.9个百分点,接近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的富足标准;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比2012年提高2个、0.7个和1.3个百分点。

精准扶贫脱贫成效显著。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4335万人,比2012年减少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5%,比2012年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全国。2013—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7%,比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快2.7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16年年底,参加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比2012年年底增加9913、21198、2864、2877和3014万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取得实质性进展,2015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29.3%,基本医保总体实现全覆盖。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05年提高到2015年的9.42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6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67.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4%,比 2012 年提高 0.59 个百分点。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 2010 年的 74.83 岁提高到 2015 年的 76.34岁,婴儿死亡率由 2012 年的 10.3‰下降到 2015 年的 8.1‰,孕产妇死亡率由24.5/10 万下降到 20.1/10 万。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途上昂首阔步,取得了改革开放发展的新胜利,谱写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这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深刻把握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以新思想指导新实践,以新战略谋求新发展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勠力同心,凝聚共识,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的结果;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奋力拼搏、迎难求进的结果。5年来的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大有可为,披荆斩棘、攻坚克难仍需努力。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奋力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创新驱动铸辉煌 科技强国启新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进展与成就

◎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推动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谱写自主创新新篇章,开启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以创新为首的新发展理念,鲜明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的重大论断,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科技创新进行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系统谋划,推出一系列奠基之举、长远之策,开拓了科技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科技发展水平从以跟踪为主步入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历史新阶段,这是近代以来未曾有过的重大改变,表明我国科技发展站上全新的历史起点;创新能力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为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蓄积强大动能;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 “面向、依靠” 到 “深度融合、支撑引领” 转变,推动我国迈上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通道;创新主体从科研人员的小众向大众创新创业转变,科技创新与 “双创” 融合共进,汇聚起创新发展的磅礴力量;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中的位势从被动跟随向积极融入、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转变,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科技创新的系统能力显著提升。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大国和第二大知识产出大国。2016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到15500亿元,比2012年增长50.5%。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08%。国际科技论文总量比2012年增长50.8%,居世界第2位,高被引论文数和国际热点论文数双双攀升至世界第3位,8个重要领域国际科技论文引用率排名第2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居世界第三。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407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增至56.2%,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加快塑造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我国在量子通信、光量子计算机、高温超导、中微子振荡、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纳米催化、极地研究等领域取得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并首次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际超导大会马蒂亚斯奖、国际量子通信奖等国际权威奖项,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大幅跃升。战略高技术捷报频传,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采用自主研发芯片的超算系统 “神威太湖之光”、国产首架大飞机C919、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自主研发的核能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和新一代高铁、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成就举世瞩目。

我国已成为全球多极化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在主动布局和全方位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方面迈出历史性步伐。启动实施 “一带一路” 科技创新行动,与美国、欧盟等主要创新型经济体建立创新对话机制,“科技伙伴计划”基本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全球覆盖。举办 “清洁能源·创新使命峰会” 和首届 G20 科技创新部长会议,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等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不断加强。

二、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科技创新加速突破应用,推动新动能不断成长,促进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引领支撑新旧动能转化,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移动通信、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第三代核电 “华龙一号”、高铁、新能源汽车、特高压输变电技术、风能和光伏关键部件和设计制造技术、“数控一代”应用示范工程等,有力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为改善民生福祉提供有力保障。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成效显著。自主研发的3.0T超导磁共振系统、全球首个基因突变型埃博拉疫苗、阿帕替尼抗肿瘤新药等为改善民生提供科技支撑。科技扶贫行动成效显著,以科技创新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区域经济增长极加快形成。北京、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显现,区域创新改革试验全面启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启动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北京中关村与贵州大数据试验区等开展深入合作。

大众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空前高涨。以科技创新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创新平台。全国4200余家众创空间、3600余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余家企业加速器,服务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近40万家,带动就业超过200万人。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强,创新型经济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三、以建设高效协同创新体系为目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审议通过一系列重要科技体制改革文件和方案,确立科技体制改革的主体框架和时间表、路线图。科技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以政府职能转变引领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推动建立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健全国家技术预测机制,完善国家创新调查制度。推进科技领域的 “放、管、服” 改革,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院士制度改革、职称制度改革等取得重要进展。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全面重塑。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形成新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强化科技资源统筹配置。简政放权迈开大步,专业机构全面承接国家科技计划具体项目管理,国家科技计划布局进一步优化,建立和完善围绕重大任务推动科技创新的新机制。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国人大修订完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发布《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国办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形成从修订法律、制定配套政策到部署具体行动的 “三部曲” 。支持各部门和地方跟进出台一批具体落实措施,形成中国特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

创新激励政策体系成效彰显。在国有科技型企业中推行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对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所得实行递延纳税等优惠政策,有利于激励创新的中长期分配机制初步建立。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推广至全国,修订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推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制定实施 “十三五” 科技军民融合专项规划,推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格局。围绕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战略高技术布局,部署军民融合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专项,军民共用技术项目一体化论证和联合实施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快论证建设一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迈上新台阶。

四、以构筑系统持续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水平创新载体汇聚高端人才,科技创新水平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前瞻布局,强化系统部署,以宏伟的创新事业和高水平创新载体加速创新要素聚集,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先优势,为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蓄积强大势能。

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新格局,构建重大创新的策源地。着眼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启动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已布局建设的48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4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冲击世界科技前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梯次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打造科技创新 “国之重器”。

技术创新工程深入实施,企业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启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启动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试点,推动央企考核办法改革,鼓励中小微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搭建开放协作平台。华为、联想、中国中车、中国电科等一批创新型企业进入世界企业500强。在高速铁路、智能终端等领域,我国崛起一批具有全球影响的创新型企业。

科技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成长,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大军加快形成。重大科技任务、科研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对创新人才发挥了 “筑巢引凤”的 “虹吸效应” 。“千人计划” “万人计划” 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中央、地方、部门纵横联动,统筹推进各类科技人才发展,形成高端引领、整体发力、系统支撑的新格局,并带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 “归国潮”。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回国人数占70%。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大军,正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加速集结、发展壮大。

