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16.00 元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要报》汇编(2013年)

  • 作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 责任编辑:黎海华
  • 出版时间:2014年06月01日
  • 技术编辑:贾茹
  • 开本:1/16
  • 版次:第1版
  • 装帧:平装
  • 印次:第1次印刷
  • 字数:171000
  • I S B N:978-7-5147-0450-1
  • 语种:汉语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3年《成果要报》汇编,《成果要报》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而创办的内部刊物。书稿主要汇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成果要报》75篇,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思路建议

浙江大学刘渊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深入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业化调整的新特点、新模式,对推进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一、信息化已成为全球新一轮工业化调整的核心推力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推力的工业化调整。表面上看,这是应对经济危机和执政压力的必要手段,也是信息技术进步引发生产方式变革的外在反映,实质上是要通过调整全球制造业格局来削弱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进而掌控未来制造业发展。其特征体现为三方面:

二、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业化调整的新模式

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再工业化”有多种方向和侧重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新模式。

三、推进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思路建议

与西方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再调整工业化的模式相比,我国采取的是渐进式策略,即在不完全工业化的前提下,通过两化融合过程筛选和发展信息技术,并利用该过程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最终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实践表明,这是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而且已经形成了潜在优势,主要体现在:智能制造等技术日趋成熟,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正在推动物流仓储、电子商务、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变革,为我国工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正在快速提升我国工业化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率,从而有望继续保持现有成本优势;全球新一轮工业化强调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生产方式,与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方向不谋而合,信息技术已经或正在帮助中小企业转变生产方式,从而为形成新的中国制造优势做了准备。充分发掘和发挥上述潜在优势,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相关原著Original Works

    浏览历史Browse History