推动制造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成就与实践经验

◎中共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

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工业发展,扎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制造强国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综合国力稳步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顺应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紧紧依靠战略谋划引领工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工业发展的环境和动力发生深刻变化。我们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求,加强战略谋划,于 2015 年 5 月推动出台《中国制造 2025》,明确提出分 “三步走” 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为制造强国建设第一个 10 年提供了行动指南。两年来,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指导下,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编制发布了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制造 5 大工程实施指南,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发展服务型制造 2 个专项行动指南,以及信息产业、新材料、医药工业、制造业人才 4 个规划指南,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和工程陆续落地实施,一批试点示范城市(群)创建稳步推进。目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中国制造 2025》为引领,以 11 个专项规划为骨干,以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绿皮书为补充,以全国各地落实文件为支撑,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协同的政策体系。特别是《中国制造 2025》的出台和实施,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同,在明确目标方向、凝聚社会共识、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始终把创新驱动发展放在首位,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动力和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强劲动力。着力加强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以产业化应用为导向,成立了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动力电池创新中心,重点培育了增材制造、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指导各地培育建设了19家省级创新中心。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性能计算、新型显示、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等取得重大突破,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全球首颗量子卫星成功发射,长江三峡升船机刷新世界纪录,多轴精密重型机床、数控冲压生产线等产品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移动通信历经 “2G 跟随、3G 突破、4G 同步” ,全产业链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实施工业强基工程,解决了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的 “卡脖子” 问题。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8% 左右。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并不断完善,核与航天等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迅速。扎实推进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嫦娥三号圆满完成既定工程和科学目标,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首艘国产航母正式下水。我国工业科技创新步入跟踪、并跑和领跑并存的新阶段。

三、聚焦智能制造的主攻方向,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要做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我们坚持把 “两化” 深度融合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根本路径,制定并组织实施了50个规划及专项行动计划,形成了推动 “两化” 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政策体系、组织保障和工作机制。突出智能制造的主攻方向,实施智能制造专项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建立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打造了一批数字化车间,初步形成了若干可复制可推广模式。推动出台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双创” 有机结合起来,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 “双创” 平台大量涌现。制定 “两化” 融合企业管理体系并成为国家标准,通过 “两化” 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企业714家,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企业超过7万家。2016年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 61.8%、45.4%,比 2013 年提高了 18 个百分点和 23 个百分点。推动出台促进有关信息消费、“互联 网 +” 的两个指导意见,制定了支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发布了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协同研发、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截至 2016 年年底,全国光缆线路长度达到 3041万公里,建成了世界最大的 4G 网络,所有地市基本建成光网城市,网络提速降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三网融合在全国稳步推进,为推动 “两化” 深度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坚决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持续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稳则经济稳。面对近年来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克服、解决工业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坚持分业施策,推动出台了石化、机械、纺织、建材等行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方案。推动实施涉企收费清单管理,为企业减轻负担1000亿元以上,取消涉企保证金项目150项以上。着力稳定有效投资,推动成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和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完善民间投资环境,工业投资规模从2012年的15.5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2.8万亿元。着力增强有效供给,努力扩大信息消费、汽车消费、绿色消费。2013—2016年,信息消费年均增幅高达21%,为同期最终消费增速的2.4倍。2016年,我国汽车产销量突破2800万辆,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50.7万辆,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通过积极努力,我国工业克服重重困难,顶住了下行压力,保持了平稳增长,2012—2016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 8% 以上,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从 2012 年的 20 万亿元增长到 2016 年的 24.8 万亿元。着力改善市场环境,企业效益水平整体良好,单位劳动产出明显提高。2013—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 3.8%,利润总额年均增长3.1% ;电信业务总量、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 37% 和 17%。

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确立的战略思路,是一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攻坚战。工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我们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推动建立上下联动、行之有效的过剩产能市场化退出机制,开展淘汰落后产能、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联合执法3个专项行动,分类处置 “僵尸企业”。在全面完成 “十二五” 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基础上,2016年钢铁、煤炭去产能分别超过6500万吨、2.9亿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完善技改升级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业技术水平和先进产能比重不断提高。开展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专项行动,重点消费品的定制化、中高端产品供给比重显著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上升。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打造以绿色标准、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为核心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2年下降约18%,超额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等约束性指标。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落实 “一带一路” 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重点行业布局规划,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新疆、西藏等重点地区发展,因地制宜、区域联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六、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激发新活力与拓展新空间并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们深入贯彻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 “中国制造” 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0项,占原有行政审批事项的53.6%,全部取消了非行政审批事项。加快建立法治化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实施公正监管,强化行业自律。深化电信、军工等重点行业改革,推进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和宽带接入业务对民资开放,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的全部10项增值电信业务均向民资开放;军工开放进一步扩大,截至2016年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武器装备承制资格的民口单位数量占比分别达到68.5%、68%;积极配合营改增等重大改革,推进装备制造、电力、钢铁等重要领域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促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研发、投资和技术改造政策环境。

扩大对外开放方面。依托 “一带一路” 建设,与20多个国家签署产能合作协议,以终端产品产能合作、重大工程总集成总承包等为牵引,加快产业链全球布局。2016年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达310.6亿美元。多家钢铁、铜等冶炼企业在海外布局资源开发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技术水平的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等企业纷纷到沿线国家投资,涌现出海尔、华为、联想、中国中车、三一重工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回顾过去,成绩斐然,令人振奋;面向未来,使命光荣,任重道远。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国工业转型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进程,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奋力由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建设成就

◎中共交通部党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紧紧围绕当好发展先行官的职责使命,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交通运输工作作出重要论述,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国交通运输系统要准确把握这些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

牢牢把握 “先行官” 这个发展定位。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运输先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 ,“ ‘要想富,先修路’ 不过时” ,“把交通一体化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 。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和服务性的功能属性,赋予了交通运输发展先行官的历史新定位。这既是对交通运输功能属性的高度概括,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当好发展先行官,既要在行动上先行一步,也要在能力作风上过得硬,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先决条件,发挥引领作用。

牢牢把握建设人民满意交通这个发展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要 “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浓郁的为民情怀和民生情结,核心是要求人民交通为人民,建设人民满意的交通。其中的关键是,坚持安全发展,把安全生产作为最基本的民生;坚持服务为本,始终牢记服务人民、服务大局、服务基层;坚持共享发展,不断提高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牢牢把握 “黄金时期” 这个发展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十三五’ 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交通运输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这个黄金时期,不是规模速度型大发展时期的简单延续,而是一个质量效率型发展时期的全新开始,是经济发展新常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时代背景综合作用于交通运输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加速成网、交通运输业加快转型升级、现代治理能力持续提升、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的黄金机遇期。

牢牢把握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个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交通运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体制机制上、方式方法上、工作措施上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各种运输方式都要融合发展”,“平衡各种运输方式” ,“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 。这些重要论述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从 “为什么建” 来看,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交通强国的必由之路。从 “建什么” 来看,到2020 年要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从 “怎么建” 来看,要重点抓住 “平衡各种运输方式” 和 “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 这两个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好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

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发展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物流业 ‘降本增效’,交通运输大有可为”,“在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都要有所作为”,“特别是要把简政放权、提高效率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这些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交通运输发展主线问题。在社会再生产大循环中,交通运输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对提升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意义重大。必须紧紧扭住降低物流成本这个重中之重,着力在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上有所作为,进一步加大放权降费力度,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加强党的建设、弘扬 “两路” 精神、发展绿色交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指示。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定位、发展目的、发展形势、发展目标、发展主线等重大问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引。我们要学深、悟透、做实,以此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运输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交通人不懈努力,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许多指标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为建设交通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设施网络规模稳居世界前列。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 “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4万公里,高速铁路里程突破2.2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5%左右。公路总里程达到469.6万公里,全国99.99%的乡镇和99.94%的建制村通了公路,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3万公里,跃居世界首位。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71万公里,规模以上港口万吨级泊位达2317个,位居世界第一。颁证民航运输机场达218个,通用机场300余个。邮路总长度(单程)658.5万公里,邮政快递网点21.7万处,总体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

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名列世界前茅。2016年,全社会客、货运输量分别达192亿人次和433亿吨,我国成为世界上运输最繁忙的国家之一。铁路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居世界第一,高铁旅客周转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总和。公路客货运输量及周转量均居世界首位,高速公路承担了全社会超过1/3的客运量和1/4的货运量。海运承担了我国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占全世界总量的1/3以上,为我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提供了有力支撑。民航运输旅客及货邮周转量均居世界第二。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50%以上,跃居世界第一,运输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持续增强。

科技创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特大桥隧、深水筑港、大型机场工程等建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沪昆高铁、港珠澳大桥、洋山深水港、北京新机场等一批交通超级工程震撼世界。高速列车、C919大型客机、振华港机、新能源汽车等一大批自主研制的交通运输装备成为 “中国制造” 的新名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系统等信息通信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广泛应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商业模式蓬勃发展。交通运输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对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行业现代治理能力大幅跃升。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用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中国交通运输的治理模式功不可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法规、政策、规划及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我国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网约出租车、共享单车管理的全国性规章,为全球新业态治理提供了 “中国智慧”。我国主导建立了中国—东盟交通部长会议、上海合作组织交通部长会议等多边合作机制,连续14年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国际民航组织秘书长首次由中国人出任,我国交通运输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三、奋力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

交通运输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从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来看,国家要强盛,交通须先行。站在世界交通大国的新起点上,必须进一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交通运输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瞄准建设交通强国奋斗目标,奋力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

着力推动基础设施联网优化。着眼于实现综合交通 “一张网”,以综合运输大通道为主骨架,以综合枢纽为关键连接点,着力打造高品质快速交通网、高效率普通干线网、广覆盖基础服务网,加快形成高质量立体互联的综合交通网络化格局。着眼于服务 “一带一路” 建设,着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着眼于适应自动驾驶、新能源等新技术普及应用,加快研究布局与之相匹配的新一代交通基础设施。着眼于优化提升系统运行效率,着力做好存量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养护工作。

着力推动运输服务提质升级。大力推进综合运输深度融合,加快运输一体化进程。着力推动绿色交通优先发展,提高绿色交通分担率。把货运作为交通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推动物流运输网络向国际拓展、农村下沉、中西部延伸。更多依靠市场和科技的力量,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便捷、智慧、绿色、舒适、多元、经济的出行服务和体验。着力推动交通运输与物流业、制造业、旅游业等关联产业联动融合发展。

着力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实现交通运输由大向强的历史性转变,关键要靠科技创新。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大力建设智慧交通,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输装备制造等技术能力,加快 “互联网+交通运输”、自动驾驶、新能源交通装备等推广应用,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为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着力提升行业现代治理能力。继续深化综合交通运输、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投融资等关键性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不断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交通运行和管理控制,健全智能决策支持和监管,加快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工具数字化、网络化及运营运行智能化。着力提升在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更好地为全球交通治理提供 “中国方案”。

奋力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是人民的呼声、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不辱使命,奋力实现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在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挥好先导作用。

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中共国务院国资委党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企国资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国企国资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为核心要义的系列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国资改革发展系列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涵盖了国有企业地位作用、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发展、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党的建设5个方面。一是强调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关系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关系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明确了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际竞争力、抗风险能力的发展目标。二是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沿着符合国情的道路去改,要遵循

市场经济规律,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三是强调国有企业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要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明确了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等重点任务。四是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先加强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明确了要深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出资人监督,把管资本为主和对人监督结合起来,重点管好国有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五是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 “根” 和 “魂” ,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明确了要坚持 “两个一以贯之” ,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这 5 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全面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国资改革发展系列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重要论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涵,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芒,为我们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夯实党执政的基础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和国有企业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国企国资改革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推动国有企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改革发展道路。

一、始终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理直气壮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动摇,推动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规模实力明显提升。全国国资监管系统企业2016年年底资产总额达到144.1万亿元,比2012年年底增长了101.8%,上缴税费总额约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3,增加值贡献约占全国GDP的1/7。2016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有83家,比2012年增加29家。

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第四代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2017年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国产航母下水、国产大飞机首飞成功,更加彰显了国之重器的实力与担当。

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认真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在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国家重大战略、支持国防现代化建设、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援疆、援藏、援青工作,定点帮扶246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增强了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

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增强国有企业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试点先行,加快推进 “1+N” 文件体系制定,大力推动改革重点任务落实落地,国有企业改革呈现出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成效显现的崭新局面。

分类改革扎实推进。明确了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发展、监管和考核的基本原则,完成了中央企业功能界定分类,并同步配套分类考核、差异化薪酬分配等措施,为下一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健全。持续推动国有企业及其子企业公司制改制,目前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改制面已经超过92%,省级国资委监管企业的改制面超过90%。绝大部分中央企业建立了规范的董事会,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

混合所有制改革稳妥实施。分批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部分中央企业在三级子企业探索开展员工持股试点。截至2016年年底,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为68%,上市公司的资产、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在中央企业整体占比分别达到61.3%、62.8%和76.2%,国有资本功能不断放大。

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管理进一步规范,考核与薪酬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强化。市场化用工机制基本形成,一些企业开展了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并探索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进一步形成。

三、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持续提升国有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16年全国国资监管系统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3.5万亿元,同比增长4%;实现利润总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6.3%,圆满完成预期目标。

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北车与中国南车、中远集团与中国海运、宝钢与武钢等26家中央企业完成了重组,中央企业数量从117家调整到102家,设立了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和中央企业国创投资引导基金,目前国有资产在军工、电信、民航、能源等领域占比达 90% 以上。

瘦身健体扎实推进。2016年中央企业累计减少法人2730户,减少管理费用、人工成本125.7亿元;共完成420户 “僵尸企业” 和特困企业处置治理,减少亏损512亿元;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019万吨、煤炭过剩产能3497万吨,重组煤炭产能8000万吨,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科技创新取得明显进展。中央企业研发经费约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总额的1/4。2013—2016年国家科技奖励中,中央企业获得335个奖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1/3。

国际化经营迈出新步伐。“一带一路” 建设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国际产能合作等领域承担了一大批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和标志性工程,有力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四、始终坚持依法监管,坚决守护好人民的共同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资产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要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牢把握出资人职责定位,持续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不断改进监管方式和手段,国资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

职能转变加快推进。对内设机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出资人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把监管重点聚焦到管好国有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上来。

国资监管方式进一步完善。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方式。改进监管手段,不断健全企业产权、投资、财务等监管信息系统,监管效率不断提高。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努力打造 “阳光央企” 。

国有资产监督进一步加强。坚持以问题和风险为导向,不断强化当期和事中监督,形成发现、调查、处理问题的监督工作闭环;积极推动出资人监督、外派监事会监督与审计、纪检监察、巡视等监督力量协同配合,形成监督合力。据统计,2013—2016年中央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平均为107%。

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为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我们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大力推动中央企业党建工作严起来、实起来、强起来。

层层落实管党治党责任。落实中央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建立“述评考用” 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实行中央企业党委报告年度党建工作制度、党委(党组)负责人述职、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三项制度,通过严格考责问责,使党建工作真正从 “软指标” 变为 “硬约束” 。

进一步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积极推动党建工作总体要求进章程,目前中央企业基本完成了集团层面章程修订。全面推行党委(党组)书记和董事长 “一肩挑”,目前建立规范董事会的83家中央企业基本实现 “一肩挑”。进一步健全党建工作机构,充实加强党务工作力量,目前中央企业集团专职党委(党组)副书记已实现应配尽配。

从严选拔管理企业领导人员。按照 “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 的20字标准从严选拔、教育、监督、管理企业领导人员,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企业领导人员队伍。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中央企业中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件进行通报。实现对中央企业巡视全覆盖,推动中央企业内部巡视巡察工作,有效发挥从严治党的利剑作用。对落实 “两个责任” 不力的中央企业党委书记、纪委书记严肃问责,对违规决策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案件的相关责任人坚决查处,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奋楫争先求索 创新转型发展

◎中共上海市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发展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上海要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国内、放眼全球,整合上海本地资源、整合国内资源,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习近平总书记连续5年在全国 “两会” 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每次都提到创新的重要性,要求上海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这是对上海的殷殷嘱托,也是上海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上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解放思想,奋力求索,努力走出一条超大城市创新转型之路。

一、深刻把握创新转型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辩证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对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作出一系列前瞻性判断,为我国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规律,紧紧抓住创新这一引领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迎头赶上时代变革浪潮指明了方向。推进创新转型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任务,坚持突出问题导向,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奋楫争先,攻坚克难,为国家改革发展和经济转型闯出新路。

着眼国际大势,树立全球视野、机遇意识,谋划推动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未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主阵地在于科技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较量,科技创新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赛场发生转变,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我们要有全球视野,紧扣世界脉搏,努力在重大创新领域实现由 “跟跑者” 向 “并跑者” “领跑者” 转变,在全球创新枢纽激烈角逐中,为国家争得一席之地。

着眼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全球合作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是我国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老是在产业链条的低端打拼,老是在 “微笑曲线” 的底端摸爬,总是停留在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而占领不了附加值高的研发和销售这两端,不会有根本出路。我们要服从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于建设科技强国的宏大目标,以高度的创新自觉,努力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为根本改变我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着眼发展转型,以创新为经济转型注入强大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必须把创新贯穿于城市发展的主战略中,把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社会治理创新、文化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让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二、上海创新转型的实践成效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上海率先作出了走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之路的战略抉择。

一是经济增速稳下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2014年,上海经济增速一度低于全国;2015年增速与全国持平;2016年增速为6.8%,金融危机以来首次超过全国。上海经济克服外部冲击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经济中心城市中继续名列前茅,为全国经济稳增长、稳预期作出应有贡献。

二是产业结构转过来。2012年,上海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60%,2016年,首次超过70%,同时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和就业人员占比也均超过70%。近年来,上海加快推动 “四个中心” 建设,城市核心功能不断增强,已经形成股票、债券、黄金、金融期货等较为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集装箱吞吐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总部经济快速成长,跨国公司总部角色从采购销售环节加快向贸易、研发、物流、结算等全球营运功能升级。

三是质量效益好起来。从税源结构变化看,新旧动能此消彼长。烟草、汽车、石化、钢铁等制造业 “四大金刚” 占全市税收比重从2013年的16.4%下降至2016年的13.5%,租赁和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居民服务等服务业 “四小龙” 占全市税收比重则从2013年的14.8%上升至2016年的19.9%。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8.5%。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四是治理能力强起来。持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改革街道体制,率先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全额保障街道经费支出。积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在治理城市 “顽症” 过程中,不断收获基层治理创新红利。

五是发展空间留出来。牢牢守住人口、土地、环境、城市安全四条底线,是上海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腾出空间的战略选择,也是对超大城市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主动取舍。认真落实国家严格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的重大决策,2015年年底首次出现常住人口负增长。大力推动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全面完成两批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下决心调整淘汰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低收益落后产能,深化开展清洁空气、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总体可控。

回首创新转型的实践历程,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创新转型之路,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主要有:

一是坚持在服从服务国家战略中抢抓创新发展机遇。上海始终坚持服从服务全国大局,将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切实转化为上海创新发展的规划目标和现实行动;面对经济转型升级挑战,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努力为破解国家发展难题提供上海解决方案。始终坚持把中央精神、发展形势与上海实际紧密结合,持续推进 “四个中心” 建设,率先系统谋划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确保上海发展的每一步与国家战略合拍,与国家重大举措共振。

二是坚持在加快结构调整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上海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满足不断升级的需求,全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首先是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顶住经济增速有所下行的压力,宁可放慢一些发展速度也要主动加快调结构、促转型步伐;其次是处理好 “减” 与 “增” 的关系,在守住人口、土地、环境、城市安全四条底线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做好 “压” 和 “减” 的文章。同时,在 “新” 和“增” 上下功夫,加快培育壮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业,着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经济,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扩大高端有效供给。

三是坚持在发挥开放优势中着力增强创新效能。上海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将最大的开放优势转化为最好的营商环境。注重以开放促改革,着力强化制度创新。善于把开放的压力转化为制度创新的动力,扎实推进各项改革试点任务。注重以开放促创新,着力强化自主创新。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充分利用开放的创新平台、创新网络、创新链条,推动创新主体竞争合作,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四是坚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围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上海持续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2016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34.7万户,比2015年增长16.7%。围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上海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自我革命,鼓励、支持、引导基层政府将工作重心切实转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上来。

三、坚持走好超大城市创新发展之路

上海将更加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做到在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科创中心建设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新作为。

一是以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各项改革。对照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 “单一窗口”,实施贸易便利化新规则,打造开放与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化金融开放创新,探索设立自由贸易港区,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创新合作发展模式,以高标准便利化措施促进经贸合作,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成为服务国家 “一带一路” 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

二是以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创新能力。集中力量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集聚体现国家战略的大科学装置、大科学研究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纵深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使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集聚全球优秀创新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三是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深入推进 “三去一降一补” 五大任务,着力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坚持多措并举,切实降低企业成本。积极落实国家简政放权各项措施,为改善营商环境作出应有贡献。坚持高端引领,大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加快推进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 “四新” 经济,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落后产能淘汰。坚持质量优先,着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核心,实施千项工业精品创造计划,支持自主品牌振兴和重塑上海制造品牌形象。

四是以持续用力补齐短板为抓手,着力提升广大市民获得感和满意度。紧紧围绕 “五违四必” 环境综合整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建设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中小河道治理等重点工作,全力以赴补好短板。抓住城乡社区基层治理这个重心,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水平,切实强化服务群众能力,为上海进一步集聚创新创业资源要素提供保障。

事业的关键在人、在干部队伍。上海将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 “四个新作为” 的要求,进一步把严的要求落实到党的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全面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服从服务国家大局,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努力在解决问题和突破瓶颈中开创新局面、实现新作为,不断增强上海城市发展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成功实践

◎中共浙江省委

习近平总书记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作出的庄严宣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定力,为我们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萌发地。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通过深入调研、深邃思考,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和全面把握浙江省情的基础上,作出了发挥 “八个方面优势” 、推进 “八个方面举措” 的重大决策部署(以下简称 “八八战略”),在省域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所做的一切工作、发展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归根到底都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实施 “八八战略”的重要成果。浙江未来发展要再上新台阶,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沿着 “八八战略” 指引的路子走下去。

一、“八八战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实践的新境界

在世纪之交,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了前列,但先发优势不断弱化,矛盾问题也早发多发。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怎样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习近平同志作出了 “八八战略” 的重大决策。

“八八战略”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 “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全面客观分析了浙江的优势和短板,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思路和举措,不仅是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总方略,而且在省域层面初步回答了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党” “怎样实现发展” 等重大基本理论问题。

“八八战略” 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并萌生出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文化大省、生态省建设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决策部署,不仅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实践的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而且在省域层面对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比较早地进行了战略谋划和具体实践。

“八八战略” 坚持问题导向,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提出了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的 “两只鸟” 重要思想;在生态建设上提出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 “两座山” 重要思想;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提出了 “农民和市民” 的“两种人” 重要思想;在深化市场取向改革上提出了 “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 的 “两只手” 重要思想等,不仅开出了破解浙江 “成长的烦恼” 的良方,而且探索了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有效路径。

“八八战略” 不仅对浙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而且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

二、在坚持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八八战略” 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战略框架。形势每发展一步,实践每深入一步,“八八战略” 就向前发展一步。“八八战略” 确立以来,历届浙江省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坚定不移续写 “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十二届浙江省委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出实施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 总战略和 “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 的工作部署,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十三届浙江省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对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进行全面部署,加快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浙江省委在不同阶段作出的决策部署,本质上都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八八战略” 的坚持和深化细化具体化,都贯穿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视察,赋予浙江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 新使命。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期间,又对浙江提出了 “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为浙江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实施 “八八战略” 的生动实践指明了方向。浙江广大干部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下,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浙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与深入实施 “八八战略” 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定力、提高站位,继往开来、锐意进取,既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拿出新的招数、推出新的举措,使 “八八战略” 内涵更加丰富、更有生命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更加生动、更加精彩。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彰显真理力量和实践价值

“八八战略” 实施15年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浙江大地发生了全面深刻、影响深远、鼓舞人心的变化。2002—2016年,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从8004亿元增加到46485亿元,年均增长10.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6978元增加到83538元,年均增长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16元增加到4723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940元增加到22866元,年均增长分别为8.1%和8.0%。2017年上半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4万亿元,增长8%。

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等改革扎实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相得益彰,“最多跑一次” 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持续激发,体制机制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参与 “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工作成效显著,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大,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和文化八大万亿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新旧动能加快转化,实体经济全面振兴,产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市化相向而行、融合发展,乡镇科技特派员和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不断完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和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生态省建设深入推进,治水、拆违、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持续推进,森林覆盖率名列前茅,环境质量全面向好,生态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山海协作、山海联动机制不断完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山区和海岛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山海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枫桥经验” 不断丰富和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领导干部下访、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持续开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工作扎实推进,环境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发扬光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文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气象,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浙江将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发挥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推向前进,是浙江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2017 年 6 月,浙江省召开第十四次党代会,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提出的 “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 的要求,确定了坚定不移沿着 “八八战略” 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的主题和主线,提出了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总目标和 “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清廉浙江” 的具体目标,确立了 “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人才强省” 的工作导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将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坚持有 “破” 有 “立” ,坚持倒逼和引领并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 “三去一降一补”,加快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推动我省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二是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 “最多跑一次” 改革撬动各方面各领域改革,狠抓改革落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最大限度释放改革开放红利。三是着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大力提升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综合能级和国际化水平,加快 “大湾区” 建设,切实提高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四是着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厉行社会主义法治,不断提高法治浙江建设水平。五是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强化文化担当,建设文化浙江,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六是着力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坚持均衡优质、公平普惠,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浙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七是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 “大花园” 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八是持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层层压实压紧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覆盖所有党支部和党员。

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中共江苏省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十分关心,2013年全国 “两会” 期间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项重点任务;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 “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的重要指示,提出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 “五个迈上新台阶”的具体要求,为江苏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我们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作为贯穿各项工作的鲜明主线,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殷切期盼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 “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部署,努力以 “两聚一高” 的过硬成果,逐步把 “强富美高” 新江苏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2016 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7.6 万亿元,人均超过 9.5 万元,经济转型升级明显提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向纵深推进,开放水平和层次实现新的提升,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一、聚力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深刻指出,江苏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产业结构链条的中低端,要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江苏科教资源丰富,研发力量雄厚,是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又有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用好这些优势和机遇,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厚植实体经济优势。江苏实体经济发达,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8左右。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创新优势取代成本优势,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着重抓两点。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2016年,全省大中型企业研发中心建有率超过90%,工业技改投入达1.4万亿元。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围绕移动通信、集成电路、物联网等产业,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两个专项,尽快让新兴产业成长为支柱产业,目前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0%。同时,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的经济增长点。

强化高端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坚持发挥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的引领作用,大力实施系列人才培育和引进工程,有 696人入选国家 “千人计划” 。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舍得下本钱” 的要求,出台 “人才 26 条” 政策,推出一系列含金量高的举措,让更多创新 “千里马”竞相奔腾。

打造优质平台载体。创新要素的集聚,离不开优质的平台载体。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高新区完善功能、塑造特色、创新发展;引进研究机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组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举办江苏发展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大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带动资金、技术、人才集聚;建立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较好解决了技术交易过程中 “找不着” “谈不拢” “难落地” 的问题。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往往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在一定的创新生态中成长起来的。制定出台 “科技创新40条” 政策,在创新型企业培育、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不少突破性举措。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政务服务 “一张网” 建设和 “不见面审批”模式。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有效激发了社会的创新活力,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

二、聚焦富民,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放在经济发展的 “中心”。在实践中,无论是抓发展还是促改革,我们都坚持富民导向不动摇、不偏离、不松劲,出台了 “富民33条” 政策,努力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确保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把富民产业作为最大支撑。将富民增收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紧密联系,抓住两个关键词发展富民产业。一个是 “中高端”。推进产业升级和就业结构联动升级,为百姓创造更多 “金饭碗” “银饭碗” 。另一个是 “特色” 。引导各地挖掘自身禀赋优势,注重植入生态、绿色、田园、文化等元素,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增强富民带动力,拓宽富民受益面。

把自主创业作为最大潜力。以推动自主创业为突破,发挥大学毕业生、企业骨干、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海归、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示范带动作用,突出重点领域引导、突出创业平台打造、突出创业文化建设,让想创业、敢创业、创大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仅2016年,全省就新增私营企业50万户、个体户78万户。

把公共服务作为最大普惠。构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将75%以上的公共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保障,全面落实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加快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在此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推动均等化、提高普惠性,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科学确定服务设施、服务事项、服务半径和覆盖人群,让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

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让低收入人口真正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我们引导贫困地区大力发展规模不大、门槛不高、离家不远的项目,提高贫困群众的参与度和脱贫成功率。同时,重点解决好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问题,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发动社会力量等方式,形成长效脱贫、稳定脱贫机制。特别是重视抓好教育脱贫工作,努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确保到2020年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达小康的目标。

三、坚持生态优先,彰显绿色发展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我们牢固树立、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下大气力推进生态治理。在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发展、搞好源头治理的同时,抓住老百姓反映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大力度整治各类环境污染,消除各种环境风险隐患。2016年以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新一轮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突出抓好沿江地区化工污染专项整治,力争用2—3年时间全面治理气、水、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

从整体上加强生态保护。做好生态保护顶层设计,率先出台了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守住生态保护、耕地保护、城市开发边界 “三条红线”。建立自然资源变化动态监测机制,提高项目的环评、能耗等准入门槛,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努力提升开发水平。集中打造太湖生态保护圈、长江生态安全带以及苏北苏中生态保护网和生态保护引领区、生态保护特区,谋划推动生态经济区建设,启动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带、宁杭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大走廊,做好大运河江苏段保护工作。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程,让透支的资源环境休养生息。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注重运用市场手段解决问题,研究建立了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严格落实企业排污差别化收费、水环境资源“双向” 补偿等制度,加快形成符合中央要求、具有江苏特色的制度体系。从2016年起,省财政对苏南、苏中、苏北地区收取污染排放统筹资金,对完成减排考核任务的,按比例进行返还。参照中央环保督察模式,建立省级环保督察机制,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决不允许企业把污染成本转嫁给社会。

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并希望江苏有更强意识、更多举措、更大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强化 “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 的理念,推动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务实担当抓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强化 “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 的理念,推动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务实担当抓发展。

突出日常管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管党治党的重中之重,在 “严” 和 “常” 上狠下功夫。“严” 就是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切实强化 “四个意识”,坚定不移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常” 就是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等,认真落实 “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使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

突出关键少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抓住领导干部这个 “关键少数”,开展 “旗帜鲜明讲政治” 专题学习培训。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20 字”好干部标准,真正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认真落实 “三个区分开来” 要求,出台《关于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改革创新担当作为的实施意见(试行)》,用制度为作风正派、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干部撑腰鼓劲。实施青年干部培养计划,让优秀的年轻干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脱颖而出。

突出基层基础,打造坚强有力党组织。把加强政治引领与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相统一,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突出国企、高校、“两新”组织党建,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2016年,我们搭建了工作交流平台,在县级层面定期举办县委书记工作讲坛,在设区市层面召开市委书记座谈会,传导责任和压力。2017年,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开展 “大走访”活动,通过走访城乡居民和企业主动查找、解决问题和矛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突出筑牢底线,强化执纪监督。始终保持严惩腐败高压态势,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立案查处违纪案件7.5万余件,其中地厅级干部153件、县处级干部1598件。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严格执行党章党规党纪,用好监督执纪 “四种形态” ,突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用纪律管住大多数。着力加强党内监督,发挥巡视巡察利剑作用,聚焦 “六项纪律” ,深化政治巡视,推进市县巡察工作,实现巡视监督全覆盖。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紧盯 “四风” 问题新动向,真抓严管防反弹,推动党风政风明显好转。

培育发展新动能 追赶超越谱新篇

◎中共陕西省委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陕西发展作出追赶超越新定位,提出了 “五个扎实” 新要求,即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新定位、新要求,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一、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国内外发展大势和陕西基本省情的有机统一,有力引领了陕西发展,使追赶超越成为三秦大地最鲜明的主题和旋律,大家深切体会到重要讲话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彰显着引领发展的时代性特征。陕西正处在追赶超越阶段,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对陕西发展方位作出的科学判断。从国际看,全球发展格局正在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各国都在努力做强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新动能孕育形成的同时,区域分化特征愈加明显,西部地区面临更大的转型升级压力;从陕西看,经过多年持续较快发展,全省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但城乡居民收入低、经济外向度低、城镇化水平低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发展仍然是当务之急。陕西拥有较强的区位、资源、科教、文化等优势,只有在发展上加快追赶超越,既做大经济总量,又提升发展质量,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为全国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体现着谋划发展的系统性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 “五个扎实”要求,是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在陕西的具体化,是一个有机联系、相互支撑的系统。当前,欠发达仍然是陕西基本省情,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夯实发展基础,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有利于补齐发展短板,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精神动力,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有利于彰显价值追求,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强化根本保障。“五个扎实” 体现了抓发展与提质量、抓改革与增活力、抓法治与促公平、抓党建与强保障的协调统一,为陕西追赶超越提供了现实路径。只有认真贯彻 “五个扎实” 要求,既坚持整体推进,又注重集中发力,才能确保各项工作跟上中央步调,推动陕西发展实现全方位追赶和整体性超越。

蕴含着推动发展的规律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确立新的发展理念,既要看速度,又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是推动陕西发展的根本遵循。近年来,陕西经济虽然保持了中高速增长,但增长模式仍然粗放,与全国 “四化同步”发展的趋势相比,全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还相对滞后,特别是陕北发展过度依赖能源资源、陕南工业基础薄弱,发展赶上全国步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遵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统筹兼顾,注重稳中求进,通过保持合理增速巩固长远发展基础,通过做优经济增量倒逼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提高质量效益增强发展可持续性,才能促进全省 “四化同步” 发展,推动陕西经济在爬坡过坎中向更高层级迈进。

二、紧紧抓住培育陕西发展新动能这个重要基础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前提。近年来,我们把培育新动能、打造新支柱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的重中之重,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促进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全省经济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呈现出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可喜变化。

在提升主导产业中壮大新动能。主导产业是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培育新动能的难点和关键所在。经过多年发展,陕西形成了以能源化工为主的产业体系,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巩固和发展优势主导产业” 的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能源化工 “一业独大” 的状况逐步改观。紧紧把握能源基地高端化这个方向,通过减量置换、深度转化等方式,有效抵御了能源资源价格下行带来的巨大压力,2016年原煤转化率达到30%以上。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重点,以做大规模、集群发展为方向,壮大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GDP占比达到10.7%。把握核心关键技术研发这个抓手,通过技术改造、产业整合等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有色冶金、食品加工、非金属矿物品等产业GDP占比不断提升。

在延伸创新链条中催生新动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是培育新动能的最有效途径。陕西科技实力雄厚,创新成果丰硕,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两张皮” 现象比较突出。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 “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的殷殷嘱托,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契机,着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项目。发挥电子信息技术优势,培育通信设备制造、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产业,总投资 280 亿元的 CEC8.6 代液晶面板项目开工建设,沣西新城大数据基地已吸引三大通信运营商数据中心等入驻。发挥航空科技和产业优势,推进富平阎良发展一体化,加快汉中航空智慧新城、卤阳湖通航基地、沣西翱翔小镇建设。发挥增材制造技术优势,建成西安高新区及渭南高新区增材制造基地,形成了一批专业化企业,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发挥特色现代农业优势,壮大绿色农业、观光农业、智慧农业,基本形成“粮、果、畜、菜、茶、特” 同步发展的产业体系,苹果、猕猴桃产量分别占到世界的 1/7 和 1/3。

在整合优势资源中孕育新动能。陕西是科教大省、军工大省、人才大省,这些为我们培育新动能提供了宝贵资源和坚实支撑。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各类创新资源的要求,积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高新区等力量,推动各类发展资源紧密对接、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具有陕西特色和优势的科技创新体系。着眼产业需求强化科技攻关,在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集中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全省专利授权量增速位居全国第一。着眼军地共用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加快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鼓励军工单位培育军民结合型创新企业,支持民口单位参与军品研发生产,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军地需求有效对接,全省军民融合创新型企业超过500家。着眼要素融合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广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创新模式,加快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深入推进 “互联网+” 行动,2016年全省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69家,产品定制、柔性制造、个性化服务等新业务发展迅速。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激发新动能。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培育新动能的关键一招。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陕西发展相对滞后,有利于新动能生成的体制机制、市场环境等还不完善。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的要求,跳出 “城墙思维” 、站在 “秦岭之巅” 看陕西,进一步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完善体制机制,努力为释放新动能创造良好条件。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围绕促进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等科技资源互通互用,搭建资源共享、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等平台,全省科技成果交易额突破 800 亿元。推进 “放管服”改革,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各类市场主体增长 81%。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围绕构建“亲” “清” 新型政商关系,下大力气整顿市场秩序,2016 年非公经济占比达到 53.8%。深度融入 “一带一路” 大格局,围绕构筑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着力打造交通商贸、产能合作、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区域金融五大中心,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 15.9%。

三、在深入学习领会中谱写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发展特别是培育新动能的实践,我们深深感到,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当前,我们只有切实增强 “四个意识”,深入学习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掌握主动,走出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追赶超越之路。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牢牢扭住发展这个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抓住用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 建设等机遇,挖掘和发挥好自身优势,坚定发展信心,保持发展定力,既见事早又行动快,持之以恒做大全省经济盘子。善于运用市场思维、法治思维推动发展,依靠改革方法破解难题,主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发展的先进经验、成功做法,不断筑牢富民强省的强大物质基础,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坚决摆脱旧有模式,打破惯性思维,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中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瞄准 “四化同步”,通过实施创新驱动、绿色惠民、协同共享、开放融合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既实现发展总量的追赶,又实现发展质量的超越,更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促发展与防风险等重大关系,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进取,做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宜快则快。既坚持 “稳” 这个主基调,稳政策、稳运行、稳预期,坚守稳定、安全、生态、廉政 “四条底线”,夯实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根基;又瞄准 “进” 这个大方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努力推动发展进入新境界。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和突破口。从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出发,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紧贴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着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着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切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下大气力打好 “三去一降一补” 歼灭战,认真落实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等重点任务,不断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牢记嘱托担使命 奋力建设新家园

◎中共湖南省委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行动指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提出的 “一带一部” “三个着力” 等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推动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落地生根,实现了全省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磅礴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一、始终坚持全面深入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打牢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思想根基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湖南坚持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凝心聚力,推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入脑入心、见行见效,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打牢思想根基、提供方向指引。内化为思想信仰。把学思践悟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坚定 “四个自信” 、树牢 “四个意识” 。注重分层分类集中轮训领导干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闭幕后,省委先后举办 5 期厅级党员领导干部集中轮训班,以及市厅级党员主要领导干部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轮训班,推动 “学讲话、用讲话” 向基层延伸拓展、向各级各类干部全覆盖。

外化为自觉行动。深入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紧密联系湖南实际,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强化 “底线思维”、凝聚 “最大公约数”、抓好 “关键少数”、坚持 “精准发力”、注重 “久久为功” 等思想和工作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祉的正确政绩观。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破除思维定式、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使湖南解放思想的程度、改革创新的力度、发展实践的深度不断推向纵深。

转化为发展思路。坚持以系列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特别是把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到湖南视察、2016年3月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作为做好湖南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引,提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发展愿景,建设经济、科教、文化、生态、开放 “五个强省” 的发展目标,落实 “一带一部”的发展定位,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发展战略,突出 “三个着力” “四大体系” “五大基地” 的发展抓手。“一带一部”,就是发挥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三个着力”,就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四大体系”,就是科技文化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镇体系、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五大基地” ,就是科技创新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文化创意基地、全域旅游基地。

二、始终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拓展发展新实践、培育发展新动能、厚植发展新优势,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突出稳中求进这个总基调。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为引领新常态的重要原则,确保经济增长、就业岗位、社会发展 “稳” 得牢靠,实现结构调整、动力转换、民生改善 “进” 得有力。2012—2016年,全省GDP由22154.2亿元增加到31244.7亿元、年均增长9.52%,人均GDP从33480元增加到45931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938亿元增加到4252.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也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突出创新引领开放崛起这个核心。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各领域全面创新,以融入 “一带一路” 为切入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让创新和开放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驱动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加快实现。重点抓好 “451” 计划,“4” 就是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文化创新、产品创新等四大创新;“5” 就是对接北上广、优化大环境,走进500强、提升产业链,老乡回故乡、共建新湖南,提升大口岸、建设自贸区,对接 “一带一路”、深化国际合作等五大开放行动;“1” 就是推进聚焦人才发展的 “芙蓉计划”。2016年,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2%,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1%;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在湘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40家。

突出 “三去一降一补” 这个重点。制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及相关专项方案,实施厚植供给优势、化解供给产能、降低供给成本、补强供给短板、防控供给风险等五大行动,有力有序推动 “三去一降一补” 任务落细落实落地。去产能方面,关闭小煤矿 318 处,退出煤炭产能 2073 万吨,煤矿 “散小乱” 状况得到根治;去库存方面,重点落实支持农民进城购房、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等措施;去杠杆方面,着重加快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推进存量政府债务置换;降成本方面,着力打好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等 “组合拳” ;补短板方面,突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交通、能源、水利、信息 “四张网” 。去、降、补同时发力,有效破解了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困局,为长远发展 “固本培元” 。

突出经济转型升级这个关键。紧紧扭住振兴实体经济不放松,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消费转型升级,消费需求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对接《中国制造2025》,实施建设制造强省5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新格局。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2.4%跃升到58.2%,工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46.65%提高到52.75%。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错位发展,推动全省四大区域板块实现国家战略全覆盖。

突出发展精细农业这个亮点。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的新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突出稳定粮食产能,着力建设 “中部粮仓”,全省基本农田稳定在49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左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精细化,实行精细定位产业、精细生产经营、精细配置要素,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完善。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建设3个 “百千万” 工程,改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培育壮大新兴农业经营主体,统筹推进新农村、美丽乡村和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三、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统揽,坚持不懈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湖南民生改善力度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湖南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首倡地。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民生工程,突出抓好习近平总书记交代的 “发展生产、基本公共保障和下一代教育” 3件实事,发扬 “工匠精神”,下足 “绣花功夫”,推动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坚决落实贫困县党政正职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从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8000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突出精准导向,在产业扶持上探索形成 “资金跟着贫困对象走、贫困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和贫困对象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 的 “四跟四走” 新路子,在就业帮扶上开展劳务协作脱贫试点,在凝聚社会合力上推进 “万企帮万村” 精准扶贫行动。建立健全贫困退出机制,坚决杜绝虚假脱贫、数字脱贫。全省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767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33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43%下降到5.91%。

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坚持每年公开承诺为民办一批实事,切实搞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 “微建设” “微服务” ,形成了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标扩面、人民收入稳定增加、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十二五” 期间全省财政民生支出年均增长17.7%,2016年民生支出比重达7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21319元、7440元,提高到2016年的31284元、11930元。

提升群众生态获得感。把建设生态强省纳入 “五个强省” 战略目标,率先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大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湖南。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载体,以湘江保护与治理 “一号重点工程” 为抓手,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大力推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筑牢 “一湖三山四水” 生态屏障,全省环境质量稳定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湖南的一张亮丽名片。

四、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第一责任和最大政绩,抓主业、尽首责,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全省政治生态明显改善,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

从严要求强队伍。严格按照好干部标准识别、使用、管理干部,大力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汲取衡阳、南充、辽宁 “三案” 深刻教训,全力抓好换届选举工作,确保省委换届和市县乡领导班子同步换届风清气正,一大批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干部脱颖而出。全面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从2013年起在全国率先部署开展 “三超两乱” 专项治理行动。连续4年组织市州委书记就抓基层党建工作向省委常委会述职并接受评议,把抓党建、强队伍要求传导落实到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

驰而不息改作风。以 “钉钉子” 精神反 “四风” 、改作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委九项规定,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推动全省党风政风持续好转。紧盯严查 “四风” 新变种、新花招,抓好每一个节日节点,抓实每一个问题整改,由解决面上问题向解决深层次问题延伸,由集中治理向常态治理深入,形成了推进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正本清源反腐败。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认真贯彻《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党员干部划出 “红线” ,架起带电的 “高压线” 。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 “老虎” “苍蝇” 一起打,整治 “雁过拔毛” 式腐败,发挥巡视利剑作用,严肃查处了一批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注重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有效压缩了腐败滋生的空间。

扩展阅读Further Reading

    浏览历史Browsing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